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寶[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

陳建寶[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

陳建寶,1965年生於雲南曲靖,澳大利亞科廷理工大學統計學博士,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廈大經濟學院副院長。研究方向:數量經濟學、空間統計學、數理統計理論和方法,套用範圍包括金融數據分析、巨觀經濟數據分析和微觀調查數據分析等。

人物名片

陳建寶 陳建寶

陳建寶教授曾兼任全國統計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中國統計教育學會常務理事,現兼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廈門大學巨觀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國際信息技術與套用論壇(IFITA) 和國際信息技術與套用協會 (IITAA) 組織委員會成員及學術委員會成員、《中國經濟問題》編委,是多個國內外學術團體的會員、國內外多個重要學術刊物的審稿人。 陳建寶教授科研碩果纍纍,曾在《Metrika》、《Statistics and Probability Letters》,《Journal of Management》、《Communications i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Acta Mathematicae Scientia》、《Acta Mathematicae Applicatae Sinica》、《Systems Science and Mathematical Sciences》、《數學學報》、《套用數學學報》、《數學物理學報》、《系統科學與數學》、《數學年刊》、《世界經濟》、《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統計研究》、《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經濟學家》、《人口研究》、《教育與經濟》等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和國際會議文集上發表論文100多篇。同時,他還主持參與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和重點項目、省部級重點項目和國外科研項目10多項等,並參與完成過國際著名統計軟體包R中的子包Spatstat。

由於陳建寶教授在教學與科研上的突出成績,他曾榮獲雲南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和二等獎、雲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並於2005年被雲南省政府評聘為“雲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等。同時,他指導的學生曾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獲國家級二等獎,在全國大學生統計建模競賽中獲優秀獎。此外,他還指導了一項國家級大學生創新項目。

訪談紀實

走進陳建寶教授的研究室,我們立即被滿櫃英文原版的數學、統計學等書籍吸引了,這仿佛在昭示著主人飄洋過海、“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遠大抱負與堅定情懷。

從一名普通的學生成長為成績突出的統計學者,最後在大學校園裡做一位平凡的教師,傳道,授業,解惑,陳建寶教授一直痴醉於統計學的世界裡,從事鍾愛的科研與教學工作,不離不棄。他簡單的生活猶如一盞清茶,清香淡雅,平淡且幸福。

初品求學甘苦: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1981年,年僅16歲的陳建寶考取了雲南大學數學系。在100名新生中,陳建寶的入學分數在班上排名墊後。剛入學時,陳建寶並沒有太高追求,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作業,成績一直處於中等水平。“大二上學期,我的一位同鄉考上了研究生,他鼓勵我好好學習,將來也讀個研究生”,陳建寶頗有感觸地回憶道。20世紀80年代初,高考錄取率極低,研究生更是鳳毛麟角。朋友幾句鼓勵的話語,成為陳建寶人生的重要拐點,他下定決心好好學習,為考取研究生而努力。

自此,陳建寶早起晚睡,每天堅持十多小時的學習。當時,雲南大學主校園和住宿區是分開的,主校園裡有不少教室供考研的同學學習,熄燈較晚。“凌晨12點,主校園就關門了。我和一幫考研戰友常常學習忘了時間,學到凌晨兩點,只能翻牆回住宿區了,因此還多次被學校保全當成小偷呢。”陳建寶開心的笑了,青春仿佛近在咫尺。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大三時,陳建寶的成績已進入全班前三;大四時,他的成績始終穩居全班第一。

1985年,全國高等院校開始試點,實行推薦少數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為碩士生的政策,陳建寶以優異的成績保送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攻讀數理統計專業。中國科學院擁有堅實的科研根基,濃厚的學術氛圍,一流的師資力量。在那裡,陳建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培養,為他後來從事繁雜的科研工作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1988年,陳建寶獲得統計學碩士學位後,返回母校雲南大學任教,但他並未停止學習的步伐。任教期間,他作為高級訪問學者和訪問教授先後訪問了美國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統計系和澳大利亞西澳大學等,海外經歷使他堅信科研需要具有國際視野、能夠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而這些必須出國深造,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由於突出的科研能力,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香港等高校相繼向陳建寶發出了攻博邀請。“那個時候真的很糾結,但我覺得讀博最重要的是指導教師,我認為跟著Adrian Baddeley能學到不少東西。”當時,全澳洲僅有兩位統計學院士,一個是Peter Hall,另一個就是Adrian Baddeley。導師深厚的學術功底,成為陳建寶選擇去澳大利亞攻博的首要因素。此外,科廷理工大學位於西澳大利亞州的首府珀斯,風光秀麗,氣候宜人,生活舒適。加上此前在西澳大學為期一年的訪問,讓陳建寶習慣了澳洲的環境,科廷理工大學自然成了他心之所向的。

由於科研成果優異,陳建寶成為當時唯一一位沒有英語成績,卻獲得海外研究生研究獎學金(IPRS)的學生,IPRS的名額很少,全澳洲共有300多個名額。同時,他也獲得了CUPS博士研究基金,這為他在澳洲的學習生活解除後顧之憂,全心投入學習與科研。

澳洲教學方式比較靈活,主要以科研為主,可以隨堂聽課,不用考試。陳建寶每周都去拜會導師,及時匯報自己的研究成果。通過與導師頻繁的交流、討論,陳建寶的知識得到了鞏固,問題得到了解決,科研能力進一步加強。攻博期間,他還取得了英語方面的認證,並達到了獲得澳州移民的資格。“我覺得在澳洲的學習還是比較輕鬆的。澳洲的大學特別注重科研,有學生因為寫不出文章中途輟學,也有人文章寫了十年都沒畢業。”回憶起攻博時的情景,陳建寶的臉上掠過一絲自豪感。憑著優秀的研究能力,出色的科研成果,陳建寶順利獲得澳大利亞科廷理工大學統計學博士學位。

畢業後,熱愛祖國的赤子丹心,思念故土的情真意切,讓陳建寶毅然踏上了歸國的航班。

回味科研余蜜:與時俱進,永無止境

與廈大結緣

早在1988年碩士研究生畢業時,陳建寶已經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明確的規劃:爭取5年內評上副教授,再過5年成為教授。當時參評教授主要是看參選人發表論文的數量和質量,陳建寶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積極從事科研工作,大量發表論文。1993年,憑著2本專著、20多篇論文的一系列科研成果,陳建寶被授予雲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這份榮譽對陳建寶來說,是獲得成功的砝碼,更是一種激勵。在成為教授的路途中,陳建寶的每一步走得堅定從容。他花了三年時間從助教成為講師,僅在半年內破格晉升為副教授,再用了四年時間破格聘評為教授。1996年,當他手執教授委任狀時,他才31歲!

突出的科研成果讓陳建寶大放異彩。從澳大利亞回國後,國內眾多名校,如北京大學、上海財經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希望他去任教。然而,他最終選擇了廈門大學。初到廈門,陳建寶坐在飛馳的汽車上,被環島路優美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我覺得,我又回到了澳洲,一樣的海,一樣的景色,一樣的怦然心動。”廈門大學的迷人風光,高端學術平台,高素質學生群體,也讓陳建寶留戀不捨。2006年1月,陳建寶來到了廈門大學經濟學院。

科研轉型,結合經濟

來到廈大後,陳建寶深深感到,科研重心必須轉移。“以前,我一直從事的是理論方法的研究,單純進行定理的推導證明。廈大經濟學類研究的濃烈氛圍,讓我思考著是否應將統計學的理論、方法與經濟問題相結合。”2006年,陳建寶沒有公開發表一篇學術論文,而是努力擴充經濟學知識,不斷摸索、探究如何結合現實數據,用數理統計的方法來研究、解釋經濟問題。2007年,陳建寶完成了從研究數理統計到研究經濟統計的轉型。在他發表的論文中,以闡述經濟問題為主,只有一小部分涉及純統計理論。“我發現,掌握了理論、方法,特別是數理的技術,懂得很多模型,知道如何編程,怎么套用,實現轉型並不太難。”

漫漫科研路上,陳建寶善於觀察經濟熱點問題,研究領域不僅覆蓋教育與經濟、三農問題、收入差距、醫療與生活質量等方面,還涉及金融、油價、房地產與環境等其它社會焦點問題。尤其是二元經濟結構背景下的中國經濟問題引起了他的極大興趣。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城市居民收入明顯提高,但城鄉差距,特別是基尼係數也在逐步擴大。如何讓農民也享受到改革開放、國家經濟發展帶來的實惠,如何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成為國內經濟學者研究的重點。

在此背景下,陳建寶主要進行了三方面的研究。一是勞動力流動對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二是評價、測量收入差距,並探尋造成收入差距的影響因子及各因素的影響程度;三是從收入分配差異的角度提出相關經濟政策來擴大城鄉居民消費。

“我覺得,結合數據分析,解釋某些中國經濟現象,並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是蠻有意思的。”對於每一項國家或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陳建寶都全力投入,傾注了大量心血。回顧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我國地區間收入分配差異與勞動力轉移的經濟成長效應分析》申請的背景,陳建寶侃侃而談。“春運前後都會出現人口的大規模流動,中西部的農民大量湧進東部發達地區。人口的大量變動對輸出地、輸入地有怎樣的影響,是促進還是抑制了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會產生多大的效應,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問題。”然而,研究是與時俱進的。近年來,隨著勞動力成本的增加,東部發達地區紛紛將工廠往中西部遷移,沿海地區出現了“民工荒”問題,引發了人們對於劉易斯拐點是否在中國出現的全國性大討論。基於此,陳建寶和他帶領的學術團隊通過建立可計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分析劉易斯拐點前後農村勞動力轉移對經濟成長貢獻的不同和勞動力的轉移是否伴隨著工資上漲這兩個經濟現象,得出我國目前處於“劉易斯拐點區間內”的結論,並指出中國經濟面臨越來越緊迫的經濟結構轉型需求。

2007年至今,陳建寶已經完成80多篇論文,其中已經發表的論文高達50多篇。2009年,他更以16篇發表於人文社科類一類核心期刊的論文數量,成為我校2009年度發表人文社科類論文的“第一人”。面對如此多的科研成果,陳建寶並沒有感到滿足,而是腳踏實地,探悉國家的經濟前沿,認真完成每一個科研項目。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科學是永無止境的,它是一個永恆之謎。陳建寶在科研的道路上,從未放慢過腳步。他始終站在中國經濟的浪尖,用心地思考,尋找每一個研究的契機。接踵而至的科研項目,成了他前進的動力。

暢談自身規劃,堅信學科未來

談及接下來的工作規劃,陳建寶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目前,我正忙於《我國地區間收入分配差異與勞動力轉移的經濟成長效應分析》這個項目的結項工作。”至今為止,該項目共有近50篇階段性成果論文。

2010年2月26日,中國新聞中有兩條關於國家統計局的報導引起陳建寶的注意:一條是統計局發布報告,稱2009年中國70個大中城市的房價上漲幅度僅為1.5%;另一條是被質疑難以反映失業真實情況的登記失業率,有望在2011年被調查失業率取代。統計局的數據遭到民眾質疑,引起國內學術界的極大關注。同年,陳建寶參與了由曾五一主持的國家社科重點基金項《統計數據質量管理研究》,並對如何提高統計數據的質量展開了研究。“雖小有成果,但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將繼續進行深入透徹的研究”。

對於統計學科的未來發展,陳建寶認為“大統計”的思想將會成為主流。長期以來,我國統計學界圍繞是一門統計學還是兩門統計學的問題展開爭論,爭論的焦點在於:由蘇聯學者創立的社會經濟統計學是否是一門正統的統計學?或者由歐美學者創立的數理統計學才是一門正統的統計學?經過學術界各家觀點的相互衝突,相互融合,20世紀90年代中期,“大統計”的思想應運而生。“大統計”的思想核心是:統計學既不是經濟學、也不是數學。現代統計框架內,存在數理統計學與套用統計學的分支。

在我國,統計學仍屬於弱勢學科,我國統計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大都是引自於國外的研究,雖然國內統計學界也有一些獨創的理論、方法,但與國外的研究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然而,在國內,統計學的套用已經非常廣泛,它已經滲透到許多領域,包括經濟、醫療、天文各方面。如統計學與經濟學的結合產生了計量經濟學,《經濟研究》上發表的大多數論文都採用了統計學的思想方法。甚至在文學領域,包括對《紅樓夢》的研究,統計學也有其用武之地。威斯康星大學的學者陳炳藻從《紅樓夢》中字、詞的出現頻率入手,通過計算機進行統計、處理、分析,提出120回均系曹雪芹所作的看法,在紅學界引起軒然大波。“我相信,隨著人們對統計學的認識不斷深入,大家會發現統計學科是非常有用的。國內的統計學會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跟國外的差距也會越來越小。”

終歸教師平淡:春風化雨 大愛無疆

陳建寶是一名教授,更是一位平凡的老師。對於每一位學生的合理請求,他做到有求必應。2008年,杜憲等三位同學想申報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項目。由於他們從未寫過申報書,缺乏經驗,陳建寶犧牲周末休息時間就在研究室里,大至選題、小到標點耐心地教他們。“本科生要立項,獲得基金資助,關鍵是把申報書填好,導師需要把好關。老師應幫學生挑選合適的、有價值的立項項目。”

當時,陳建寶悉心指導,對他們所撰寫的申報書逐字修改。他教學生如何收集選題的研究成果,如何考察現有的研究狀況,如何提出自身的研究方法,如何進行創新。在陳建寶的諄諄教導下,杜憲的團隊以《我國居民收入分配差異的研究》為題獲得了國家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項目立項,成為當年我校人文社科學生中唯一的一項國家級立項。

“我認為教師的職責是給學生儘可能地提供幫助。”正是秉承著這樣的教學態度,陳建寶總是第一時間為學生解決難題,即使是在昆明與家人團聚的短暫假期里,陳建寶也從不放鬆。一位參加全國統計建模大賽的統計系同學說:“去年暑假,陳老師放假回昆明。為了指導我們,陳老師總是在我們發稿給他不久,給我們電話,向我們具體分析如何改進。這樣電腦、電話的遠程指導,常常一談就是幾個小時。一個假期,陳老師就這樣持續指導我們3-4次,更親自幫我們修改了中英文摘要。”同時,他還親自為學生寫出國推薦信。問及原因時,他笑著說:“學生自己寫的推薦信,我看不上。我覺得對別人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

嚴謹的學術作風,親切的人生關懷,讓師從陳建寶的學生都由衷地稱他“寶哥”。一般情況下,陳建寶每年指導4名碩士研究生,2名博士生。在陳建寶的心中,每一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有著不同的理想和抱負。“學生的期望就是我的期望。我要做一些工作,指導他們規劃人生。”陳建寶將學生分為兩類,一是想繼續攻博深造的,二是想就業的。對於第一類學生,陳建寶督促他打好基礎,學好外語,必要時幫他聯繫學校。對於想就業的學生,陳建寶會讓他提早做研究,以便後期空出時間專心找工作。

在論文的指導上,陳建寶要求非常嚴格。除研一的學生要學習很多課程外,其他學生,需要每周向他匯報學術進展。但是,對於研究方向,陳建寶從不做硬性規定,任學生自由發揮。如果學生有明確的想法,陳建寶會尊重學生意見,並在技術上提供相應指導。

對於如何發表高質量的論文,陳建寶認為,學生要先學會選題,提高發現問題的能力。其次,學生要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學會從簡單的現象中挖掘深層次的涵意。最後,學生要注意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可以從課堂作業抓起,一次課堂小論文也可以成為期刊論文的素材。此外,學生要學好基礎課程,懂得將模型、方法融會貫通。“我認為,寫作能力是尤其重要的。不光是寫論文,以後在工作中如果能寫好公文,對個人的晉升幫助也是很大的。”陳建寶結合自己治學的親身經歷,句句發自肺腑,為學生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訪談後記

佛經有言:“欲淨其土,當淨其心”。沒有轟轟烈烈,也沒有濃墨重彩,在清心如茶的學術生涯中,陳建寶教授留下了平凡且勤懇的足跡。統計學,已然在他身上烙上印記。續一盞清茶,捧一卷書籍,一盞小杯可以容納一個海洋。陳建寶教授用平淡描寫昨天,用敬業勾勒今天,用執著守望未來,他將沿著統計學的發展,在不斷延伸的人生道路上從容前行。

陳建寶教授如今隻身一人在廈大工作,家人均在千里之外的昆明。逢年過節,陳教授都要在廈門與昆明之間來回奔波。他常笑喻自己在經院的研究室就是他在廈大的“家”。“要找陳老師,請去研究室”,這已成為陳教授的學生熟知的一句話。當問及今年暑假是否要回家時,陳教授笑得像個孩子:“當然了,事業重要家也重要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