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防洪措施包括防洪工程措施和防洪非工程措施。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堤防、河道整治工程、分洪工程與水庫防洪工程等.通過建設和運用這些工程,擴大河道泄量、分流疏導和攔蓄洪水,以達到防洪目的。防洪非工程措施主要內容有洪水預報和調度、洪水警報、洪泛區管理、洪水保險、河道清障、河道管理、超標準洪水防禦措施,以及相關法令、政策、經濟等防洪工程以外的手段。防洪非工程措施雖不能直接改變洪水存在的狀態,但可以預防和減免洪水的侵襲,更好地發揮防洪工程的效益,減輕洪災損失。
防洪措施種類繁多,功能各異。為了達到費省效宏的防洪目標,選用防洪措施要根據所防洪水的特性、水域特徵、防洪保護對象的類別和重要程度、防洪規劃的指導思想和戰略目標,經過評價、計算,反覆比較,慎重選定。
歷史發展過程
防洪工程措施的起源
人類與洪水鬥爭的歷史悠久。原始社會的人類,剛剛脫離動物界,只能依靠狩獵、採集生存,居無定所,征服自然的能力很低,面對洪水威脅,只能“擇丘陵而處之”,躲避洪水災害。例如中國“北京人”遺址和湖北省長陽紅花套等古人類遺址都位於江河洪水位以上就是明證。到了原始社會末期,農業、手工業發展起來,為了生產生活的方便,人類逐漸定居在河旁,常常受到洪水泛濫的危害,從此開始有了防洪的需要與可能條件。據文獻記載,大約在公元前3400年前後,古埃及人就修建了尼羅河左岸大堤,以保護首都和農田。中國古代傳說,大約在公元前2000多年以前就有了共工“壅防百川”、“鯀障洪水”等事跡,反映出這一時期已經出現了靠修築簡單堤埂保護居住區和農田的防洪措施。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巴比倫的兩河流域地區也有了比較完整的保護土地的堤防。總之,自古以來堤防就是世界各地最早最普遍套用的防洪工程措施,一直延續至今。
隨著社會的發展,疏浚整治河道、分洪滯洪、利用水庫蓄洪等各種防洪工程不斷出現,都取得了應有的效果,也豐富了防洪工程措施的內容。這類事例很多。首先在整治河道方面,中國歷史傳說中的大禹治水就是早在公元前21世紀左右吸取了“鯀障洪水”的失敗教訓而“禹疏九河”、“疏川導滯”,即採取疏通河道的辦法獲得成功。德國於1817年曾利用裁彎取直等方法整治河道。關於分洪工程,公元前250年,中國秦代蜀守李冰修建“都安大堰”(即今都江堰)水利工程,其中的飛沙堰就是從內江進口分洪減沙入外江以減免洪水為害成都的分洪工程。利用水庫防洪的事例古代也早已出現過。公元前2000多年前,古埃及就修建了專用的或兼有防洪效益的水庫。中國東漢熹平二年(公元173年),太湖東苕溪南湖工程的主要任務就是蓄納南苕溪洪水,減輕餘杭及西險塘東岸杭州地區廣大平原的洪水災害。以上都是採取單項工程措施的事例。古代中國還有採取多項綜合措施的實例,如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王景治河採取了修黃河大堤,分開黃河、汴渠,在汴渠進口建閘控制黃河分入汴渠的洪水等綜合措施.這比採用單項防洪措施前進了一步。
防洪非工程措施的出現
非工程措施的概念出現很晚,到1966年美國政府才正式實行防洪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政策。英國大約也在這個時期採取非工程措施,其洪泛區管理辦法與美國類似。亞太地區日本、印度、澳大利亞等國的防洪本來大都以工程措施為主,以後受美國的影響,開始重視非工程措施的研究和套用。事實上有的國家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採取了屬於非工程措施範疇的防洪措施。例如,中國古代早在西周惠王二十年(公元前657年)諸侯陽穀之會的協定就屬於防洪政策法規的制定。以後歷朝歷代幾乎不斷,且日趨詳細具體。金泰和二年(1202年)頒布的《河防令》十一條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修防法規。再如,公元10世紀以後的宋代,由於洪水災害頻繁,在重視防洪工程的同時,還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報汛制度,都應屬於非工程措施。只是限於當時的交通和通信條件,報汛手段比較落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防洪措施
1949年後,為了減輕洪災威脅,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整治江河,制定、修訂江河防洪規劃,開展防洪工程建設。到20世紀末,全國共培修、新建堤防、海塘26萬餘km,興修了多處分洪工程,開闢了行蓄洪區98處,有重點地整治了河道,共修建大中小型水庫8萬餘座,大中型水閘2000多處。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引進防洪非工程措施的概念,加強了非工程措施的建設。全國已建設水情、雨情報汛站8600多處,利用計算機、氣象衛星等高科技手段觀測、預報洪水。已制定頒布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河道管理條例、防汛條例等一系列防洪法規。到20世紀末,從中央到地方已初步建成了具有一定基礎的防洪體系。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珠江、遼河松花江等七大江河皆已初步建成了以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為主要內容的防洪體系。在抗禦實際發生的歷次洪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展望21世紀,中國在防洪措施方面還要繼續更新觀念,進一步實現:①加強和完善防洪工程措施與防洪非工程措施的密切結合。②提高防洪工程的運行管理水平,在保證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充分發揮防洪工程的除害興利和環境生態等綜合效益,為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做出更多貢獻。③加速推廣高新技術,儘快實現防洪措施的信息化、數位化,不斷完善水文、氣象測報手段,提高洪水預報和調度的水平,使防洪工程體系發揮更大作用。④隨著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防洪措施要不斷增加和日趨完善,以儘量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防洪日益增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