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特性
白綠蘆筍的兼用品種,嫩莖肥大適中,平均莖粗1.79cm、整齊,質地細嫩,纖維含量少。第一分枝高度56cm,嫩莖圓柱形,頂端微細。鱗芽包裹的非常緊密,筍尖光滑美觀,在較高溫下,散頭率也較低。嫩莖顏色深綠,筍尖鱗芽上端和筍的出土部分顏色微微發紫,筍尖圓形,包裹緊密。外形與品質均佳,在國際市場上極受歡迎,是速凍出口的最佳品種。抗病能力較強,不易染病,對葉枯病、鏽病高抗,對根腐病、莖枯病、有較高的耐病性。高耐鐮刀菌及鏽菌,對石刁柏潛伏病毒II有免疫力。植株前期生長勢中等,成年期生長勢強,抽莖多,產量高,質量好,一二級品率可達80%。在北方地區定植後第二年畝產可達300-350公斤,成年筍畝產可達1200-1500公斤。
栽培要點:
生產上一般採用行距1.5米,株距為20厘米,從而可獲得最高產量。在收穫時節,冷涼乃至溫暖氣候條件下,筍頭緊實,該筍莖呈圓柱形、光滑,筍尖呈圓錐形。由於為雜交一代,長勢強壯,在春季可及早形成嫩筍,收穫期長,高產。該品種與UC157、UC800等綠蘆筍品種相比,具有不易散頭(此為評價綠蘆筍品質的主要指標),高抗莖腐病、根腐病,產量高(平均畝產1500公斤左右)的特點。
栽培技術
(一)選用優良蘆筍品種
最好是選用雜交一代種子,因為雜交一代的植株生長快,早熟,成熟期一致,嫩莖肥大,商品筍整齊,蘆筍頭部的鱗片緊湊,不散頭,畸形筍少,外觀極佳。不僅如此,幼莖色澤鮮艷,質地細嫩,纖維少,氣味清香濃郁。
(二)播種育苗
大面積生產一般都採用點播育苗法,成苗後移栽定植。者秋兩季均可播種。春播者,播種期在清明前後。秋播者,播種朔在白露以後。每666.7平方米種子用量為1.5~2千克,每穴下種子4~8粒,穴距15×15厘米。也可以採用條播法,行距15~25厘米、條溝深3~4厘米,種子間距3厘米左右、每穴下種子1~2粒。種子露白及時澆水,當苗高10厘米左右,要鬆土除草,追施提苗肥。4月份有小地老虎、螻姑、躋螬等為害,必須及時防治。
(三)定植與田間管理
春季定植的時間,是在4月初和5月底之間。定植前施鐵基肥。定植方法一般都採用寬行密植,行距2米左右,株距30~40厘米,每667平方米定植800穴左右。寬行密植的目的在於培土,採收白蘆筍。如果以採收綠蘆筍為主,則不需要培土,所以它的密度高,行距在l米左右,穴距為40一50厘米,每666.7平方米定植1600穴左右。生長期間做好澆水、抗旱、排澇、鬆土施肥等工作。施肥以氮肥為主,適當增加磷鉀肥。
定植初期容易發生立枯病,雨季易感根腐病、莖枯病,要注意預防。冬季莖葉枯萎後,刈除燒毀。白蘆筍土地要削平培土、深翻時離根莖遠些,防止傷根,以減少害蟲越冬基數。
蘆筍從定植到採收至少要1年時間,采筍期間,肉質根中大量地失去養份,要及時施肥、澆水,每採收1~2批鮮筍,立即追施速效肥,遇到乾旱季節,則7~10天澆1次水,保持土壤濕潤。雨季要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防止爛根。在采筍前30一35天,加強對母株的選擇,凡是l一2年生的植株,每穴選留母株2~3株,3~4年生的植株,選留母株3~4株,一年更新2次。母株容易倒伏,應插竹桿扶植。
夏季換莖:7~9月份,正處在盛暑高溫階段,嫩莖生長緩慢,母莖上部枝葉枯黃,這叫換莖。此時的田間管理是否得當,直接影響秋筍的採收。所以,每當春筍採收結束前1星期,每666.7平方米施人畜糞尿1000千克,並扒去培土部分,再施有機肥2000~3000千克,尿素、氯化鉀各5千克,覆土後灌水,待新母株長出,替代老母株,8月下旬秋筍開始採收。
冬眠:到了冬至季節,蘆筍轉入休眠狀態,此時將枯枝齊地面刈除,翻開培土,露出邊根,把根頭部的土壤扒開,任其日曬風吹半個月,然後施兩次冬肥,一般每666.7平方米施有機肥4000~5000千克,過磷酸鈣50千克,覆土畦灌水。翌年氣溫回升,鱗芽開始發育,每666.7平方米再施肥3000千克、尿素5千克、氯化鉀5千克,培土20~25厘米高,促使嫩莖迅速生長發育。
采筍:採收蘆筍是指采地下莖節長出的嫩芽,每天清晨巡視蘆筍地的畦面,發現土壤潮濕並有露水珠,或土面有裂縫,即預示嫩筍即將出土,這是采筍的關鍵時刻,采筍時先將表土扒開,露出嫩筍頭部,用特製的蘆筍刀靠近基部平切刈下,取出嫩筍後,隨即用鬆土覆蓋筍穴。在一般情況下每穴可采嫩筍8~10株。每天傍晚再巡視一次,若發現嫩筍露頭,套用濕土覆蓋,避免筍尖變綠髮紫,影響商品質量。採收的鮮筍如果不及時上市,則套用黃砂或濕麻袋覆蓋。
病蟲防治
一、蘆筍立枯病
1.症狀。
蘆筍立枯病又稱枯萎病,是土傳病害。初見田內個別植株變黃萎蔫,病情擴展後全株枯
2.病原及傳播途徑。
病菌為尖孢鐮刀菌蘆筍專化型,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傳播,經傷口侵人,為害莖部和根系,發病後產生大量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生產中土壤過濕易發病。
3.防治方法。
(1)育苗地不宜連作,實行3-4年輪作。(2)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採用蘆筍專用肥,注意防止燒根或漚根。(3)加強管理,及時清除雜草,雨後及時排水,降低土壤濕度,防止濕氣滯留。(4)發病初期噴灑或澆灌36%甲基硫菌靈6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1:1:160倍式波爾多液,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進行防治。
二、蘆筍根腐病
1.症狀。
主要危害莖基或根部,初發病部變褐色,皮層逐漸腐爛,僅殘留表皮及維管束,表皮下有白色菌絲體,嚴重時小根全部爛掉,根部潰爛,植株黃化,矮小或凋萎死亡,一般不落葉,此區別於立枯病。
2.病原及傳播途徑。
病原是串珠鐮孢真菌,病菌在種子上可存活2年,種子發芽時分生孢子萌發,長出芽管,從傷口侵人幼根引起發病。
3.防治方法同蘆筍立枯病。
三、蘆筍炭疽病
1.症狀。
主要危害莖,莖上病斑灰色至淺褐色,梭形或不規則形,後期病部長出小黑點。2.病原及傳播途徑。
病原為圍小叢殼屬子囊菌亞門真菌,病原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4-6月靠雨水傳播,多雨季節擴展快,乾旱或乾旱無雨年份發病輕。
3.防治方法。
(1)收穫時及時清除病殘體,集中深埋或銷毀。(2)施用腐熟的有機肥。(3)發病期注意雨後排水,嚴防大水漫灌,澆水應安排在上午,減少夜晚結露。(4)發病初期噴灑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隔I0d左右噴I次,連續防治2-3次,採收前7天停藥。
四、蘆筍莖腐病
1.症狀。
主要危害幼筍,幼筍出土後受害,初在莖表出現水浸狀斑,逐漸擴大,後侵人莖稈,莖部組織腐爛,地上部呈枯萎狀,濕度大的可在莖表組織出現白色菌絲體。
2.病原及傳播途徑。
病原是一種腐霉,屬鞭毛菌亞門真菌,以菌絲體或菌核在土中越冬,可腐生2-3年,菌絲直接侵人寄主,通過水流、農具傳播,播種過密,濕度大易發病。
3.防治方法。
(1)採用高畦或起壟栽培,不宜過密。(2)加強田管,雨後及時排水,降低土壤濕度。(3)及時拔除病筍,集中深埋或燒毀,減少菌源。(4)採用滴灌或膜下灌溉,嚴防大水漫灌。(5)發病初期用75%乙磷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4%防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2%杜邦克露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噴灑或澆灌,採收前3d停藥。
五、蘆筍病霉病
1.症狀。
蘆筍病毒病田間顯症不明顯,病株生長瘦弱、彎曲、黃化,產量明顯降低。
2.病原及傳播途徑。
病原有蘆筍病毒l號、2號、3號,種子傳毒,汁液也可傳毒,但蚜蟲不傳毒。
3.防治方法。
(1)收穫時注意使用割刀,必要時進行割刀消毒,防汁液傳毒。(2)為防種子傳毒,應從無病株上採種,必要時可採用莖尖脫毒技術進行脫毒。(3)病初期噴灑20%毒剋星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0.5%抗毒劑I號水劑300-350倍液,5%菌毒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20%病毒靈水溶性粉劑500倍液,每隔7-10天噴l次,連噴3次,採收前3天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