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事件
2007年陸海生調任鬱南縣都城農村信用社主任時,擺在他面前的是與縣城經濟不相匹配的幾個簡單數字——各項存款餘額19808萬元,貸款餘額10545萬元。薄弱的資金實力成了束縛信用社發展的“瓶頸”。 如何壯大資金實力,把農村信用社辦成農民民眾自己的銀行,成了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上任後的陸海生一竿子插到底,下農戶、進企業,與農民聊天,同老闆座談……深入細緻地調查了解,使他找到了癥結所在:服務質量低和網路匯兌慢,客戶有款存不進。
為了對症下藥,陸海生一下做出了四項服務承諾:一是實行監督機制,公布辦公電話,歡迎民眾監督投訴;二是服務不周致客戶投訴的,先向客戶道歉並查實及時處理,並及時向客戶反饋處理結果;三是客戶存大額現金,信用社車接車送;四是低保、小額客戶辦理業務的,信用社專人負責辦理,關注始終如一。面向社會的一紙承諾拉近了信用社與農民的距離。人無信不立,信用社靠的更是一個“信”字,“信”字當道,無往不利。2009年,該社各項存款餘額達30881萬元,比2006年淨增11073萬元。如何才能讓貸款放得準、收得回、不誤農時?陸海生想到了從轄村挑選農村信用社聯絡員的辦法,讓他們成為溝通信用社和貸款民眾的橋樑,協助發放、回收貸款。於是,挑選合適的聯絡員就成了此舉成敗的關鍵。農村信用社聯絡員既要民眾基礎好、工作熱情,又要在村民中有一定威望。為了找到合適的聯絡員,2007年,46歲的陸海生不分白天黑夜,不知花了多少功夫,一個村一個村走訪、調查,終於從所轄13個村中挑選出13名合格的聯絡員。陸海生開始大力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創建信用戶活動,以此強化農民誠信意識,改善農村信用環境。聯絡員開展工作後,廣大農民手持聯絡員出具的證明,就可直接到信用社辦理貸款,像取款一樣方便,貸款及時發到了農戶手中,有效緩解了農民貸款難問題。同時,信用社也能及時了解農戶資金回籠情況,上門吸收存款。創建信用戶的活動更讓農民誠信經營、誠信還貸的意識不斷提高。此舉推行後,都城農村信用社的存款逐年穩步上升。大家都說:“都城信用社的13名農村聯繫員,就是13座橋樑,拉近了社農社企距離。”陸海生的創舉得到了縣領導的高度肯定,作為陸海生基層服務創舉的延伸,鬱南縣開展農村金融改革後,以農村金融服務平台建設為契機,攜手與縣聯社以桂圩鎮勿坦村為試點開展信用村建設,目前正在全縣逐步推廣。
社會評價
2010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