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市蓮柄港電灌站

民國24年,進行修復,受客觀條件限制,工程縮小,僅可灌溉農田3.6萬畝。 民國36年動工至第二年8月告竣,灌溉面積仍只有3.6萬畝。 1951年改建一、二級抽水站,首批投資128萬元。

宋大觀年間(1107~1110年),長樂縣嶼頭人、龍圖閣學士林安上,居鄉時上書請用全縣一年錢糧開鑿蓮柄港,因石堅難鑿,三年無成,林因而獲罪。此後,仍有人建議修建,有的已動工,均以無成作罷。民國14年(1925年),海軍當局以銀元局盈利30多萬元之款,創辦長樂縣蓮柄港溉田局,於民國16年3月動工,招募上海工程隊開山鑿渠,於民國18年3月完成。使南區北山,鶴上等十八村6萬畝農田獲得灌溉。民國20年,因收水費問題,激起十三鄉民變,抽水機盡遭破壞。民國24年,進行修復,受客觀條件限制,工程縮小,僅可灌溉農田3.6萬畝。民國30年4月,閩海淪陷,抽水機又遭破壞。民國34年,抗日戰爭勝利,復計畫修復,由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福建辦事處撥給工賑糧280噸作經費,不敷之數由地方自行解決。民國36年動工至第二年8月告竣,灌溉面積仍只有3.6萬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進行擴建。1951年改建一、二級抽水站,首批投資128萬元。架設由福州三叉街到配電站,長達24.2公里的高壓輸電線路;將柴油機改為大型電動抽水機5台,裝機容量1470千瓦,抽水能力提高1倍,增建尾道及縣城兩座蓄水閘,調蓄頂托潮水,延長抽水時間,每日可達20小時,節省抽水費用。改建原有總乾渠及左乾渠,流量達每秒8立方米,新建渡橋、東鄭及貝頭三座節制閘;渡橋跌水及貝頭排洪槽等附屬建築物;並新辟東、西湖分渠,分別導水入東、西湖及天然港浦,用於灌溉;左乾渠修到金峰、嶺南及漳港,右乾渠通到古槐、感恩與三溪水庫灌區相接,灌溉面積擴大到8萬畝,水工部分於1952年1月竣工,一級抽水站於1952年6月完成,二級抽水站於1952年12月完成。這是當時全國大型電灌站之一。1970年再次擴建,橫截營前港,造85米長的九孔水閘一座,並在龍腰山下開鑿一條長845米的大隧洞,名叫“朝陽洞”,使營前港淡水由隧洞自流到潭頭、梅花、樟港、古槐等地港道中,撤去一級抽水站,保留二級抽水站,使之能夠全日不間斷地抽水。增建東方紅、龍峰、新湖東、前董、佛塔洋等骨幹電灌站。擴建後灌溉面積增至13萬畝,還能通航。1987年,更新改造工程,於1987年11月25日動工,至1991年6月建成,其工程包括:
1.更新第二抽水廠機、泵設備,拆換原水泵,改裝28-ZCB-70軸流泵三台及主變部分的線路和設備。
2.新建擴大渡橋電灌站,增設2台機泵,計四台軸流泵,出水流量每秒4立方米,增加400千伏安降壓站1座。
3.營前港閘門、船閘、油壓啟閉設備等更新。
4.灌區土渠改建為石渠長13公里(其中左乾渠長4公里,右乾渠長3公里,漳乾渠長2公里,東乾渠長1.5公里,西乾渠長2.5公里) 
5.西乾渠延伸5公里,渠道通往二劉村,灌溉潭頭一片旱地。
該工程共完成土石7.33萬立方米,使用水泥908噸,鋼材31.8噸,木材73.5立方米,投勞力13.48萬工日,工程總投資429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