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地球陸地表面由陸生生物與其所處環境相互作用構成的統一體。這一系統占地球表面總面積的1/3,以大氣和土壤為介質,生境複雜,類型眾多。按生境特點和植物群落生長類型可分為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以及受人工干預的農田生態系統。該系統的第一性生產者主要是各種草本或木本植物,消費者為各種類型的草食或肉食動物。在陸地的自然生態系統中,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最複雜,生物種類最多,生產力最高,而荒漠生態系統的生產力最低。
生態系統
因受地理位置(經度,緯度)、氣候和下墊面性質的影響,地球上的生態系統各種各樣,首先可以劃分為陸地生態系統和水域生態系統。水域生態系統主要是指陸地水域和海洋水域形成的生態系統,陸地水域可以含蓋湖泊、河流、冰川和沼澤濕地(李博,2000)。陸地生態系統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系統類型,是大陸上水體以外的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的總稱,包括農田、森林、草原、荒漠、凍原、都市和城鎮等類型(李博,2000)。
陸地生態系統分類
通常將地球上的生態系統按植被類型劃分為苔原、針葉林、溫帶常綠林、溫帶落葉林、溫帶草原、溫帶荒漠、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熱帶稀樹草原和熱帶荒漠等十大地帶性類型,這種地帶性的植被格局主要是由地球表面的水熱條件差異決定的。隨溫度的下降,植被分布從熱帶類型向苔原過渡;而隨降水量的增加,植被則從荒漠轉變為森林。苔原分布區的溫度最低,降水量也較小,而雨熱最充沛的高溫地區分布著熱帶雨林。
陸地生態系統格局主要是用植被類型和氣候類型分布來描述的,具有明顯的水平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規律對北半球而言,由於熱量的分布差異形成了不同的氣候帶,與之相對應,自北向南呈現出緯向地帶性,依次分布著苔原、針葉林、針闊混交林、草原、闊葉林和熱帶雨林從海洋向內陸,由水分條件變化,植被分布具有明顯的經度地帶性,緯度地帶性和經度地帶性統稱為水平地帶性。
地形的變化會影響溫度和水分等自然環境因索,在一定區域形成特有的環境條件,進而造成植被類型的變化,比如在山區,隨海拔高度的變化,其氣溫和降水呈現規律性變化,使植被分布也呈現出明顯的垂直地帶性。圖2.3列舉了我國溫帶(陳靈芝等,1997:陳靈芝和王祖望,1999)、亞熱帶(陳靈芝等,1997)和熱帶(蔣有緒,1991)山地植被的垂碧地帶性分布特徵,以長白山為例,500 m以下為落葉闊葉林帶,500-1100 m為針闊叫混交林;1100-1800 m為針葉林帶,1800-2100°為高山嶽樺林帶,2100 m以上為高山苔原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