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側關節突關節脫位強迫性頭頸傾斜畸形;頸椎伸展;鏇轉功能受限;四肢癱;下肢癱;部分癱;感覺過敏;疼痛;感覺減退單側關節突關節脫位是較為常見的損傷,通常是由屈曲暴力和鏇轉暴力協同作用所致。牽引復位;石膏固定;切開復位;椎板切除減壓術。
介紹
單側關節突關節脫位是較為常見的損傷,通常是由屈曲暴力和鏇轉暴力協同作用所致。牽引復位 顱骨牽引和枕頜帶牽引是常用的復位方法。牽引時,頭頸略屈曲(約30°),牽引重量為5~6kg,逐漸加大,但不超過10kg,以避免或加重脊髓損傷。為便於復位,可在脫位側的肩部墊以沙墊,使損傷節段輕度側屈,將脫位的關節突牽開,然後調整牽引方向,使之復位。同雙側關節突脫位一樣,在整個復位過程中,密切注意全身情況變化,並每隔10分鐘行床旁攝片以掌握復位。同雙側關節突脫片一樣,在整個復位過程中,密切注意全身情況變化,並每隔30分鐘行床旁攝片以掌握復位過程,防止增加損傷。復位後,套用1~2kg重量維持牽引3~4周,再用頭頸胸石膏固定2~3月。如果合併頸脊髓損傷,不宜使用石膏固定,可持續牽引2~3個月,直至癒合。
手術復位及固定術 牽引復位失敗者可考慮切開復位。採用後正中切口,暴露交鎖的小關節突,切除嵌入的關節囊和韌帶組織,用骨膜剝離器撬撥使之復位;如有困難,可將阻礙復位的部分下位椎體的上關節突予以切除,再調整牽引方向,通常可復位。
若有脊髓損傷,應根據壓迫範圍旅行椎板切除減壓術。為保持損傷節段的穩定,術中可用鋼絲環扎棘突,並取自體髂骨移植。常用的植骨方法是棘突間“H”型植骨加鋼絲固定。也有人採用關節突間植骨固定。與屈曲性損傷相似,只是頭頸部遭受屈曲撞擊等作用時,頸部不但屈曲,而且有向一側鏇轉的動作。當屈曲和鏇轉外力同時作用於頸椎時,損傷節段形成向前下方扭曲暴力,以椎間盤後中央部為軸心,一側的上位頸椎下關節突向後鏇轉,而另一側下關節突向前滑動,並超過下位椎體的上關節突至其前方,形成“交鎖”狀態(圖1)。上下關節突相互撞擊中,也可以造成關節骨折。
雙側關節突的關節囊撕裂,前縱韌帶、後縱韌帶、椎間盤及後方韌帶複合體結構均可受破壞。由於脫位的關節移位於上關節突前方,椎間孔變形或狹窄,神經根容易遭受損傷。這種脫位被認為是頸椎損傷處於相對“穩定”狀態,但非脫位側的兩個關節突關節面彼此分離。椎間盤纖維環承受著持續的鏇轉應力。這種不對稱性脫位,使椎管在損傷平面發生變形和狹窄,可造成脊髓損傷。
1.頸部局部症狀較為突出,疼痛、強迫性頭頸傾斜畸形、頸椎伸展和鏇轉功能受限。
2.合併有脊髓和神經根損傷時表現為相應脊髓節段的症狀:四肢癱、下肢癱或部分癱。神經根損傷者,表現為該神經分布區域皮膚感覺過敏,疼痛或感覺減退。
X線表現
X線的特徵性表現是診斷的的關鍵。側位X線片的典型徵象為:脫位的椎體向前移位的距離為椎體後徑的1/3,至多不超過1/2。在脫位的椎體平面上。無法見到正常的關節突關節的相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