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阜蒙縣蒙古族實驗小始建於1962年,是自治縣城區唯一的一所民族國小。在黨的民族政策的關懷下,在各級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的正確領導和熱情支持下,學校不斷發展壯大,現今占地約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724平方米,33個教學班,學生1700多人,教職工91人。擁有高標準專用教室:微機室、語音室、多媒體教室、電子備課室、音樂教室、舞蹈室、馬頭琴教室、二胡教室、手風琴室、圖書室、美術室、實驗室等12個教室。投資50萬元建設的校園網覆蓋整個校園,學校網站初具規模。是阜新市首批標準化學校。 該校擁有一批學習型、研究型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其中本科學歷26人,大專學歷63人,中專學歷2人,教師學歷達標率100%。省特級教師1人,省拔尖人才1人。省級骨幹教師15人,市級骨幹教師26人,縣級骨幹教師32人。 幾年來,該校以《少數民族散雜居地區“三語”教學改革的創新研究》課題研究為口,以培養面向21世紀的民族創新人才為目標,開拓奮進,形成了具有民族國小特點的“現代化辦學手段為基礎,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為支撐,課程結構為核心,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為依託,發展性評價為機制”的辦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與辦學效益,多次接待省內外學校的參觀訪問,成功承辦各級教研部門現場會、研討會。 該校先後獲得了“全國心理健康教育標兵單位”、“全國特色育人成功單位”、“全國讀書育人特色學校”、“全國信息技術人才培育基地”、“全國中國小信息技術道德教育示範校”、“教育部重點課題研究先進單位”、“遼寧省民族教育先進單位”、“遼寧省依法治校示範校”、“遼寧省圖書館建設示範校”、“遼寧省美育名校”、“遼寧省信息技術示範校”、“遼寧省音樂活動三隊比賽一等獎”、“阜新市科研示範校”、“阜新市藝術示範校”、 “阜新市花園式單位”、“阜新市賽汗杯示範校”等諸多榮譽。 2003年該校被省教育廳命名為“遼寧省中國小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 結合實際情況,我們認真貫徹教育部《全國中國小現代教學技術實驗學校工作意見》,搞好信息技術環境與資源建設,做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研究與試驗,積極參與國家級、省級現代教育技術課題研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信息技術為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發揮了作用,提高了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在全縣起到示範和輻射作用。 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是教育技術套用於教育的核心,是改變教育模式、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的重要途徑。我校把加強現代信息技術教育,讓師生掌握信息技術,加強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讓信息技術更好地為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服務作為學校整體發展與教學改革方向。為了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把先進的教育理念帶進課堂,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使其融合在各學科教學之中,促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方式的改革,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學科教學。在硬體上:該校已建成千兆主幹、百兆交換到桌面的校園網,現有計算機55台的大型學生機房、電子備課室一個、多媒體教室一個、所有教室均安裝了電腦及多媒體設備,所有辦公室也配備了電腦,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能夠方便運用多媒體教學。校園內所有計算機都實現了校聯網,寬頻接入網際網路,具有了便捷地獲取信息的平台,為師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同時建立了網際網路站,引進了遠程教育資源,為我校的教育教學提供了全新的教育媒介。 積極組織教師參觀、培訓、學習;回來後結合學校實際對教師進行全員培訓。先後進行了《計算機使用與維護》《一、二級培訓》、《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培訓》《英特爾未來教育的培訓》《網路資源庫的使用》我校所有在職教師都已通過國家規定的計算機一、二級考試, 2005年4月學校又開展了一次全員性的多媒體課件大賽,共收集作品68件,評選出28件校級優秀作品,其中徐明、張秋菊、計雪茹、何心等7位教師為全體教師作了精彩的現場展示,“說課件”的嘗試。其中26件被選送到市里參加比賽,5件被選送到省里參加比賽;田樹生老師製作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被中央教科所評為一等優秀課件。徐明老師執教的《我讓電腦眨眼睛》被評為市級一等優質課,得到市評課教研員的好評,並被推選為代表市區在省信息技術年會上作示範課。2005年10月以信息技術套用為主開展了教師崗位大練兵活動,2006年3月以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為主體開展了同學科同上一節課教學活動,2006年10月又開展了“四個一”教學活動(即教學設計、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課、課件製作、網頁製作)。一系列教學活動的開展大大推進了我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現代化發展的進程。幾年來,信息技術教師閻理明老師所指導的學生在奧林匹克競賽上獲省、市級獎項。2006年初全體任課教師已經參加並完成了英特爾未來教育的培訓。並能將實際運用到教學之中具有一定的使用電腦和製作課件的水平。使我校的信息技術教育工作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發展到壯大,成為本地區信息技術教育的領頭雁。 蒙古族實驗國小多年來,把握機遇,充分利用教育信息資源,大力開發信息技術教學研究,提高了廣大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水平,有力促進了學校教育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