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渾

陳渾

陳渾,字子厚,約(140—?)桐廬人,富陽侯陳碩之子,封餘杭侯,東漢熹平元年(172年)為餘杭縣令,多惠政。其治水利、遷城墉,功尤大。

基本信息

簡介

縣有苕溪,自天目萬山發源,洪潦奔涌而下。溪小不能容,泛濫橫溢,漂沒田廬,害及鄰縣。熹平二年,渾親度地形,“發民十萬”於縣城西南筑塘圍湖,以分殺苕溪水勢。湖分上下,沿溪為上南湖,塘高一丈五尺,周圍三十二里;依山者為下湖,塘高一丈四尺,環山十四里。湖面四百餘公頃,統稱南湖。在湖西北鑿石門涵,導溪流入湖,湖東南建泄水壩,使水安徐而出。又於沿溪增置陡門堰壩數十處,遇旱澇可蓄可泄。當時,受益田千餘頃。至今,東苕溪流域南部(自杭州至嘉興一帶)仍受其益。渾在任內,將縣城從溪南遷至溪北,築城浚濠,衛民固圍。在苕溪上建通濟橋。橋今存。縣人稱之建設為“百世不易,澤垂永遠”,曾在南湖塘建祠以祀。
陳見苕溪承天日山系之巔,奔涌直下,水勢洶湧,溪狹不能容,餘杭及杭嘉湖常泛濫成災。憂民為民的陳渾,於東漢熹平二年親自察看地形,發動民眾十萬,於縣城西南筑塘圍湖,在湖面西北鑿石門涵,導洪水入湖,分殺苕溪水勢,使杭嘉湖免受洪澇之危害。陳渾最後的歸宿是安息在嘉木清香的西湖龍井村十里琅擋山上。唐寶曆元年,歸珧出任餘杭縣令。當時南湖年久失修,湮塞嚴重,他循陳渾開南湖舊跡,浚湖修堤,恢復蓄泄之利。宋崇寧五年楊時任餘杭縣令,時權臣蔡京欲葬母於南湖之側。楊不畏權勢,為了有利南湖泄洪蓄水,竭力阻之。陳渾築堤圍湖,歸珧浚湖修堤,楊時力阻權臣保湖,有口皆碑。陳渾修水利工程以後,可對東苕溪進行有效的行洪分洪防洪,使其危害程度大大降低。西溪濕地因此漸漸有了可居性,還惠及餘杭、錢塘兩縣屬東苕溪流域的大部分地區。古時陳渾被尊為杭州的土地神,後唐長興三年(932),陳渾被錢元瓘追封為太平靈衛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