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含義
讀音
yín gōu ㄧㄣˊ ㄍㄡ釋義
亦作“銀鉤”。 1.銀質或銀色的簾鉤。《晉書·索靖傳》:“蓋草書之為狀也,婉若銀鉤,飄若驚鸞。” 南朝 梁 劉孝威 《釣竿篇》:“金轄茱萸網,銀鉤翡翠竿。” 唐 駱賓王 《上吏部侍郎帝京篇》:“俠客珠彈垂楊道,倡婦銀鉤採桑路。”《宋史·樂志十五》:“翠簾人靜月光浮,但半卷銀鉤。”(2).一種銀質的婦女飾物。 唐 徐堅 《棹歌行》:“櫂女飾銀鉤,新妝下翠樓。”(3).比喻遒媚剛勁的書法。 唐 杜甫《陳拾遺故宅》詩:“到今素壁滑,灑翰銀鉤連。” 元 張遜 《水調歌頭·宴顧仲瑛金粟影亭賦桂》詞:“把鸞箋,裁繡句,寫銀鉤。” 清 蔣士銓 《臨川夢·想夢》:“他一不合銀鉤寫,錦字松煙。”(4).比喻彎月。 宋 李彌遜 《游梅坡席上雜酬》之二:“竹籬茅屋傾樽酒,坐看銀鉤上晚川。”古人睡覺床上都有幔,睡覺時拉上,白天就用簾鉤掛起在兩旁(很像現在的蚊帳)。古人很有雅致,有時候就臥在床上賞景。秦觀有詞“寶簾閒掛小銀鉤”,當時月亮正巧出現在簾鉤的位置,於是此人就把銀色的月亮比作了簾鉤。茶葉銀鉤
黃山銀鉤因彎曲似鉤,毫白如銀而得名。黃山銀鉤1972年首創於歙縣大谷運鄉,是以毛峰之嫩度,炒青之製法,精采巧制而成的。在茶葉專家們的關心指導下,經過茶農的數年試製,千錘百鍊,才於1979年定型彎鉤狀,並定名為黃山銀鉤。黃山為地名,銀鉤指品質。黃山銀鉤主要產地在大谷運鄉的雙河白村和木嶺後村。這兩個地方所產的銀鉤稱道地銀鉤。茶園多分布在黃山山脈的深山茂林幽谷之中,土壤肥沃,氣候濕潤,雨量充沛,終年雲霧瀰漫,四季百卉溢香,是茶樹生長得天獨厚的地方。黃山銀鉤是用茶樹良種“滴水香”採制而成的,採摘標準為一芽二葉初展,經過精心製作,成茶品質獨樹一幟。外形纖嫩鉤曲,色澤黃綠油潤,高香持久,味濃鮮醇,回味甘甜,湯色碧綠明亮葉底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