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宋應星作品]

錫,(1)臨賀郡:今廣西賀縣。(2)衣被天下:廣布於天下。(3)衡、永:今湖南衡陽、永州。

天工開物·錫

原文

凡錫中國偏出西南郡邑,東北寡生。古書名錫為“賀”者,以臨賀郡(1)產錫最盛而得名也。今衣被天下(2)者,獨廣西南丹、河池二州居其十八,衡、永(3)則次之。大理、楚雄即產錫甚盛,道遠難致也。

凡錫有山錫、水錫兩種。山錫中又有錫瓜、錫砂兩種。錫瓜塊大如小瓠,錫砂如豆粒,皆穴土不甚深而得之。間或土中生脈充軔,致山土自頹,恣人拾取者。水錫衡、永出溪中,廣西則出南丹州河內,其質黑色,粉碎如重羅麵。南丹河出者,居民旬前從南淘至北,旬後又從北淘至南。愈經淘取,其砂日長,百年不竭。但一日功勞,淘取煎煉不過一斤。會計爐炭資本,所獲不多也。南丹山錫出山之陰,其方無水淘洗,則接連百竹為梘,從山陽梘水淘洗土滓,然後入爐。

凡煉煎亦用洪爐,入砂數百斤,叢架木炭亦數百斤,鼓鞲熔化。火力已到,砂不即熔,用鉛少許勾引,方始沛然流注。或有用人家炒錫剩灰勾引者。其爐底炭末、瓷灰鋪作平池,旁安鐵管小槽道,熔時流出爐外低池。其質初出潔白,然過剛,承錘即拆裂。入鉛制柔,方充造器用。售者雜鉛太多,欲取淨則熔化,入醋淬八九度,鉛盡化灰而去。出錫惟此道。方書雲馬齒莧取草錫者,妄言也。謂砒為錫苗者,亦妄言也。選自《天工開物》

注釋

(1)臨賀郡:今廣西賀縣。

(2)衣被天下:廣布於天下。

(3)衡、永:今湖南衡陽、永州。

原文翻譯

中國的產錫地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而以東北地區尤其少。古書中稱錫為“賀”,是因為廣西賀縣一帶產錫最多而得名。今天供應全國的大量的錫,僅廣西的南丹、河池二州就占了八成,湖南的衡州、永州次之。雲南的大理、楚雄雖然產錫很多,但路途遙遠,難以供應內地。

錫礦分為山錫和水錫兩種。山錫又分錫瓜和錫砂兩種。錫瓜的塊度好像個小葫蘆瓜,錫砂則像豆粒,都可以在不很深的地層里找到。偶爾還會有這樣的情況,原生礦床所含的礦脈露出地表後受到風化和崩解,而形成呈條帶狀分布的次生礦,可任憑人們拾取。水錫,在湖南衡州和永州兩地產於小溪里,廣西則產於南丹河裡。這種水錫是黑色的,細碎得好像是篩過了的麵粉。南丹河出產水錫,居民十天前從南淘到北,十天后再從北淘到南,這些礦砂不斷生長出來,千百年都取之不盡。但是,一天的淘取和熔煉也就不過一斤左右,計算所耗費的爐炭成本,獲利實在是不多。南丹的山錫產于山的北坡,那裡缺水淘洗,因此就用許多根竹管接起來當導水槽,從山的南坡引水過來洗礦,把泥沙除掉,然後入爐。

熔煉時也要用洪爐,每爐入錫砂數百斤,添加的木炭也要數百斤,一起鼓風熔煉。當火力足夠時,錫砂還不一定能馬上熔化,這時要摻少量的鉛去勾引,錫才會大量熔流出來。也有採用別人的煉錫爐渣去勾引的。洪爐爐底用炭末和瓷灰鋪成平池,爐旁安裝一條鐵管小槽,煉出的錫水引流入爐外低池內。錫出爐時潔白,可是太過硬脆,一經敲打就會碎裂,要加鉛使錫質變軟,才能用來製造各種器具。市面上賣的錫摻鉛太多,如果需要提純,就應該在把它熔化後與醋酸反覆接觸八九次,其中所含的鉛便會形成渣灰而被除去。生產純錫只有這么一種方法。有的醫藥書說什麼可以從馬齒莧中提取草錫,這是胡說。所謂發現了砒就一定有錫礦的苗頭的說法,也是信口胡言。

作品簡介

《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國科技史料中保留最為豐富的一部,它更多地著眼於手工業,反映了中國明代末年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生產力狀況。

作者簡介

宋應星(1587~1661),字長庚,江西奉新縣宋埠鎮牌樓村人。明末清初科學家。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他2次考中舉人。但以後五次進京會試均告失敗。五次跋涉,見聞大增,他說:“為方萬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聞”。他在田間、作坊調查到許多生產知識。他鄙棄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紈絝子弟”與“經士之家”。在擔任江西分宜縣教諭(1638~1654)年間寫成了《天工開物》。

他在《序》中描寫這段情況時說:“傷哉貧也!欲購奇考證,而乞洛下之資,欲招致同人,商略贗真,而缺陳思之館。”(想加以驗證而無錢,想與同人們討論真偽而無場館),只得“炊燈具(備)草”,日夜寫書,但“大業文人,棄擲案頭,此書於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出任江西分宜縣教諭(縣學教官)。期間,他將其長期積累的生產技術等方面知識加以總結整理,編著了《天工開物》一書,在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由其朋友涂紹煃資助刊行。稍後,他又出任福建汀州(今福建省長汀縣)推官、亳州(今安徽省亳州)知府。明亡後作為明遺民,約在清順治年間(公元1661年前後)去世。宋應星一生講求實學,反對士大夫輕視生產的態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