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陳漢(1306—1401),男,又名英,字如山,號華甫,宿松縣西鄉陳武村(今陳漢鄉釣魚台村)人。陳漢生來聰穎靈敏,體健剛正,深得廣大民眾的信賴。元朝末期,戰亂不斷,社會動盪不安,人們紛紛集眾結寨,以保平安,漢被推為眾寨之王。明朝建國前夕,漢率所屬四十八寨歸附明朝,初授奉議大夫,授命鎮撫川陝,屢立軍功。
洪武元年(1368),授封南京大都督斷事官,擢升朝中諫議大夫,署庸田令,佐理田賦。他忠於職守,勤正廉政,賦稅豐盈,且賬目分明,深得太祖皇帝朱無璋的喜愛。洪武十七年(1385),因其功高德厚,太祖皇帝親迎入閣拜相,恩賜大學士,榮封光祿大夫,並封六房夫人為誥命夫人,恩準封地襲爵,與國同永。並將期事跡載入明史通志,所封領地改稱陳漢。
洪武元年(1368),授封南京大都督斷事官,擢升朝中諫議大夫,署庸田令,佐理田賦。他忠於職守,勤正廉政,賦稅豐盈,且賬目分明,深得太祖皇帝朱無璋的喜愛。洪武十七年(1385),因其功高德厚,太祖皇帝親迎入閣拜相,恩賜大學士,榮封光祿大夫,並封六房夫人為誥命夫人,恩準封地襲爵,與國同永。並將期事跡載入明史通志,所封領地改稱陳漢。
漢死後,葬於陳漢山(山因陳漢而名)上錫地銅鼓坡虎形山(今釣魚台村境內),其名號錄入川陝名宦祠,受到川陝官民的尊敬和崇拜。
主要功績
保境安民
元末盜起所在不堪剽掠,漢奮義聚眾且戰且守,閭里賴之。
昔者屯營聚眾保境安民,識主知幾歸於王國。
治粟之能
尋擢奉議大夫庸田署令佐理經費甚著,效勞揆司庶土,率多裨益,(明)高皇帝錫之敕雲。
大都督斷事官陳漢傳家有治粟之能,居任著奉公之效。
志書記載
安慶府志
陳漢,宿松人。性沉勇綽有智略,鄉里人憚之。元末盜起所在不堪剽掠,漢奮義聚眾且戰且守,閭里賴之。國(明朝)初歸附,授大都督斷事而漢又折獄明,先物論歸原馬。尋擢奉議大夫庸田署令佐理經費甚著,效勞揆司庶土,率多裨益,(明)高皇帝錫之敕雲。(見載明胡宗纘《安慶府志·武胄傳》)
大意:陳漢,宿松人。性格沉著富有智慧謀略,鄉親們都懼怕他。元朝末年盜賊四起,所到的地方無不燒殺搶掠,陳漢聚眾舉義邊戰邊守,鄰里們都依仗著他(沒有受到盜賊的侵害)。明朝初年,歸附明太祖,被任命為南京大都督斷事,而且還斷明案件,舊物歸於原馬。不久,陳漢擢升奉議大夫庸田署令輔佐管理後勤,後又在揆司庶土任職,大有作為,朱元璋因而賞賜他。
封陳漢敕
庸田之官所以司庶土、興水利、鹹豐(禾農,nong,)、廣儲蓄亦重矣,宜選老練明達之材以居此任。前大都督斷事官陳漢傳家有治粟之能,居任著奉公之效。昔者屯營聚眾保境安民,識主知幾歸於王國。當理西樞之事,已聞訟獄之平,爰擢大農之屬員以祐國家之經費。茲頒新餑甪示寵嘉, 爾尚展其才能,勤其心志,俾倉廩實、府庫克國、富兵強協毗,景運可封奉議大夫庸田署令陳漢。(見載康熙六十年張楷《安慶府志.誥敕》)
性格形象
性沉勇綽有智略,鄉里人憚之。
軼事
陳漢在解放前叫陳漢溝,解放後叫陳漢區,撤區並鄉又叫陳漢鄉。再看歷史,自元朝至今七百餘年,不管行政區域怎么劃分,“陳漢”二字卻始終不變,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得從陳姓的祖先——陳漢說起。
陳漢是個民族英雄,也是我們宿松陳姓三世祖。原籍是江西瓦屑壩,系江洲義門分支。他的祖父省一公,在南宋時期因避戰亂,就把全家遷移到我縣西北山區陳武村即三河口白鶴沖定居。
陳漢的父親永卿公是個儒生,專鑽孔孟之道。他的母親吳勝娘,是個才貌雙全的女人,結婚好長時間卻沒有生兒育女。因此一家人心急如焚,都樂善好施,總是救濟窮苦百姓,終於感動了玉皇大帝,特派白虎仙君下凡,為陳門傳宗接代。不久,他的母親就懷上了他。傳說在陳漢出生的晚上,他的父親在書房裡讀書昏昏沉沉睡著了,夢見一隻斑額白虎,從其妻的懷中一躍而出,把他嚇得大叫起來。待急急忙忙往房裡跑去,女傭正笑容滿面跑來向他報喜:“老爺,夫人生了個大公子。”
陳漢天資聰穎十分好學,身強體壯心地善良,秉性剛正而又能文武,當地黎民百姓都非常喜歡他。有個窮苦農民,因久旱不雨,田地無收,交不起租,財主就乘機強奪其妻作妾,並把女兒也一同搶去。陳漢聞訊,怒氣衝天,當即去代那農民還清所欠租金,把那農民的妻子和女兒都救了回來。
元末明初,社會動盪不安,黎民百姓不得安身。陳漢在山區集眾結寨,保衛一方平安,被寨民推為寨主,從此他的名氣越來越大。
陳漢的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但他卻不擁兵恃強,而是把國家的統一和百姓幸福放在第一位。在明朝初期,他率領民眾歸順了明朝,任鎮川陝,屢立軍功,不久即調任南京大都督斷事,授奉議大夫,繼而又提升諫議大夫,署庸田令,佐理國庫金銀收支。他忠於職守,勤政廉政為國。功高德厚,深受明高祖朱元璋的喜愛。洪武十七年,拜為相,加封為龍圖大學士和光祿大夫,並封他原配妻子張氏為一品誥命夫人,二房汪臘娘,三房夏淑娘,四房朱妙本,五房王善靜,六房徐善品等妾為誥命如夫人。追封其祖父省一公、其父永卿公為資政大夫,祖母、母親為誥命夫人,恩準其子孫襲爵。後因年老退休回鄉,歿於明建文庚神二年正月初十日,享壽九十五歲。
陳漢歸天后葬於虎形山。每年清明時節,陳姓孫子
都去祭祀。當地人民為了紀念他,把他出生所在地改為陳漢溝,一直沿用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