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水經注》卷十三㶟水:"出於累頭山,一曰治水。泉發于山側,沿坡歷澗,東北流,出山,逕陰館縣故城西。縣故樓煩鄉也,漢景帝後三年置,王莽更名富臧矣。魏皇興三年齊平,徙其民於縣,立平齊郡。"
陰館古城,西漢為陰館縣治,東漢曾為雁門郡治,附近有規模浩大的廣武漢墓群(位於陰館古城東約3500米處)。
陰館古城西約1200米處確有一條較大的河道,源出今雁門關高速隧道西之代縣寺梁村,雖早已乾涸,但符合“㶟水出雁門陰館縣”之描述。但《山陰縣誌》(明)所載㶟水(以下簡稱“明㶟水”)卻源出馬邑(今朔城區)之“三泉”,明顯與注述有悖,令人困惑。
2014年9月14日下午我們實地踏勘了“三泉”。“三泉”是位於今朔城區三泉村附近的三眼泉水,距陰館古城約15公里;據里仁村楊老先生及老伴回憶20世紀70年代前三眼泉水還噴涌甚急;但如今位於三泉村兩處泉眼已無水,僅有三泉村與南磨村之間的那一眼還在微微流淌著;而附近南磨村民則引此泉建了一處名曰“釣魚島”的魚池,不知是魚池名稱魅力還是魚塘水質好的緣故,竟然吸引了不少垂釣愛好者。在三泉村西我們雖沒有看到“三泉”,卻看到一條較大河道,雖已無水但此河道要比陰館古城西側漢㶟水河道明顯寬闊;由此可初步斷定漢㶟水幹流流經陰館城西,而其後這條位於三泉村西的漢㶟水支流因流經三泉水量充沛的緣故被《山陰縣誌》(明)載為㶟水並稱之為源出三泉,當然並非源出三泉而是流經三泉,但令人詫異的是經溯源“明㶟水”幹流的源頭竟然也在古累頭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