隋國公

隋國公

隋國公,隋文帝楊堅之父,西魏府兵十二大將軍之一。楊忠出身於北魏武川鎮,是寧遠將軍楊禎之子,曾隨北海王元顥、汝南王元悅、臨淮王元彧南逃蕭梁,後隨陳慶之北伐北魏被爾朱榮打敗。北魏在534年分裂為東魏、西魏時,楊忠隨獨孤信加入西魏陣營,因功升為車騎大將軍,獲當時丞相宇文泰重用(被賜姓普六茹與鮮卑字掩於)。不久楊忠病死,時年六十二歲,謚曰桓,大象二年(580年)尊為隋桓王,開皇元年(581年)楊堅建隋朝後,再追尊為武元皇帝,廟號太祖。

楊忠

隋朝太祖皇帝(追尊),隋文帝楊堅之父,西魏府兵十二大將軍之一。代北武川人,小字奴奴,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北魏將領,投靠北周封為隋國公。

楊忠出身於北魏武川鎮,是寧遠將軍楊禎之子,曾隨北海王元顥、汝南王元悅、臨淮王元彧南逃蕭梁,後隨陳慶之北伐北魏被爾朱榮打敗。爾朱度律把他編入獨孤信旗下。北魏在534年分裂為東魏、西魏時,楊忠隨獨孤信加入西魏陣營,因功升為車騎大將軍,獲當時丞相宇文泰重用(被賜姓普六茹與鮮卑字掩於)。他曾經收復東魏的荊州失敗在蕭梁呆了三年。

北周建立後,楊忠被任命為元帥,統轄楊纂、李穆、王傑、田弘、慕容延等十多員大將,由北路征伐北齊,攻陷了北齊二十多座重鎮。其後又與突厥汗國兵十萬會攻北齊晉陽,損傷大半。北周時楊忠被封為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陳留君開國公十二大將軍,封隨國公。

北周天和三年(568年),楊忠生病回到西魏都城長安。不久楊忠病死,時年六十二歲,謚曰桓,大象二年(580年)尊為隋桓王,開皇元年(581年)楊堅建隋朝後,再追尊為武元皇帝,廟號太祖。

楊堅

楊堅(541—604年),是北周的隋國公。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縣)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他在位期間成功地統一了百年嚴重分裂的中國,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發展文化經濟。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文帝在位期間,隋朝開皇年間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是人類歷史上農耕文明的顛峰時期。楊堅是西方人眼中最偉大的中國皇帝。被尊為“聖人可汗”。父親楊忠是北周政權的開國元勛,是西魏十二大將軍之一,戰功赫赫,官至柱國,封隨國公。楊堅十四歲就開始了仕途生涯,楊忠死後,楊堅襲父爵。後來娶大將軍獨孤信之女為妻。女兒為周宣帝的皇后。楊堅還是大漢太尉楊震的第十四世孫。

隋朝建立以後,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地方官吏概由中央任免,由此鞏固了中央集權。楊堅由繼承父親楊忠的隨國公起家,其家族曾被賜姓普六茹,進封隨王,故把自己新王朝的國號定為隨,他又感到隨字有走字旁,與走同義,不太吉利,便改隨為隋。隋文帝拯救了漢文化,因為春秋、漢代的文化典籍因幾百年來的混戰,因戰火焚毀、遺失大半,公元583年隋文帝下詔求書,獻書一卷賞絹一匹。“民間異書,往往間出”,“一、二年間,篇籍稍備”。隋時的藏書量是中國歷代最多的,隋朝藏書最多時有37萬卷,77,000多類的圖書。可大部分圖書又毀於戰火,唐玄宗時藏書最多時8萬卷,唐學者自著28,467卷,唐以前圖書只還剩28,469卷,這些圖書大部分也難逃戰火。

隋朝

(公元581年~618年)

隋朝的建立

北周宣帝時,政治腐敗,加重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迫,導致了階級矛盾的尖銳化,也引起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這就給楊堅為首的政治勢力奪取政權的機會。

楊堅的父親楊忠,是北周的功臣,賜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國、大司空,封隋國公。楊堅繼承了父爵,他的妻子是鮮卑大貴族、柱國大將軍獨孤信的女兒,他的女兒又是周宣帝的皇后,因此楊堅在北周政權中有很高的地位。580年,周宣帝病死,繼位的周靜帝僅八歲,楊堅以大丞相身份輔政,控制了北周的軍政大權。相州(河南安陽)、鄖州(湖北安陸)、益州(四川成都)等地總管先後起兵反對楊堅,都被平定。楊堅在消滅北周殘餘勢力後,581年周靜帝禪讓,楊堅登基,建國號大隋,改元開皇,仍都長安。楊堅就是隋文帝。隋朝從公元581年建立,到618年隋朝滅亡,共存在了三十八年,是個典型的短命王朝。但是隋朝的歷史地位卻是不容忽視的,因為唐朝的許多制度都是在隋朝時確立的。唐高祖和隋煬帝還有親屬關係,所以,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唐是隋的延伸,正因如此,歷史書籍常將隋、唐並稱為“隋唐”。

隋文帝的貢獻最大:一是官制,廢除北周的六官制度,建立起三省六部制。唐朝後來基本繼承,這就是日本大化改新向隋唐學習的主要內容。隋文帝還制定了新的法律,為隋唐時期封建法律的成熟化作出了貢獻。刑罰不再像南北朝時那么殘酷。此外,科舉制度的創立又是一大功績,創新了官吏的選拔方式,比原來推薦式更公正合理。隋文帝時期還在政治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整頓和改革。吸收庶族地主參政,限制士族地主在政治上的特權,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以鞏固中央集權統治。

隋煬帝則創立科舉進士制,收集三百年戰亂失散的文獻,修造大運河等,影響後世千年。隋朝末年由於軍閥混戰,導致民不聊生,叛軍反,被縊弒於江都,隋朝便宣告滅亡。

官制的改革

隋朝在中央機構中恢復漢、魏舊制,設定三師、三公及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內侍五省。三師與三公是給予大臣的榮譽虛職。五省當中,秘書省職務較優閒,內侍省全是宦官,尚書、門下、內史三省職同秦漢時代的丞相。三省互相牽制,決策機關是內史省,長官是內史令;審議機關是門下省,長官是納言;處理日常政務的機構是尚書省。尚書省置令、左右僕射各一人,下設吏、禮、兵、度支(後改稱民部)、都官(後改稱刑部)、工部六曹。五省以外,有御史、都水二台,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國子、將作等十一寺,左右衛等十二府。又置上柱國至都督十一等勛官,特進至朝散大夫七等散宮,作為榮譽名號,授給有功勞的文武官。

583年,隋文帝將以往州、郡、縣三級地方機構改為州、縣兩級制,並且合併一些州縣,裁汰一批冗官,節約了政府開支,加強了行政效率。隋煬帝時又改州為郡。同時規定:全國各地的“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而且縣佐須用別郡人,使地方豪強不得把持本地政務。另外規定地方長官及其重要屬僚每年年終到中央“上考課”(報告工作)。中央還常常派使臣出巡各地,考察州縣官員政績好壞。這些都有利於整頓吏治和加強中央集權制的統治。

隋國公隋國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