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再加上更年期女性體內雌激素水平減低,造成外陰部的皮膚及黏膜抵抗力下降。因此,更年期女性若不注意個人外陰部的衛生或出現外陰部皮膚有擦傷,該處的毛囊及其周圍組織就容易被細菌感染,從而引起外陰毛囊炎。在該病發生的早期,患病的毛囊及其周圍可出現疼痛、皮膚發紅等症狀。隨著病情的發展,患病的毛囊可漸漸形成周圍有紅暈的膿皰,並有觸痛感。
在膿皰頂部可有一根毛髮穿出(如有化膿可在膿皰頂部出現一個小白點)。被感染的毛囊有時是一個,有時是多個。如果炎症加重的話,被感染的毛囊可形成癤腫。
病因介紹
陰部毛囊炎常由於機體免疫力下降,加之外陰清潔衛生差,繼發細菌感染(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或因毛髮的牽拉、摩擦、搔抓引起的損傷,細菌感染、睡眠、飲食、環境、胃腸功能、汗腺分泌、體質、維生素缺乏等因素都會影響並且 。這也是毛囊炎的病因。患有陰部毛囊炎要保持陰部清潔,常洗澡。限用酒類及辛辣刺激性食品。多食富含維生素、微量元素及高蛋白飲食。
症狀
外陰皮膚毛囊口周圍皮膚發紅、腫脹及疼痛等女性毛囊炎症狀,逐漸形成圓錐形膿皰,其中心為一根穿出的陰毛。膿皰可為多發性,相鄰的小膿皰可相互融合形成大膿皰,同時伴有外陰嚴重充血、水腫及疼痛。
治療
1.局部治療:剪去毛髮後選用下列藥物:
(1)2.5%碘酊:外用,塗敷患處,每日數次。
(2)1%新黴素軟膏:外用,塗敷患處,每日數次。
2.全身治療:
(1)多發性者可酌情選用磺胺類藥物或抗生素,口服複合維生素。
(2)調節免疫:轉移因子 4ml 皮下注射 1/2日。
中醫治療
辯證施治,中醫殺菌散結療法,全面分型毛囊炎,隨症立法、依法組方、組方給藥;注意飲食生活起居,從臨床治療到生活調理,全面做好毛囊炎的治療,杜絕繼發全身播散性感染!
1.局部治療:原則以殺菌、消炎、促吸收為主。早期外用軟膏,如:3%碘酊。膿腫形成可切開排膿,未成熟前嚴禁擠壓。
2.全身治療:全身症狀顯著者給予抗菌藥,多選用磺胺類藥物或紅黴素,口服複合維生素。
3.物理療法:可用紫外線、紅外線照射,或用氦氖雷射治療。
食療介紹
(僅供參考,具體需要詢問醫生)
①枸杞葉茶
(原料]枸杞葉100克。
[製法)把枸杞葉加水煎湯,去渣取汁。
[吃法)代茶飲,頻頻飲用。
[功效]清熱解毒,消炎止癢。適用於各種毛囊炎,對濕熱型患者較為適宜。
②冬瓜薏苡仁湯
[原料)冬瓜200一400克,薏苡仁30一50克,精鹽適量。
[製法]把冬瓜洗淨切塊,與洗淨的薏苡仁一同入鍋,加水適量,煮湯,加精鹽調味即成。
[吃法)飲湯吃各瓜,分數次吃完,隔曰服用1劑,連服3一5劑。
[功效] 清熱解目,健脾利尿。適用於各種毛囊炎,出適用於各種癤病,對濕熱型患者較為適宜。
③綠豆荷葉湯
[原料]綠豆50克,鮮荷葉1張,冰糖適量。
[製法]把鮮荷葉洗淨切碎,加水適量,煎煮15分鐘,去渣取汁,加入洗淨的綠豆,一同噸爛,加入冰糖調味即成。
[吃法)日服1次,連服7曰。
[功效]清熱解暑,除煩止癢。適用於各種毛囊炎,尤其適合患者夏季食用。①二豆百合豬肉湯
[原料]豬瘦肉500克,綠豆30克,赤豆30克,百合30克,精鹽、麻油各適量。
[製法]把豬瘦肉洗淨切成塊。綠豆、赤豆、目合洗淨,用清水浸泡30分鐘,再與豬肉塊一同放入湯鍋內,加清水適量,用大火煮沸,改用小火燉至豆爛,加入精鹽調味,淋上麻油即成。
[吃法]當菜佐餐。
[功效)養血活血,涼血解毒,利水消腫,澤膚除斑。適用於各種毛囊炎,對陰慮榮濕熱型患者較為適宜。
②苦瓜豬瘦肉湯
[原料] 鮮苦瓜200克,豬瘦肉100完,精鹽適量o
[製法] 把苦瓜洗淨去核切成抉,豬瘦肉洗淨切成片,一同放入鍋內,加清水運量烴揚,肉熟後加精鹽適量調味即成。
[吃法]飲湯,吃肉和苦瓜。
[功效)除熱,明目解毒。適用於各種毛囊炎,也適用於各種癤病,尤其適合患者在夏季食用。
性質頑固,傾向復發,常遷延多時。
注意事項
注意個人衛生,保持皮膚清潔,增強機體抵抗力,防止外傷,積極治療瘙癢性皮膚病及全身慢性疾病。患者必須注意避免捂、熱以及過度流汗,不要穿太緊或太硬的褲子,同時注意個人清潔衛生,加強體育鍛鍊,增強抗病能力。飲食上要注意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反覆發作者平時應少吃油膩及甘甜食物,
2、毛囊炎治療要注意飲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反覆發作者平時應少吃油膩及甘甜食物,不能喝酒。
3、不可用手搔抓患處,以防繼發感染。
4、待症狀完全消失以後,鞏固1個療程。
相關資料
毛囊炎中醫處理豐富
毛囊炎系化膿性球菌侵犯毛囊口周圍,局限於毛囊上部的炎症,分為化膿性與非化膿性兩種,多見於免疫力低下者或糖尿病患者,好發於頭部、項部。毛囊炎初起為紅色充實性丘疹,以後迅速發展成丘疹性膿瘡,繼而乾燥、結痂,痂脫不留痕跡。皮疹數目多,但不融合,自覺瘙癢或輕度疼痛。毛囊炎好發於成人的多毛部位;小兒則多發於頭髮部位,愈後可留下小片禿髮。患者要避免物理性刺激,飲食上要注意少吃酒類及酸、辣等刺激性食物。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的病原菌主要是葡萄球菌,不清潔、搔抓及機體抵抗力低下可為本病的誘因。根據皮損與毛囊一致,好發於頭、面、項、胸背部,有小膿點等特徵,可診斷毛囊炎。治療可選用抗生素,或局部外塗碘酊等。
祖國醫學對本病早有記載。生於項後髮際部位者稱“髮際瘡”;生於下頜部者稱“羊須瘡”、“須瘡”、“燕窩瘡”;發於眉間者稱“眉戀瘡”;發於臀部者稱“坐板瘡”等。本病之病因病機為內郁濕熱火毒,外受風邪相搏而 成,或兼暑熱之毒,排泄不暢,濕熱不得外泄,阻於肌膚而發。治宜清熱解毒、利濕祛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