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地下城疊城

開封地下城疊城

開封地下城疊城是指經考古發現,在河南省開封市龍亭一帶地下3-12米處,上下疊摞著6座城池,其中3座國都、2座省城、1座中原重鎮。 開封地下城疊城是1981年,龍亭東湖清淤時意外發現的,明代周王府遺址以下8米深處看到了北宋皇宮遺址,這是趙匡胤當皇帝時上朝的大慶殿。

基本信息

開封城牆古馬道 開封城牆古馬道

“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埋著多座城”

開封城牆古馬道

一座城市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像一陣風一樣,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這在人類歷史上極為罕見。然而在中國,開封“地下城”的發掘讓世界聞名的龐貝古城也黯然失色!

讓我們把目光聚焦於龍亭:

龍亭,其實是一座大殿。它位於開封城北,雄踞於高達13米的青磚台基上,遠遠望去,龍蟠虎踞,氣勢不凡。龍亭坐北朝南,殿前有東西二湖環繞,中間有一條南北大道將湖隔開。傳說,東湖為宋朝“太師”潘美的宅邸,西湖為宋朝抗遼名將楊業的府第。楊家湖與護城河相通,水面寬廣,湖水清澈;潘家湖為內湖,湖面較小,因受周圍居民和作坊的污染,水質渾濁。於是,開封人就把湖水清濁與歷史傳說聯繫起來,讓滿門忠烈、赤膽保國的楊家將與清水同清,讓讒言誤國、殘害忠良的潘仁美與濁水共濁。兩湖一清一濁,一忠一奸,涇渭分明。

龍亭一帶,早在一千多年前,曾是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金朝末年在開封定都時的皇宮禁苑。後因多次兵燹和黃河決堤,宏偉的宮室已蕩然無存。到了明代,朱元璋第五子朱橚在此建周王府,豪華壯觀,不遜前朝。清雍正年間,開封地方官在周王府廢墟上建了一座“萬壽宮”,內設皇帝牌位,文武官員定期到此朝賀遙拜,後改稱“龍亭”。

“來開封不游龍亭,就等於沒來開封。”開封人這樣說

的確,龍亭是開封王氣的象徵,見證了古都的繁華滄桑。游龍亭,不妨先讀一讀龍亭公園入口午門旁的一副楹聯:

亭閣留勝意,觀兩湖映照甄鑒,清濁善否應畏哉,自古眾民知忠佞;

苑闕鎖幽思,萬千載滄桑沉浮,梁晉宋金皆往矣,迄今華夏盡舜堯

如果不是一次偶然,沉睡千年的“地下城”或許至今仍是一個謎。

發現

1981年,在龍亭東湖清淤時,人們意外地挖出了明代周王府遺址。繼續往下挖,在8米深處看到了北宋皇宮的遺址:龐大的灰磚房基,空曠的殿壁走廊,以及殘垣斷壁。

“開封城摞城,龍亭宮摞宮,潘楊湖底深藏多座宮”。周王府的發掘,似乎印證了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傳說。之後,考古工作者“刨根問底”、順藤摸瓜,結果,考古發現令世界震驚:在開封地下3-12米處,上下疊羅漢似的摞著6座城池――― 3座國都、2座省城、1座中原重鎮。自下而上,它們依次是魏大梁城、唐汴州城、北宋東京城、金汴京城、明開封城和清開封城。除大梁城位於今開封城略偏西北外,其餘幾座城池,其城牆、中軸線幾乎都沒有變化,從而形成開封獨有的“城摞城”、“牆摞牆”、“路摞路”、“門摞門”、“馬道摞馬道”等奇觀。

從龍亭公園午門一直往南是開封舊城的中軸線,現在是繁華的中山路,其地下8米處,正是北宋東京城南北中軸線上的通衢大道———御街。在中山路和御街之間,分別疊壓著明代和清代的路面。這種“路摞路”的景觀意味著:從古代都城到現代城市,開封的市中心從未變過,雖歷經洪水、戰亂、政權更迭,但始終以宋都御街為中軸線。

在世界城市文明史上,有諸多名城因種種原因而湮滅。比如被火山灰葬送的龐貝城,被遺棄於原始叢林中的吳哥城、蒂卡兒古城,因地震而沉陷水底的亞歷山大城,被風沙淹沒的樓蘭古城。然而,同這些古城相比,開封則顯得滄桑悲壯,不同凡響。

如果說龐貝是一葉被沉沙封存的扁舟,開封古城無疑就是一艘沉陷的航空母艦;如果說龐貝是一座“復活”了2000年前古羅馬城市生活的歷史博物館,開封則是一部王朝更替史的“活化石”。

“開封城,城摞城;地上城一座,地下城幾層。”作為八朝都會,像開封古城這樣疊壓的層次之多、規模之大,在我國5000年文明史上絕無僅有,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自戰國魏之後,歷經唐、宋、明、清,六座地下城不僅立體地展現了開封自建城以來兩千多年來的古代城市變遷史,更鐫刻著開封曾有的輝煌、悲壯與失落。

這一切,只因為開封頭頂“懸”著一條飄忽不定的黃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