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據村碑記載:明朝末年,陳姓由北埠村遷此定居,以姓名村陳家莊。後分為東陳家莊和西陳家莊,1956年成立高級社時,兩村合成一個村。陳家莊有9姓,其中侯、王姓居多。
沿革
陳家莊村,明清時期屬萊蕪縣東鄉黃山保;民國時期屬顏莊區:1941年5月至1945年10月,萊蕪劃為三縣時,屬新甫縣清泥區;1951年屬萊蕪縣清泥溝鄉;1958年屬顏莊人民公社;1984年屬顏莊辦事處城子坡鎮;1995年屬城子坡街道辦事處;2000年12月城子坡街道辦事處改名為艾山街道辦事處,屬艾山街道辦事處。
發展
革命
陳家莊人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抗日戰爭時期,在黨的領導下,人們紛紛加入游擊隊,抗擊日寇。當時,縣公安局便衣隊隊長侯繼本就是突出的一位。他巧使妙計端掉了日本鬼子在葫蘆山設的碉堡,他苦口婆心地說服漢奸,使之改邪歸正。1942年,敵人把他父親抓起來做人質,叫他父親寫信,讓其回來自首。他不屈不撓,手握鋼槍,與敵人鬥爭到底,從未屈服。他的鬥爭故事在當地傳為美談。村裡的一般民眾給八路軍送情報、運給養,就連小孩子也站崗、放哨、查路條。壯勞力抬單架、運彈藥;婦女做軍鞋、軍襪,全體村民全力以赴支援前線。1946年“大動參”時,有48位青年報名參軍。他們跟隨部隊南征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有11位英雄兒女為國捐軀,其中楊玉環、楊玉誠、楊玉祥,一門三兄弟為人民流盡最後一滴血。
經濟
全國解放後,1955年秋,村里組織起初級社。1956年,東陳家莊、西陳家莊合夥辦起高級社,合併成一個村。村民依靠集體的力量,將兩口半圓形的水井加深到12米,使井水增加到了3米深,解決了全村人的吃水問題。1958年,又修了水庫一座,解決了牲畜飲水和養地瓜用水問題。後又打深水井8眼,1961年又修了楊柳灣水庫一座,使村南300多畝窪地都變成了水澆地,使糧食畝產量由建國初的不足100公斤增長到900多公斤。
1970年,萊蕪鋼鐵廠開始建設,萊鋼總廠厂部和萊鋼技校,就建在該村村南,占地200多畝。耕地少了,為了解決村民生活問題,村里也辦起了建築隊、採石場、球團廠、鍛造廠、化工廠等村辦企業。改革開放以後,黨的富民政策激發了村民的致富熱情,村辦企業、個體企業發展起來。原村建築隊發展成建築公司,有職工100多人,2001年年創產值300萬元,利稅70萬元。村民從事第二、三產業的私營企業、個體專業戶發展到100多戶,其中有建築隊3個、運輸業個體專業戶發展到100多戶,其中有建築隊3個、運輸專業戶20家、餐飲部15家、雜貨零售點8家、五金建材銷售點6處、汽車維修3家。從事養殖的專業戶有37家,其中王成彬、王佑堂的養豬場,每家年出欄肥豬五六百頭,年收入二三十萬元。 隨著第一、二、三產業的發展,村民逐漸富了起來。村里在黃羊山大街兩側蓋起了商居樓,形成了一條繁華商業街。村里居民有多半戶住上了磚混結構的新房,家家看上了閉路電視,2/3的戶安上了電話,1/3的青年用上了手機全村有大小汽車21輛,大小拖拉機55台,陳家莊人實實在在地富了起來。
陳家莊人一向重視教育。1951年,利用4間民房建起了國小,一個班4個年級,有50多個學生。1954年,村里新蓋5間草房,將學校從民房搬到集體蓋的新校。1979年,又在黃羊山大街北蓋起15間磚混結構的教室和辦公室,學校建有院牆、大門、花壇,環境優美。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全村共有37名學生考上了大學專科和本科,王春堂是村里考取的第一個大學生,該生武漢大學畢業,又獲得了博士學位,現在中國科學院工作。侯金偉在蘭州大學攻讀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