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錢範

錢範發展
秦漢到五代是我國錢幣鑄造工藝發展到鼎盛的時期。這時的錢範大抵可分為陶范、石范、銅範、鐵范、鉛范五類。陝西曾了土五珠錢模多塊,河南出土了莽錢模上百塊。1972年山東又出土一批東漢一銖陶范。石范,1964年河南出土石范多枚。1986年山東又發現滑石質錢範。1980年四川高縣出土石范多枚。1984年,安徽滁州出土一方五銖陰文石范,質地為較軟的青砂石,色澤青灰,長23厘米,寬7厘米,厚2.7厘米。錢模數十枚,"銖"字的"朱"上筆上抓,下筆圓抓,為西漢早期五銖特徵。銅範、鉛范在江蘇省、湖南、四川都有出土。秦到西漢早期基本沿襲先秦的造型材料。這個時期鑄幣增加,因而對錢範布局作了改進。王莽時期還用銅模來翻迭鑄泥范這種工藝。東漢時期鑄錢受中央政府的直接統治,由中央統一鑄銅錢模頒發給各地方鑄造錢幣,想用這種辦法來統一錢幣的形制和標準。從錢範的出土地點上可以看出鑄幣業的發展趨勢。先秦時期的錢範主要在進河南、山東、河北、山西、內蒙古發現。秦漢錢範主要在陝西、山東、四川等地發現,這些地方是當時王朝的政治中心和封國,這反映了鑄幣權開始集中到中央政府了。
各地的錢範同中央直轄區的錢範相比,工藝相對差些,居於二流水平。王莽時期多次推行幣制改革,幣形花樣翻新,這也促使了鑄幣工藝的提高。到了隋唐五代則採用翻砂法鑄幣,錢幣數量就增加得很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