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本品為小薜科植物闊葉十大功勞的葉。全年可采,曬乾。
功能主治
補肺氣,退潮熱,益肝腎。用於肺結核潮熱、咳嗽、咯血、腰膝無力、頭暈、耳鳴、腸炎腹瀉、黃疸型肝炎、目赤腫痛。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高達4m。根、莖斷面黃色、味苦。羽狀複葉互生,長30~40cm葉柄基部扁寬抱莖;小葉7~15,厚革質,廣卵形至卵狀橢圓形,長3~14cm,寬2~8cm,先端漸尖成刺齒,邊緣反卷,每側有2~7枚大刺齒。總狀花序粗壯,叢生於枝頂;苞片小,密生;萼片9,3輪,花瓣6,淡黃色,先端2淺裂,近基部內面有2密腺;雄蕊6;子房上位,1室。漿果卵圓形,熟時藍黑色,有白粉。花期7~10月,果期10~11月。
分布區域
分布於甘肅、河南、浙江、安徽等。
生長環境
生於山谷、林下陰濕處。
藥材性狀
羽狀複葉,小葉片7~15,對生,無小葉柄,多略皺縮,革質,廣卵形,邊緣反卷,每側有刺3~5個,葉脈明顯向背面突起,上表面綠色到灰綠色,下表面黃綠色。總葉柄圓柱形,直徑約至5mm,著生小葉處膨大並有環紋。氣微,味苦。
化學成份
含小薜鹼(berberine)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