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陳子昂祠堂遺址在綏陽縣蒲場鎮民豐村邱家灣陳氏後人陳顯志住地。
相關人物
陳子昂 (66l~702) ,字伯玉,四川射洪縣人,詩人、文學家、 初唐文壇四傑之一,因曾任武則天右拾遺,故後世亦稱陳拾遺。其存詩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詩38首,《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陳子昂辭官回鄉後,受武三思所害,冤死射洪獄中。其宗族為免受株連 ,紛紛遷徙他鄉,其中一支 “避仇入播”定居綏陽。明萬曆辛亥(1611)秋,陳氏後裔陳昭遠,在綏陽大溪源邱家灣修家廟“以繼射洪之祠”,“專祀” 陳子昂。萬曆四十七年(1619),劉仁臣以片石撰《陳子昂祠堂記》列於陳子昂祠堂中。祠堂後傾圮,現僅存遺址。
相關故事
據《綏陽縣誌》記載,在城西25里處,曾有一座陳子昂祠,還載了一篇《陳子昂祠堂記》。關於陳子昂祠的來歷,有個曲折的故事。
陳子昂是四川射洪人,氣量小,性子急,雖得武則天召見過,但未得重用,只做過一些小官。有一次,他的父親被當地縣令段簡侮辱了,性子急的陳子昂便急忙忙回家雪恥,結果反被縣令關在牢里。不久,便憂憤而死,死時才40歲。他的後人鬥不過縣令,就遠遠地逃到綏陽地界來定居了。這些人到綏陽後,為紀念先輩陳子昂,修建了這座陳子昂祠。
後來,有個叫陳昭遠的明代人,也是陳子昂的後人,在綏陽住了30年。陳昭遠有個好友叫劉仁臣,在外地住了9年後回到綏陽,陳昭遠已經過世了,陳昭遠的兒子陳真,交給劉仁臣一封信,懇請劉仁臣為他祖先陳子昂的祠堂寫一篇碑文,說是這地方原有陳子昂祠,但破敗了,陳昭遠將其修繕了一下。於是便留下了劉仁臣寫的《陳子昂祠堂記》。
陳子昂祠堂記
昭遠陳君,潼川名士。其先系出射洪,以避仇居播。萬曆庚子(1600)征播,余從先大人轉餉,播平落業,與陳君比鄰,遂訂交焉。陳君性任俠,好古文詞,工五七言。唐拾遺陳公佰玉,乃其遠祖,平章公其九世祖也。辛亥秋,陳君作家廟以專祀。時余有北平之役,閒居九載,歸而陳君謝世矣。其子真賚緘過請曰:“此先君遺命,以致先生者。”啟函述其創修之意,而囑余記其事。其略曰:“拾遺祠之在吾鄉者,有世祠堂專祀拾遺公,平章公配焉。
吾宗以喪亂多散處,某不幸避地來綏三十年,祠堂香火斬然久缺,某恐旦暮填溝壑,不護照先人邱墓,恨當何如耶?聊構數椽,以繼射洪之祠焉。”余謂真:“子知之乎?君子將營宮室,先立家廟於正寢之東,昭孝思也。拾遺在唐,為一代文宗,工部詩曰:‘有才繼騷雅,哲匠不比肩。公生馬楊後,名與日月懸。’又曰:‘終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編。’由是觀之,其文其人,拾遺千古如見,若為念祖而修厥德,不隕厥祀,固無窮之孝思也,子其勖,余因之有感矣!年將就木,故園之思,刻刻不忘,先塋在此,難以捨去,今觀仁人孝子之用心,而余益滋愧矣。子其時修而薦享之,以不負乃翁之意,孝莫大焉!”真曰:“唯唯,謹受教。”乃厥命第以片石,書小楷列諸壁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