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庇安
正文
羅馬帝國時期的希臘歷史學家,生於亞歷山大城的一個顯要的家庭。他起初在故鄉擔任比較負責的公職,後來取得了羅馬公民權和騎士身份,擔任皇帝的代理官(可能在埃及)。據說他有一篇自傳,但已遺失。他用希臘文寫了一部24卷的《羅馬史》。第 1至12卷分別記述國王們的戰爭,義大利戰爭,薩姆尼烏姆戰爭,高盧戰爭,西西里戰爭,西班牙戰爭,利比亞(阿非利加)戰爭,馬其頓和伊利里亞戰爭,希臘和亞細亞戰爭,敘利亞戰爭,米特里達特斯戰爭;第13至17卷記述內戰(這一部分的標題即為《內戰》);第18至21卷記述埃及戰爭;第22卷記述凱撒們的戰爭(至圖拉真時期);第23卷記述達契亞戰爭;第24卷記述阿拉伯戰爭。最後有關帕提亞戰爭的部分,作者沒有寫成。此書至少到9世紀時還是完整的,但今天只有第6至8卷、第11至17卷(包括內戰部分)是完整的;第1至5卷、第9、24卷則只有片斷保存下來,估計傳世的部分相當原書的一半稍弱。關於公元前 154年以後的西班牙戰爭和公元前133至公元前70年內戰的記述,是原書比較重要的部分,為後世研究羅馬史的主要依據。例如有關奴隸起義的領袖斯巴達克的唯一比較詳細的記述,就保存在本書第13卷第116至120章。
阿庇安生在重要的文化中心亞歷山大城,又長期在這裡擔任要職,因此這裡為他提供了豐富的寫作資料。由於他所使用的史料有很大一部分已經散失,他的作品就成了現存的僅有的第一手材料而顯得特別重要。
阿庇安雖出身行省,但在羅馬身居高位,享有盛名,受到皇帝的寵信。他站在奴隸主貴族統治階層的立場為羅馬帝國辯護。他並不把奴隸當作和自己平等的人看待,而是為了顯示奴隸主統治的危機才不得不記述奴隸的大規模起義,但也只限於輕描淡寫。從他的客觀的記述中可以看出這一起義的規模和羅馬受到衝擊的程度。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在1861年2月27日給恩格斯的信中指出,他“筆下的斯巴達克是整個古代史中最輝煌的人物。一位偉大的統帥……高尚的品格,古代無產階級的真正代表”。同樣,他的史書雖宣揚了羅馬帝國的聲威,客觀上也揭露了羅馬奴隸主統治的殘暴和被壓迫民族的英勇抵抗,這是因為阿庇安還是嚴格地以史料為依據,不捏造事實,也不作迂腐的說教。對於宗教,阿庇安完全是舊式的羅馬貴族的觀點,他相信神示、預兆、災異、命運等等,但在他筆下,這些東西同歷史的進程沒有直接的聯繫。他的作品不象傳說、故事那樣,把戰爭的原因歸之於神意或爭奪婦女,他看到了內外戰爭和內部鬥爭所以發生的物質方面的原因:土地的爭奪、債務的負擔、苛捐雜稅等等。馬克思和恩格斯都認為這一點是阿庇安比其他古典歷史學家高明的地方。恩格斯說:“在關於羅馬共和國內部鬥爭的古代史料中,只有阿庇安一人清楚明白地告訴我們,這一鬥爭歸根到底是為什麼進行的,即為土地所有權進行的。”但是阿庇安注重戰爭的本身的敘述,而對於社會情況、文化、經濟、典章制度等方面卻注意得很不夠。
阿庇安使用的是流行於整個希臘世界的“國語”(κοιγ ),這同當時亞歷山大城地方通用的,也就是希臘語《聖經》(《舊約》譯本和《新約》)所用的希臘語基本上是一種語言。他的文字清楚、流暢,不大注意辭藻。就文章而論,阿庇安不能算是第一流作家,但是在歷史學家中,他占有重要地位。中國在1963至1976年出版了自英譯本轉譯的他的《羅馬史》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