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丙丁,安溪縣官橋鎮官郁村人。清光緒十四年(1888)出生。丙丁3歲時,父客死印尼。6歲時,母在家中病故。全靠祖母胡氏撫養。稍長即為人牧牛,維持個人生活。
二十五年,12歲的丙丁隨堂親遠渡重洋,到荷屬爪哇西壠當店員。三十三年自到椰城(今印尼雅加達)經營小商攤。由於他經營有方,服務周到,生意日益興隆。幾年後,即與其叔陳回義在椰城開設順美成公司,經營當地胡椒、咖啡等土特產,批零兼營,事業大為發展,成為印尼僑界著名的企業家。
丙丁為人誠懇,注重信譽,熱心公益事業,能維護華僑正當權益,深得華僑的信賴。民國4年(1915)至19年,先後被推選為椰城中華會館董事長,福建椰城會館會長等職務。他身在異域,心繫祖國的前途和命運,曾發動華僑投資建設嵩(嶼)漳(州)鐵路。當孫中山在海外為革命籌款時,丙丁積極回響,籌集巨款,多次受到國家褒獎。4年和6年,分別獲“愛國徽章”和“護法共和獎章”,18年和19年,獲國民政府財政部和全國賑務委員會頒發的二等銀質獎章和金質獎章各一枚。丙丁以其出色的活動和成就,成為眾望所歸的僑領之一,被譽為當時“印尼華僑中最負重望之一人”。12年和21年,曾分別被聘任為福建省長公署顧問和中央僑務委員會顧問。
丙丁在經濟交往和社會活動中,親身感受到文化教育的重要,從而萌發興學育人的念頭。11年,即與其叔回義匯寄專款,委託鄉親中醫師陳書義,主持創辦“曾郁國小”(今官橋中學前身)。當年開辦,暫以官僑文廟為校舍,聘任教師4人,招生80多人。至18年學生已增至160多人,原有校舍適應不了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丙丁又與陳回義捐獻銀元一萬多元,新建一座1200平方米的校舍。嗣後又充實設備,添置圖書,使學校初具規模。又協助創辦“藍溪中學”,捐資為學校充實設備,並被聘任為該校校董。
16年初,丙丁在印尼倡組“椰城福建會館”,出任首屆會長。並組織“印尼華僑回國商業考察團”,自任團長。率團經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日本、朝鮮,而至中國東北、北平、南京、上海、杭州、廈門,行程一萬多公里。在廈門逗留期間,邀集“旅廈安溪公會”的同鄉座談,共商建設桑梓大計。廈門本是安溪旅外華僑的出入門戶,從廈門至安溪要翻越1200米高的東嶺,行旅極為不便。加上當時地方不靖,常有盜匪出沒,行旅安全沒有保障。從海外歸來的華僑,望而卻步,有許多人因“不得返鄉一游”深表慨嘆。“旅廈安溪公會”曾於15年春發起創辦安溪民辦汽車路股份有限公司,但由於資金拮据,工程遲遲未能進行。丙丁對此創舉極表贊同,願助其成。當即表示願出五千元(後增至一萬元)作籌備費,並出任財務主任,承擔招股集資任務。他回到椰城後即積極宣傳鼓動,以他的信譽和聲望,在三個月內,即募得股款30萬元,超出計畫在該地募股的定額。17年3月工程正式動工,19年冬全線61公里建成通車,20年正式經營客貨運輸業務,成為安溪歷史上的第一條公路,安溪交通閉塞狀況得到改善,受到海內外各界人士的讚譽。
抗日戰爭時期,陳嘉庚倡組“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丙丁與之緊密配合,獨負印尼一帶華僑募捐任務,籌募巨款支援祖國抗戰,從而和陳嘉庚結成親密友誼。解放後,陳嘉庚兩次親往其家探望其親屬。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丙丁回國寓居廈門,他目睹戰爭造成的創傷,深感不安,竭力敦促儘快修復安同公路。35年初,即會同葉采真、林泗水、林長青等在廈門成立“安溪建設協會”,出任復路委員會董事長。經過他的努力,很快籌足資金,修復公路。並重置車輛,恢復營運。同時會同鍾銘選(另有傳)合獻大米550擔,在官橋建立依新醫院(今官橋醫院前身)。
此外,還主持恢復廈門民生布廠,自任董事長,募股集資,使布廠恢復生機。投資建設福建造紙廠,出資維修廈門中山公園,鼓勵僑資建設廈門美頭山華僑新村。
解放後,丙丁被選為廈門市首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廈門市歸國華僑聯誼會印尼分會籌備委員會主任。
1950年4月30日,丙丁在廈門美頭山華僑新村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