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埕水寨:設於福州府連江縣筱埕鎮定海村。以所轄閩安鎮、北茭、焦山等七巡司為南北中三哨,是在小埕寨,當會哨者有三。明景泰三年(1452年),為防倭寇內侵,鎮守尚書薛希璉增設小埕水寨於定海守御千戶所前,有寨兵4402名。寨址以城堡為中心,沿城鑿濠注水,綿延數千米,氣勢宏偉,與興化南日山、福寧烽火門、泉州浯嶼、漳州銅山並稱當時閩海五大水寨,隸屬福寧衛。在定海千戶所前,負責協防的有福州右衛、鎮東衛及定海、梅花、萬安3個千戶所,總兵員4363人(據《八閩通志》),戰船由負責協防的衛所攤派而來。到了明中葉,由於財政拮据,軍備鬆弛;將弁世襲,貪污腐化嚴重,且常騷擾人民;屯田銳減;兵員失額,戰船十不存一,兵額減少一半以上。據卜大同《備倭記》記載,小埕水寨存兵僅2117人。到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剩下旗軍1064人、戰船47艘。
定海扼江口、控海道,地勢險要,素稱" 閩江北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清置游擊署,被當作省會門戶,享有" 會城重鎮"稱譽。
興化南日山水寨:設於興化府莆田縣(今福建省莆田市東南部南日島),以所轄衝心、莆禧、崇武等所司為三哨,而文澚港水哨,則近添設於平海之後,是在南日寨,當會哨者有四。宋元時屬崇福鄉奉谷里,據《南日島志》記載,明洪武初,海盜“以勾引番寇遺禍地方”,為防禦倭寇,明廷最初在這裡設南日山水寨,平海衛向這裡派駐軍900名,後因水寨“在漲海中孤立無援”,遂遷往一水之隔的石城,與青山巡檢司合一。
南日島位於福建省莆田市東南部,是南日群島的主島,福建省第三大島,莆田市第一大島,與湄洲島並稱姐妹島。南日島地理位置獨特,是擴大對台、對外貿易的視窗,歷來也是軍事重地,其南日水道更是海上交通要衝。
福寧烽火門水寨:設於福寧州地方,以所轄官井、沙埕、羅浮為南北中三哨,其後官井洋添設水寨,則又以羅江、古鎮分為二哨,是在烽火、官井寨,當會哨者有五。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在烽火島建烽火門水寨,為閩海5水寨之一,隸屬福建都司,正統九年(1444年)遷松山,水寨設把總1員。松山水寨:尚有水寨故址、火墩遺蹟。
浯嶼水寨:設於泉州府同安縣地方,上自圍頭,以至南日;下自井尾,以抵銅山,大約當會哨者有二。今漳州(東山除外)、廈門、泉州一帶海岸線及金門列島都是浯嶼水寨的防區。自古就是兵防要地。為防倭患,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奉旨興建浯嶼水寨,清代又進行了大規模整修。水寨以石塊砌成。四面設城門,東西兩門築有月城,城牆上有烽火台、瞭望台,並安放銃炮。城牆還有二至三層的跑馬道,城四隅各有一個水潭,有涵洞通向城外。後來水寨廢棄,城牆石塊經常被人拆去修建民房,現在只剩下幾段殘垣,總長不足百米,殘高約6米、厚約4米。
銅山水寨:設於漳州府漳浦縣(今漳州東山銅陵鎮西北面),北自金山,以接浯嶼;南自梅嶺,以達廣東,大約當會哨者有二。由南而哨北,則銅山會之浯嶼,浯嶼會之南日,南日會之小埕,小埕會之烽火,而北來者無不備矣。由北而哨南則烽火會之小埕,小埕會之南日,南日會之浯嶼,浯嶼會之銅山,而南來者無不備矣。哨道聯絡,勢如常山,會捕合併,陣如魚麗,防禦之法,無逾於此。
史料記載:“明,九仙山曾建銅山水寨欽依把總署。”“銅山水寨署,周圍五十丈。以衛官領兵守之。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改為欽依把總一員,統領北自金石(本島地名)以接浯嶼(現屬龍海),南自梅嶺(現屬詔安)以達廣東。遇汛期分哨四出,前哨鎮海(現屬龍海),左哨陸鰲(現屬漳浦),右哨沙州,後哨鱟殼澳,各防險要”。為保衛沿海安全,設福船,哨船,冬船,快船等46艘,官兵1145名。懸鐘水寨(現屬詔安)也受其節制。當時,銅山水寨和福寧的烽火,連江的小亭,泉州的浯嶼,興化的南日,並稱為閩海五大水寨。
明戚繼光,水師提督施德政,程朝京,崇禎宰相林釺,明理學大家黃道周,民族英雄鄭成功,清“天地會”創始人僧道宗等歷史名流曾先後或在此屯兵抗擊外敵,會師遠征,或隱居讀書,吟詩作賦等等留下多處摩崖石刻,石室,水操台等古蹟。
銅山古城,建於明朝洪武20年間。當時明太祖朱元璋為防倭寇騷擾,派了江夏侯周德興巡視東南沿海,築城建寨。史載:周德興那一年親臨東山島,選擇要地,徵調民工,臨海砌石,環山建 城。城長571丈,高2.1丈,設東西南北四城門,城上堞牆864片,窩鋪16間,置大炮數十門,建立水寨。並以依傍的”銅缽“、”東山“兩個村名中各取一字,合為”銅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