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平事跡
1858年入鄉塾讀書。1861年入教會義學讀書。
1863年入神道義學讀書。
1867年春,入廣州神道學校讀書。同年10月13日,到德國留學。
1868年入(柏林)巴陵神道大學學習。
1872年冬,入禮賢神道大學繼續深造。
1874年冬被按立為基督教信義宗第一位華人牧師。
1875年春,學成回國,在廣州神道學校任教。
1876年由巴陵會派往廣東南雄福音堂,協助韓士伯牧師傳道。
1883年調到香港巴陵會任職,因主持巴陵會教務的何必烈牧師與花之安牧師矛盾較大,巴比禮校長為使陳觀海能順利開展工作,就把他推薦給巴色會,陳觀海被安排在香港西營盤救恩堂,協助黎力基牧師工作。
1886年冬,被派往紫金縣古竹教會,與顧士曼牧師和戴約翰牧師共事,在古竹巴色會任職達15年之久。
1900年陳觀海辭去教會職務,在古竹從事寫作和翻譯。著作有《基督聖模》和《基督德性篇》(本書手稿收藏在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特藏部)。
1901年陳觀海北赴京、津,到山東膠濟鐵路任翻譯和交涉員。
1904年,在(南京)江南交涉局任職。
1906年到兩廣洋務局工作。兼任廣雅高等學堂和兩廣方言學堂外文教師。
1909年,當選廣州基督教青年會第一任副會長。
1911年,任香港禮賢會執事、基督教巴冕會牧師、華人基督教自治組織中國基督教會的義務牧師。
1915年至1917年,教會實行自治,禮賢會的教務由執事會管理,陳觀海負責施行聖禮。
1920年12月4日,陳觀海在香港逝世,享年70歲。
社會貢獻
陳觀海在德國留學多年,在巴陵神道大學畢業後,又到禮賢神道大學繼續深造,24歲就成為基督信義宗的第一位華人牧師。陳觀海回國後,先後在巴陵會、巴色會和巴免會任職35年。是一位對基督教神學理論造詣較深的神學家。他在光緒廿六年著的《基督聖模》和《基督德性篇》是19世紀華人教牧人員撰寫的為數不多的基督教神學著作之一。
19世紀末20世紀初,華人中的基督教愛國人士,倡導教會實行“三自”。 作為愛國的基督教徒,積極參與基督教的“三自”(自養、自傳、自治)活動,積極支持中國基督徒會的工作,義務擔任香港中國基督徒會牧師。
另創辦厚德學校 、翻譯《德國刑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