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海文廟

鎮海文廟

鎮海文廟,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文廟大成殿,位於鎮海中學內。始建於北宋雍熙二年(985年),名“先聖殿”,毀於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慶元六年(1195年)於原址重建,更名“大成殿”。嗣後配大成門、明倫堂、杏壇、泮池等,統稱孔廟或文廟。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遭毀,縣令丁鴻陽又重建。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盛炳緯等集資大修。1937年邑人捐資落架重修,改為鋼筋混合土結構。鴉片戰爭和中法戰爭在鎮海口之役期間,守士將領常集於此殿商議軍務大計。抗戰勝利後,鎮海中學利用孔廟複課。“文革”期間改作工廠車間。1989年大修。2000年被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情況

殿東西廣29.7米,南北深20.1米,占地面積626平方米,建築面積459米。為五架前後雙步梁結構,重檐歇山頂,殿脊高17米,朱檐青筒瓦,仿木鋼筋混凝土廓柱。

歷史資料

刻在鎮海孔廟石碑上的地圖

鎮海與曲阜遠隔千里,但在宋徽宗、欽宗二帝被俘虜以後,摹寫的曲阜孔子故里圖卻被人悄悄攜帶到了鎮海,並在南宋初期鐫刻在鎮海孔廟的石碑上。
我國古代史書常配有地圖,以便於閱讀。郡邑方誌的編寫,更是既重志也重圖,不論縣城以及重要的鄉鎮、山嶺、河道、橋樑、道路、建築物等,大都有可能被畫在圖上。圖中主件的標位要求準確無誤,四境銜接的脈絡則須走向分明,這樣,披文覽圖,往往能收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鎮海孔廟那塊石碑,還含有不忘故國聖賢的意思。這塊地圖碑高三尺六寸,寬兩尺九寸,經歷了時代的風風雨雨,前人對它評價很高。它繪有孔子故里眾多遺址遺蹟,例如孔子、顏淵、子思的墓址,孔子帶學生邊浴邊舞的洙水等位置;著名孔門最得意的弟子顏淵所樂居的陋巷等,還有古代魯國都城的方位。據說當年金國入侵者把曲阜毀壞得一塌糊塗,這份地圖就變得彌足珍貴了。
南宋滅亡後,詩人謝翱四處流亡到了鎮海孔廟,他看到一些舊碑被廢棄在污泥里,而後豎的碑刻所記載的內容粗俗不堪,因此他洗滌舊碑一一閱讀,發現其中一塊就是這幅圖碑。他十分高興地吟詩記其事說:“秋風岳下城,海客見圖新”,“被發逢夫子,狂歌作放民”。意思是我這個逃亡者終於見到了孔夫子(故里圖),真讓人狂喜不已啊!他的詩傳開後,這塊碑的名氣變得非常大,成了鎮海的“縣寶”。歷經元、明兩朝,前來觀賞的人絡繹不絕。
到了明代滅亡以後的一天,鎮海城關籍著名貢生薛士學感到很奇怪,嵌在孔廟牆壁間的那塊碑忽然不見了,他與朋友謝時際一起在橋池草莽中尋覓,但始終找不到。幾十年以後,孔廟亟須修繕,這才有工匠說此碑在孔廟先賢祠坐像的旁邊。於是薛士學欣喜地把它轉移到柏蔭下面,準備以後再將它豎在講堂之內。薛士學的書法不錯,他所寫的碑記被後人鐫刻成碑,至今仍舊保留在孔廟一旁。
清代乾隆年間大學者、浙江督學阮元來到鎮海,他說:這幅圖廟宇宮觀巍峨靚深,林木橋道幽茂曲折,可使人置身其間,應該稱為“曲阜林廟圖”才是。他後來擔任山東巡撫,並撰寫《金石志》,想起這塊碑,並把它收集其中。他認為這塊碑可信度高,拓成圖紙傳給曲阜,可以糾正那邊方誌的錯失。乾隆年間任鎮海縣學訓導的陳焯,素以了解浙東掌故著名,他統計了該圖所記載的內容說:圖中有五個鄉,八座井泉池,十座墓,眾多廟宇宮觀。據他評價,這塊碑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