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故里

關公故里

關公故里位於山西省西南部的運城盆地,是中國古代稱作“河東”的主要區域。自古以來,這塊土地肥沃、阡陌縱橫、交通便利的盆地,就以歷史悠久,文明古老,史跡遍布,物華天寶,地靈人傑著稱於世。

基本信息

簡介

關公故里文獻記載為山西解梁縣,即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解(音同“害”)州鎮。
關公故里魏巍牌關公銅像已成為弘揚關公文化、宣傳山西的一張文化名片。
關公故里魏巍牌關公銅像有名的代表作:《夜讀春秋》青銅雕像,代表山西省人民政府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榮譽展出,向全球觀眾展示山西的關公文化和青銅文化。

關公世博會銅像

關公世博會銅像關公世博會銅像
作為運城乃至山西的一張名片,關公《夜讀春秋》坐像自在上海世博會展出以來吸引了數十萬來自全世界各地遊客的眼球,忠義仁勇和崇和尚德的關公精神備受海內外人士稱讚。“團結中華兒女,代表民族精神”參展的關公《夜讀春秋》坐像高68厘米、寬45厘米、厚36厘米,展示在世博會山西館的“人文·城市之路”展區。整尊坐像從底座到雕像共分5層,由下而上層層遞減呈金字塔狀。雕像用料純正,做工精湛。正在讀《春秋》的關公神態端莊,目光炯炯有神。丹鳳眼、臥蠶眉的面部特徵最大限度地貼近了史料所載。頷下一把長須捋於胸前,線條清晰流暢,用刀一氣呵成,將美髯公的威風和瀟灑展示得淋漓盡致。關公衣服上的紋飾,雕刻精細,栩栩如生。雕像背景以中國紅為基本色調,兩邊配有國民黨元老於右任撰寫的一副對聯:“忠義二字,團結了中華兒女;春秋一書,代表著民族精神。”組委會對“和”字一見鍾情。《夜讀春秋》青銅雕像出自魏巍銅工藝研究所,該研究所成立於1995年,是一家集設計、研發、製造於一體的文化產業公司,專業設計製造大型青銅雕塑、關公銅像、青銅藝術禮品、及青銅旅遊商品。
研究所歷經十餘年的拼搏與發展,現已成為擁有先進生產設備和雄厚技術實力的專業青銅製品生產廠家。因參與製作97香港回歸中央人民政府贈送香港特區政府的特大型青銅雕塑“永遠盛開的紫荊花”而聲名遠播。
研究所製作的魏巍牌系列關公故里關公銅像,選用優質青銅配方,造型大氣、細節考究、做工精湛、栩栩如生,是高檔的饋贈禮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人傑地靈

毫不誇張,中國五千餘年的古老文明,幾乎都與這塊古老的土地息息相關。傳說之中,中國原始社會後期的部落聯盟領袖舜和禹,都曾在這塊黃土地上建立了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即所謂“舜都蒲坂”、“禹都安邑”。
傳說之中,遠古時代決定炎黃民族早期文明構成、文明方向和文明進程的一次歷史大決戰,也在這裡展開,即所謂黃帝與蚩尤大戰於“冀州之野”的傳說與神話。早已有學者指出,其時的“冀州”,即後世的“河東”。在傳說和史籍中,教人以養蠶造絲的嫘祖,授人以稼穡耕作的后稷,示人以“版築”造牆的傅說,也都活動於河東之地。
春秋戰國至宋元明清這段有著確切文字記載的漫長歷史中,河東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更是英才輩出,風起雲湧,為創造和推動中國古代社會的燦爛文化和文明,作出了永載史冊的貢獻。荀況、裴秀、郭璞、裴松之、盧綸、司空圖、聶夷中、柳宗元、薛仁貴、王通、司馬光、馬遠、楊深秀等等,這一長串的歷史名人,說明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在河東這塊古老大地上,確實名人輩出,燦如繁星,數不勝數。在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文明史和文化史的遼闊空間上,河東頭頂上的由歷代名人交織成的星空,可以說分外璀璨絢麗。

中華武聖

在河東古代名人燦若繁星的天穹中,有一顆耀眼的星宿,格外引人注目,這就是被後世封為“大帝”、尊稱為“武聖”的關公。關公姓關,名羽,字雲長,生於公元一六O年,卒於公元二一九年,為今山西省運城市常平鄉常平村人。相傳,關公從幼年開始,便喜讀《左氏春秋》等儒家經典,深明大義。青年之際,因打抱不平,殺死鄉里惡霸而遠走他鄉。遇劉備、張飛後,與之結義,發誓輔佐劉備,匡扶漢室。此後多年,便跟隨劉備滅董卓、破袁紹、戰呂布、退曹操,屢建戰功,實現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政權割據,後因大意失荊州而敗走麥城,悲壯去世。蜀漢丞相諸葛亮評關公曰“絕倫逸群”。

故里聖跡

解州作為關公的故鄉,關帝廟興建的歷史頗早。據有關碑刻記載,遠在陳隋之際,解州關帝廟已經修建。宋元到明清,隨著社會各界對關
公美化、聖化和神化的浪潮不斷高漲,又對解州關帝廟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修復、重建和擴建。清朝末葉,該廟曾數次失火,損失慘重,但在民國年間又予以修復和重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人民政府對解州關帝廟這座古老的建築群落極為重視,不僅將它列入了國家重點文物單位予以保護,而且一再撥款,對這座廟宇進行維護修復,使之基本上恢復了歷史的原貌。
解州關帝廟,總占地面積有七點三萬平方米之多,為海內外眾多關帝廟占地面積之最。該廟宇眾多建築坐北向南,沿南北向中軸線,分四大部分有序展開:中軸線的南端為“結義園”,為紀念劉、關、張桃園結義而建。園內古木參天,山水相依,並建有結義坊、君子亭、三義閣等主體建築,往往使人在觸景生情中,沉浸於“桃園結義”的美好傳說之中。中軸線北端的主廟,是一個單元甚多而又層層展開的巨大建築群落,主要由琉璃龍壁、端門、午門、御書樓、崇寧殿、刀樓、印樓、春秋樓和眾多牌坊組成,是進行關公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主廟內的主體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非凡,雕樑畫棟而又莊嚴肅穆,身臨其境,不能不使人對關公肅然起敬。中軸線南端的東側,建有“萬代瞻仰”的石牌坊一座,中軸線南端西側建有“威震華夏”木牌坊一座。這兩座氣魄宏大的牌坊,向世人昭示著關公及關公文化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顯赫地位,令人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中軸線北端東西兩側,為基本對稱的主廟附屬建築,如追風伯祠、長壽宮、崇聖祠等等。這些附屬建築,與主廟一樣,無不籠罩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之中,但卻又有著主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加深人們對關公生平、身世的理解,延伸和加強對關公的崇拜與敬仰。
解州關帝廟,以其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氣勢非凡而享譽華夏,揚名海外。
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中,尤其是宋元明清一千餘年的社會中,解州關帝廟是進行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教育和感化的神聖殿堂。在這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一朝又一朝的最高封建統治階層,通過加封、賜匾、祭祀等活動,在這裡對他的臣民灌輸著封建倫理道德和封建綱常思想;一批又一批的庶民百姓、芸芸眾生,也一次又一次地來到這裡參拜祭祀,虔誠地從關公身上學習為人處世的原則和品格;在國家和民族危難之際,有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感的人們,在這裡通過對關公的祭拜,接受忠於國家和民族,勇於保家衛國的教育;當少數民族統治階級入主中原之後,也來到這裡進行褒封和祭祀,力圖通
過對關公的讚揚、肯定和對關公文化的認同,去彌合民族之間的思想、文化的分歧與不同;在社會壓迫和社會剝削加重、民不聊生的年代,那些奮不顧身的反抗者們,則來到這裡,從關公身上汲取仗義而起、勇於抗爭的精神和力量;在物質、金錢的欲望對正常的人性和人際關係造成挑戰,形成侵害之際,那些恪守傳統道德的人們,則來到這裡,從關公身上尋找堅持信義和忠誠的道德原則和道德楷模;當遭際坎坷的時候,那些身處逆境的人們,也會來到這裡,找到值得仿效的榜樣,即象關公那樣“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即使是那些目不識丁而又胸無大志的芸芸眾生,也能在這裡接受到待人處事要以“忠”、“誠”、“信”、“義”為本的教育與感化。
絕對不可小瞧關帝廟中每一座建築,每一尊塑像,每一塊匾額,每一幅畫面,乃至每一種儀式和每一種氛圍的教育和感化作用。那傲然矗立的一座座牌坊,實質上就是記錄關公本人和關公文化功德的紀念碑。仰視這些氣勢非凡的牌坊,不能不使人們對關公及關公文化肅然起敬;那氣度宏大的午門,那雄偉莊重的廟堂,實際就意味著關公地位的崇高和關公文化的博大,參拜者和遊人至此,情不自禁地會對關公及關公文化平添幾分崇拜和景仰;那頭戴帝冠而在威嚴中透出平和的關帝塑像,早就變成了萬民禮拜的道德偶像;那一幅又一幅生動形象的石雕、木雕故事畫面,無不默化潛移而又寓教於樂地向欣賞者傳輸著傳統道德的觀念和規範;那高懸著的帝王題詞匾額,無一不在提醒著來人,關公文化是最高統治者教化天下的正統道德思想,關聖大帝也是帝王向萬民倡導的道德楷模;就連那立柱上雕刻著的蟠龍,欄桿上雕塑著的雄獅,也無一不在告誡來到這裡的人們,關公及關公文化神聖無比,容不得絲毫褻瀆和輕視。
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中,尤其是在宋元明清四代王朝所處的中國封建後期社會中,解州關帝廟作為進行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教育和教化的一個重要場所,對於宣傳、普及和規範中國封建後期社會的道德文化,曾經產生過重大的影響,發生過重要的作用。
明人呂子固在《謁解廟》詩中,曾無限感慨地吟詠道:“正氣充盈窮宇宙,英靈烜赫幾春秋。巍然廟貌環天下,不獨鄉關祀典修。”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人們對關公的崇拜和敬仰,以及關帝廟遍布天下的盛況。
歲月流逝,時過境遷。歷史的車輪進行到今天,呂子固詩中所吟詠的事實,早已變成了逝去的歷史,去而不返;當年萬民頂禮膜拜的關公,在現代社會中,早已不是社會各界共同崇拜的神聖道德偶像;昔日香火鼎盛的關帝廟,作為道德文化教育和教化的重要場所也早已變成了逝而不返的過去。這是社會歷史的進步,文化發展的必然。
然而,解州關帝廟這座歷史悠久、氣勢恢宏的古老廟宇,卻仍然有著自己的獨特的價值和意義。它是中國古代道德文化發展到宋元明清時代的物質化凝結,作為珍貴的文化遺存,將永遠向後人揭示著中國古代道德文化的豐富內涵和複雜內容;它是中國傳統道德文化在中國封建後期社會發展和重構的歷史見證,它用實物而非文字的形式,向後人真實而形象地述說著中國古代道德文化的發展與變遷;它也是中國古代博大精深傳統文化的實物寶庫和實物載體,作為中華民族古代文化和文明的一份寶貴遺產,都會成為一條聯繫海內外炎黃子孫,認同傳統民族文化的精神紐帶;它也是一面鏡子,能夠讓今世及後世的人們,於其中觀照到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並為道德文化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鑑。

關公家廟

關羽殺死當地豪霸呂熊出走,官府出榜緝拿,家人將受株連,關羽父母為免關羽牽心不決,在家投井自盡。後人為紀念關羽父母,便在井上建造了一座七層磚塔,隋初創建為家廟,金代始成為一定規模的廟宇。現存建築占地面積13320平方米,沿襲“前朝後宮”之制構築。廟前左右分別有“靈鍾鹺(音搓,意為鹽)海”,“秀毓條山”木牌坊,中為“關聖故里”石雕牌坊,兩廂配以鐘鼓二樓。廟內中軸線上自南至北有山門、午門、享殿、關帝殿、娘娘殿、聖祖殿,兩側配以廊房、配樓、迴廊。廟分前後兩院,前院的山門、午門和享殿均為懸山式屋頂,午門東南有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建造的磚塔一座。關帝殿為重檐九脊頂,四周圍廊。殿內木雕神龕裝飾富麗,有戴冕旒,身著蟒袍,凝神端坐在龍椅上的關羽塑像。

華夏之根

舜耕歷山,禹鑿龍門,嫘祖養蠶,后稷稼穡,中華文化從這裡一路搖曳而來;穿過漢風唐雨,經歷宋韻之聲,這裡是五千年文明的主題公園;永樂宮中笑談古今往事,鸛雀樓上眺望三晉風流,關公的誠信就是這座城市源遠流長的人文精神。這便是華夏之根——山西運城。
追根溯源,“中國”、“中華”和“華夏”的稱謂都源於這裡。台灣著名歷史學家姚榮齡先生對河東多次考察後認為:“中華”的“中”,指的是太行山系的中條山,“華”指的是秦嶺山系的華山。而“華夏”一詞中的“夏”,指的是我國歷史上的大夏民族,它的繁榮正是以堯舜禹的活動為特徵,其史跡範圍就在河東一帶。
運城古稱“河東”,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三皇五帝中的舜、禹曾建都於此。舜乃中國氏族社會部落聯盟的首領,以孝悌聞名天下,是中華民族道德文化的始祖。舜葬於今運城市鹽湖區鳴條崗,舜帝陵始建於唐開元二十六年,已成為海內外華人尋根祭祖的勝地。
在這片鍾靈毓秀的土地上,曾經演繹了全世界最燦爛的文化。黃帝戰蚩尤、舜耕歷山、禹鑿龍門、嫘祖養蠶、后稷教民稼穡等優美佳話都發生在這裡。商代賢相傅說,春秋商人猗頓,思想家荀況,戰國縱橫家張儀,隋代哲學家、教育家王通,唐代名相裴度、名將薛仁貴、八仙之一呂洞賓、史學家司馬光、文學家柳宗元、王勃、王維、王之渙,戲劇家關漢卿、理學家薛宣、清代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楊深秀等,都是從這裡走向人文精神的聖壇,走向人生的巔峰。

世界遺產

“關公故里”是個地理意義上的名詞,從字面上講就是蜀漢名將關羽的故鄉,出生地。作為運城市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關公故里”涵蓋的內容具體而又深厚:包括有形的遺蹟-以解州關帝廟和常平關王家廟為主的文物建築;無形的習俗文化-故里特有的祭祀活動,廟會活動等。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後它將成為具有豐富深厚內涵的文化概念,具有重大傳承意義的文化瑰寶。
作為山西省重要的文化遺產代表,關公故里已於日前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記者2012年7月9日從省文物局了解到,針對申遺一事,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關公故里申報項目考察組組長、河北省文物局局長張立方一行已於近日來山西省運城市進行過實地考察,在肯定保護與傳承工作的同時,希望有關部門繼續加大關帝廟周邊環境的整治力度。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