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1945年秋,朱禹門、吳守斌、周曉霞等校友到處活動,把1938年開辦的私塾改為學堂,首任校長吳守斌。1945年下半年,在多方支持下,學校又新建一所草房,購置風琴,聘請教師5人,招收學生幾十人。因條件艱難學校一到四年級分兩個班進行複式教學,開設語文、算術、音樂、圖畫、體育等課程。1949年4月21日銅陵縣城解放。銅陵縣愛國民主政府對學校進行接收、恢復工作。經過整頓,學校於1950年8月更名為“銅陵縣立五松完全國小興隆分校”,由俞成模出任代校長。由於各種原因,學校在銅陵縣政府的領導下又先後更名三次,分別是“銅陵縣城關第二中心國小”、“銅陵縣掃把溝國小”、“銅陵縣掃把溝中心國小”,經歷了吳敏、方醒亞、曹孚三任校長,在校學生248人,教職員工10人。
隨著銅陵市規劃的變化,1956年,學校因所處位置劃歸銅陵市區(當時叫做銅官山市)範圍,學校於9月更名為“銅官山市第二國小”,由王仲廉任校長。到1958年因銅官山市更名為銅陵市,學校也於9月改名“銅陵市興隆國小”,在校學生已達762人。
1967年9月新學期一開學,學校又改為“銅陵特區紅光國小”,此時,學校已經擁有19個教學班,學生1013人,教職工35人(其中代課教師5人)。學校的發展步伐越來越矯健,並沒有受到文革太大的影響。1970年春在學校師生員工情況統計表中,在校小學生數已達1343人(26個教學班),教職工34人;在校國中生數186人(附設國中班4個),教師8人。
伴隨著新中國第一爐銅的橫空出世,1977年2月,學校更名為“銅陵第一冶煉廠職工子弟國小”,由曹從煌主持工作。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深入人心,學校邁上了更好的發展道路上來,學校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了教學上。1981年11月,學校正式轉歸銅陵有色教育處統管,期間曾改校名為“銅陵有色教育處一冶國小”、“銅陵有色金屬公司一冶國小”、“銅陵有色金屬(集團)公司一冶國小”,張文英、李安彪、孫道祥和許新江先後任校長。此時學校規模日漸擴大,學校面積為13067平方米,校舍總建築面積4101平方米。學校的面子新了,里子也要有更好的表現。1998年,學校著眼於師生的終生髮展和整體素質的提高,確立了“依法治校、質量治校、特色強校、科研興校”的發展戰略。學校先後獲得“中華小甲A”足球競賽銅陵賽區冠軍、安徽賽區季軍和道德風尚獎、省級家教名校、市級“五好關工委”、市級“綠色學校”榮譽稱號,課題“小學生性格最佳化教育”獲省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並且學校還成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國家項目“學校心理健康理論體系構建研究”課題實驗基地和“全國國小作文教改實驗校”。
2004年,有色教育處取消,學校正式由企業辦學轉為政府辦學,由銅陵市銅官山區教育局分管,改校名為“銅陵市金山路國小”,學校由此邁進了一個更好的發展平台。
2005年9月,周新建接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為了使金山路國小儘快適應政府辦學的思路,學校一方面抓教學,一方面抓管理,針對自身情況制訂了學校五年發展計畫。當年,便對學校環境進行了整改,修繕校門,製作新門牌、宣傳欄,將兩棟主教學樓進行了內外粉刷,並成功拆除校內危房10余間並在上面新建了一個小操場。學校面貌煥然一新的同時,學校的內部管理也邁上了一個新層次,學校的各項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在過去的兩年中,學生獲國家級獎項1人、省級獎7人、市級獎16人、區級獎30人;教師獲國家級獎項3人、省級獎2人、市級獎11人、區級獎22人,此外學校還擁有省級“教壇新星”、市級“骨幹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各一人。另外,學校還被評為市級“單親、留守學生關愛工作先進集體”、市級“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學校”、市級“青年文明號”、市級“五四紅旗團支部”。近年來,學校新進青年教師12人,他們的到來為學校增添了活力,同時,對青年教師的培養也逐步成為學校工作的重心。
因學校所處位置為兩大化工工廠中間,長期以來,學校的環境得不到根本的改善。2008年,在銅陵市政府及銅官山區政府的關心下,銅陵市金山路國小搬遷工作正式啟動。新校址定於天橋北路蔬菜批發市場旁,新學校規模定在3.2公頃,設36個教學班,屆時將成為銅陵市規模最大的一所國小。新學校將於今年年底前動工,有望於明年9月份交付使用,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金山路國小一定會更加的優秀。
回首過往,金山路國小已走過了風風雨雨六十餘載,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為義務教育事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合格畢業生,也擁有了一個又一個奪目的光環,這其中包含了學校一代又一代教職工的辛勤汗水與無私奉獻。當前,金山路國小正以學校搬遷為契機,緊扣新課程改革,並繼續遵循學校 “以人為本”的優良傳統,締造新的屬於金山路國小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