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沅瓢雞

鎮沅瓢雞

中文學名 鎮沅瓢雞。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分布區域 雲南省鎮沅縣田壩、按板、者東及寧洱梅子。

基本信息

簡介

瓢雞雲南鎮沅縣特色家禽品種之一,2006年開展鎮沅縣畜禽遺傳資源調查工作時被發現1086羽並引起重視。2009年9月15日,被雲南省列為瀕危畜禽品種保護名錄。2009年11月6日,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鑑定委員會鑑定,成為我國一個具有特異性的優良地方雞種。鎮沅縣通過採取劃定瓢雞保種區,建立和擴大保種基礎群,制定瓢雞遺傳資源保護措施,至2009年上半年,鎮沅縣田壩鄉已有瓢雞存欄3446羽。
從解剖來看,瓢雞與其他雞相比,無尾椎骨、尾棕骨、尾羽、鐮羽、尾脂腺,通俗講,就是瓢雞並沒有雞翹,而尾部形狀似瓢,故名瓢雞。瓢雞體格稍小,羽毛光滑,尾部羽毛下垂,肉多骨少,肉質香甜細膩,性情溫順,適應性比較強,生長發育快,成熟早,肉嫩,出肉率高,是婦女產期滋補身體的佳品。瓢雞除具有其它土雞的優點外,還具有較強的抗病性。

分布區域

所發現的瓢雞主要分布在雲南省鎮沅縣田壩、按板、者東及寧洱梅子,墨江團田等地,但田壩居多。田壩鄉8個村都有瓢雞分布,但主要以田壩村的坡頭山、滑石板、南洲河、丙攏山、大龍灘、四家、大水溝及三合村柴山、大平地、山背後為主養殖。全鄉共飼養瓢雞82個村民小組623戶農戶,飼養成年瓢雞3230羽。

起源

瓢雞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尾巴
談起瓢雞的起源,許多農戶反映,其上輩人飼養的雞中就有這種雞,一些老人聽上輩人傳說,瓢雞是由山上的野生小團雞(無主尾羽)與本地家雞雜交而來的。
據鎮沅縣誌記載:1941年全縣養雞10萬 余只,其中有少量瓢雞。根據該雞的歷史淵源、當地特殊的地理、氣候環境推斷,瓢雞的形成可能是該雞的某些遺傳性狀基因發生變異,形成了無尾的特異體形,這些特異性狀在長期的自然環境條件下得到了穩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