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陳祖芬
陳祖芬, 女,1938年12月生,四川省滬州市人。1963年8月畢業於重慶醫科大學兒科系,9月分配到楚雄州人民醫院小兒科工作。從參加工作那天起,陳醫生就愛上了兒科醫生工作,把自己的青春獻給了彝州的醫療衛生事業。三十多年來,陳醫生刻苦鑽研兒科業務,敢於臨床實踐,醫術精益求精,先後擔任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兒科副主任。1987年10月評聘晉升副主任醫師專業技術職務,1994年8月晉升為兒科主任醫師。陳醫生把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獻給了彝州的醫學事業,被彝州人民稱為兒科專家。三十多年來,陳醫生在工作中任勞任怨,積極工作,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在工作中,她忠於職守,模範執行醫德醫風,團結帶領全科醫護人員,改善服務態度,提高服務質量,完成醫院交給的各種任務。擔任科領導認真負責,以身作則,建立了兒科各項規章制度,爭得並保持了文明科室的稱號。
作家 陳祖芬
陳祖芬(1943— 20xx),女,上海人,上海戲劇學院畢業,現為北京作家協會專業作家,北京作協副主席,北京文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曾連續五次獲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及其他文學獎幾十次,已出版個人作品集二十多種。
著有報告文學集《陳祖芬報告文學選》、《陳祖芬報告文學二集》、《青春的證明》、《挑戰與機會》、《中國牌知識分子》、《掛滿問號的世界》等。
她的作品大都以知識分子、共產黨人為對象。她一般不追求情節的連續和人物形象的完整,常以獨白式的自敘和旁白式的議論來表達觀點和思想,以人物內心秩序代替事物秩序的形式結構作品,由此展現人物精神品格的過程,帶有較強的主觀性和哲理性。1984年以後,她開始關注經濟建設,不滿足對單一人物形象的刻畫,重視提供信息和知識,追求力度和廣度,思想鋒芒日益銳利。
《祖國高於一切》是陳祖芬的代表作,發表於1980年,講述的是內燃機工程師王運豐,50年代初拋家別妻,帶著3個孩子,從德國回國參加祖國建設的故事。在“文革”期間,他被打成“德國特務”,備受折磨,但他忍辱負重,全心全意地奉獻自己的智慧才能,為祖國爭得了權益和榮譽。
作品以思想開闊、深沉而鋒利見長。結構上分“柏林妻子”、“德國特務”、“中國母親”三個組成部分,時間與空間跨度大,用意識流手法把時間上的跳躍和看似零散的內容巧妙地結構為完整的一體。後來,她繼續將這種手法恰當地運用在《生命》、《心靈》、《我和母親》等作品中,既擴大了作品的時空跨度,也增加了作品的思想深度,使作品的面貌煥然一新。
書畫篆刻家 作家 陳祖芬
陳祖芬,男,福建泉州泉港籍。著名書畫篆刻家、作家,百花文學獎獲得者。號天礪君、八荒隹子,齋名法華尊嚴齋。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中國大眾文學學會理事、中國楹聯學會書法藝術委員會委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國際文藝家協會理事、中國藝術家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北京京華蘭亭書畫院名譽院長、民建福建省委文化委員會委員。自幼致力於書法、篆刻、國畫、文學、評論、鑑賞。藝術上,力主化用一切,以天地人合一的大宇宙氣象為藝之至品,並極力鍛造此品格。其書畫印作品雄渾奇肆、元氣淋漓,卓立自家風格,大家氣象昭然。 作品入刻黃河碑林、翰園碑林、韓國碑林園等,被民建中央、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國畫家協會、中國電影家協會及多家博物館收藏,特邀入編《中國書法家選集》、《世界當代書畫篆刻家大辭典》等幾百部典籍,並選送美國、英國、韓國、日本、新加坡、法國、德國參展交流。 2001年7月,應邀參加中國文聯“中國共產黨建黨八十周年全國書畫500家邀請展”;2001年10月,應邀參加國家文化部“建國52周年——‘中華魂’全國書畫作品邀請展”;2001年11月,作為特邀作者,書畫作品參加由國家文化部批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環保總局等聯辦的“中國企業文化年中國書法美術大展”,獲國粹獎入選獎。2005年7月,作為全國百名特邀書畫家之一,作品參加陝西韓城市委、市政府為建史記碑林而舉辦的“紀念司馬遷誕辰2150周年”系列活動之“中華名人名家書畫邀請展”,入刻史記碑林;2005年12月,作為全國百名特邀書畫家之一,作品參加中國電影家協會等主辦的“中國電影百年”系列活動之書畫大展,先後在國家博物館、法國、德國展出。被評為 “2004年中國藝術市場最具影響力書法家”、“2009年中國最具市場收藏升值潛力書畫家”。文學上,致力於表現轉型期國民精神的集體虛無、撕裂,力吁意識形態領域、精神家園的重建。詩文幾百篇(首)發表於《雜文報》、《中華詩詞》等報刊。2009年6月,散文《我的評論原則:知人以深刻而仁厚,論藝(事)則理性且公正》獲第五屆百花文學獎。著有藝術理論手記《法華尊嚴》。《文藝報》、《中國文化報》 、《藝術評論》、《大眾詩書畫》、人民網、央視網、鳳凰網、網易、星島環球網、博寶藝術網、搜藝搜、中華閩南文化網、海西文創網、中國西部開發網、大洋網、新民網、廣西新聞網、福建電視台、泉州電視台、《東方藝林》、《華聲晨報》、《海峽都市報》、《泉州晚報》、泉州人民廣播電台等媒體曾專欄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