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城護國寺

釣魚城護國寺

護國寺坐落釣魚山主峰南側海拔367—386米的4級台地上,寺院大山門的右前方即是遠古遺蹟——釣魚台。清代重建、維修護國寺碑記說,護國寺是由來已久的“臨濟正宗”聖地,創建自唐,開山始祖為四祖師石頭和尚。 大門上一幅石刻對聯:城號釣魚,三江送水開巴 塹;寺名護國,孤嶂飛雲控蜀江。訴說著釣魚城護國的重任。

歷史沿革

護國寺,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元朝大德二年(1298年)毀於兵火。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重建,清朝道光十三年(1833年),該寺住持智慧和尚又進行培修。

釣魚城護國寺 釣魚城護國寺

釣魚城護國寺得名於佛教的護國思想。《金光明經》,《妙法蓮華經》,《仁王護國經》被稱為佛教護國三經,經中闡發了佛教徒要愛護自己的國家,報答國恩,成為佛教徒重要的愛國思想根源。佛教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入中國兩千年的歷史中,與中國固有的文化相互吸收和融合,形成內容豐富的護國思想與實踐,在中外文化交流、民族融合與團結、社會安定與和諧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唐代著名的護國寺就有廣東潮陽市護國寺、浙江溫州市護國寺等。歷史上,釣魚城護國寺最為興盛的時期是在南宋。南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思南宣慰田少卿捐資擴建護國寺,“建堂殿廊廡百有餘間”。元代大德二年(1298年),護國寺遇兵燹,明代孝宗弘治七年(1494年)合州知州金棋在原址上重建了護國寺,但在明清之交,寺廟再次毀於戰火之中。清代雍正五年(1727年),合州士紳捐資再度重修了護國寺,隨後又經過嘉慶六年(1801年)住持智慧和尚對寺宇的擴建和石刻造像的募修,道光十年(1830年)住持僧勝叢歷經四年培修與添補。現在的護國寺,即為2005年9月搶救性落架維修後的建築群。

護國寺坐北朝南,依山布局,總占地面積達3500平方米。整個寺院的主體建築由大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藥師佛殿、觀音殿、祖師殿藏經樓以及僧房前後院組成。大雄寶殿和藥師佛殿分別為歇山式建築和單檐懸山式建築,殿宇宏敞,結構精巧。

護國寺在唐宋時期是馳名巴蜀的“石佛道場”,曾與龍游寺、淨果寺、方溪寺並稱為合州的四大名剎。在護國寺殿堂內原有的50餘尊佛教造像,均為造型生動的石刻圓雕,高大精美,各具特色。可惜的是,這些令人讚嘆的石刻藝術珍品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遭到了嚴重破壞。本次石刻藝術陳列即以護國寺過去的漢傳佛教寺廟造像布局、唐宋佛教造像風格、佛說造像經典和傳統造像工藝流程設計布展。

主要景觀

大山門楹聯

“城號釣魚,三江送水開巴塹;寺名護國,孤障飛雲控蜀疆。”

這副楹聯以其畫龍點睛之筆,壯寫出了釣魚城及護國寺所處的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在宋蒙元戰爭時期所起到的支撐全蜀的重要歷史作用。上聯的大意是:釣魚城當嘉陵江、渠江、涪江之口,是一座天然阻絕、控扼巴渝的軍事城塞。下聯的大意是:護國寺巍然屹立在釣魚山上,展現了釣魚城軍民排除萬難,堅持36年抗戰,保衛全蜀,獨釣中原的昂揚鬥志。該楹聯由明代合州人、進士馮衡《釣魚城》詩“三江送水開天塹,千障排雲控蜀疆”句化出。原詩為:

宋祚奄奄一線長,魚山高處壯城隍。三江送水開天塹,千障排雲控蜀疆。余玠有謀資璡璞,蒙哥無計屈王張。英雄事業昭青史,廟食何人為表章。

(註:三江送水:指嘉陵江、渠江、涪江在釣魚城下匯合。開:設定、建立。天塹:天然的壕溝。千嶂排云:高聳入雲的險峻山峰,指釣魚山。控:控制、控扼。有保衛之意。)

天王殿石刻造像

從護國寺山門牌坊而進,第一重殿是天王殿,也稱彌勒殿。殿前兩側設鐘樓和鼓樓,殿正中為坐北面南的彌勒佛造像。造像通高1.8米(含基座。後同),寬1.6米,厚1米。東、西兩側站立者是四大天王造像。造像通高3.2米,高2.35米,厚2米。四大天王即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殿中楹聯有三。

彌勒佛聯:

大肚能容問人間恩怨親仇箇中藏有幾許;開口便笑想世上悲歡離合此處已無些須。

天王殿聯:

企慈雲普覆塵寰以天王身作如來使;期法雨均沾沙界現大人相鎮圓通場。

佛子焚香祈四大金剛護佑風調雨順;高僧叩首願十方覺者福庇國泰民安。

大雄寶殿石刻造像

由天王殿而上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是曾是僧眾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殿中為三世佛造像。正中為釋迦牟尼佛,左邊為東方藥師琉璃光佛,右邊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造像通高4.70米,寬2米,厚2.24米,分別代表中、東、西三方不同世界中的佛祖。

大雄寶殿兩側的造像為十八羅漢。造像通高2.6米,寬1.13米,厚1.6米,即:賓度羅跋羅惰闍、諾迦迦伐蹉、諾迦跋厘惰闍、蘇頻陀、諾距羅、跋陀羅、迦理迦、伐闍羅弗多羅、戍博迦、半托迦、羅怙羅、那迦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注荼半托迦、難提密多、⒅摩拿羅多。

大殿背壁為海島觀音和善財童子、龍女造像。造像通高5.5米,寬4米,厚1米。

大雄寶殿聯云: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已了如來真實意;四大本空五蘊非有是為波羅蜜多心。

天上天下吾獨尊能以正法傳心明如皎日;世出世間人共仰但願眾生成佛遍滿河沙。

就塵垢坐金剛道場,滅心行解甚深秘密,幻變真常本貫通,大悲不可稱量,周流三界施甘露;於世間證究竟涅盤,離言語轉微妙法輪,菩提方便皆圓滿,極果無從思議,超越時空濟眾生。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色色空空,妙相同參成佛國;三藐三菩提,三乘三覺悟,生生世世,法輪有幸現金身。

佛地有聲傳,無非鳥聲泉聲、風聲雨聲,聲聲證寂;禪門無色相,只有山色月色、樹色雲色,色色悟空。

藥師殿石刻造像

藥師殿也稱藥王殿,供奉"東方三聖"。主供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左右脅侍為日光、月光兩菩薩。

藥師佛,又作藥師琉璃光王如來、大醫王佛、醫王善逝、十二願王,為東方淨琉璃世界之教主,率日光遍照與月光遍照二大菩薩等眷屬,在東方淨土化導眾生。俗稱:日觀菩薩、藥師佛、月觀菩薩造像通高4.8米,寬1.73米,厚2.2米。

十二神將造像通高3.2米,寬1.1米,厚1米,指守護誦持《藥師經》者之十二位護法神。又稱藥師十二神將、十二神王,或十二藥叉大將。 名稱如次:宮毗羅、伐折羅、迷企羅、安底羅、頞你羅、珊底羅、因達羅、波夷羅、,摩虎羅、真達羅、招杜羅、毗羯羅。

造像在表現形式上瑰麗雄偉,氣勢恢宏,在結構上準確寫實,生動逼真,頗具藝術特色。

觀音殿石刻造像

觀音殿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或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相傳觀世音菩薩往昔在人間修行時,有一位佛名叫千光王靜住如來,他教給觀音菩薩一個咒子,即千手千眼無凝大悲心大陀羅尼(簡稱大悲咒)觀世音菩薩一聞此咒,歡喜無量,便發大願心說:如果我能利益一切眾生,即生千手千眼。千眼表遍照,千手錶遍能。所以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做度人舟!

觀世音菩薩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上首菩薩,表現一切佛的大悲心,所以是救世之最。

聖觀音造像通高5米,寬4.36米,厚4.36米。十二觀音變相12尊造像通高3.20米,寬1.1米,厚1米。造像造形豐腴圓潤,舒展優美。容貌、形態、衣飾端莊、自然、流暢。

祖師殿石刻造像

—祖師殿位於觀音殿之後。護國寺的建廟祖師是唐代詩僧石頭和尚。明萬曆《合州志》卷8載:“石頭和尚,號四祖師,合州人,自幼入景德寺為僧,有戒行,因鑿石出火,遂有悟,作偈(‘偈’是梵文‘偈陀’的簡稱,義為‘頌’,就是佛經中的唱詞)曰:‘是石頭和尚咬嚼不入,打破虛空露些子跡。’復回州於釣魚山建護國寺,自甃(zhòu 縐,“壘砌”之意)石二十四片為龕,全身入,門自掩,端坐而逝。有《草庵歌》傳世,末二句云:‘山僧不會掄(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取入詩選。”

祖師殿中石頭和尚造像通高3.5米,寬5米,厚2米。造像栩栩如生,其神態與寺中造像比較則更為生動,為本次石刻造像中的精品之作。

古桂樹

古桂樹高21米,胸徑0.8米,栽植於南宋紹興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思南宣慰田少卿捐資擴建護國寺之時,已經歷了855年的巴雨蜀露。現為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的一級保護樹。

釣魚城古桂樹為金桂。它枝繁葉茂,生意盎然,素以珍稀、挺拔而著稱。每當秋季放花,金黃萬點,宜人的芳馨,瀰漫古寺內外,素有“魚城金桂飄天香”的美譽。尤其令人稱奇的是,近十年多來,這棵古老的金桂,均有連續放花的記錄,即在秋季9~10月里,一番花落,又是一番花開,如此反覆,花開四度。

歷史傳說

古桂樹 古桂樹

傳說古時候釣魚山上,住著一個釀酒的寡婦叫趙黃氏。她為人耿直善良,常年以釣魚山上的糧食和古洞流泉的水,自釀出一缸缸的村酒。那地道醇厚、芳香四溢的美酒,令方圓百里都讚美不絕。人們尊敬她,就叫她趙黃娘。

又是一年的寒冬臘月,釣魚山迎來了少有的一場大雪。清晨,趙黃娘剛走出家門,就看見山南的大黃葛樹下躺著一個骨瘦如柴,衣不遮體的乞丐。趙黃娘走過去一看,見那乞丐還有一口氣,就把他背回到了自己的家裡,先給他灌了一碗米湯,又給他喝了半杯自釀的美酒,那乞丐竟然就睜開了眼睛,慢慢的醒過來了。

據說那乞丐睜開眼來,就看見正在為他忙碌的趙黃娘。他萬分感激地說:"謝謝大娘救命之恩!我是一個叫花子,眼下又腿腳不便,在外頭不是冷死,也得餓死,求大娘再行行好,多收留我幾天吧。”

這個時候,趙黃娘為難了。她想啊,常言說“寡婦門前是非多”,要是像你這樣一個素不相識的中年男人住在我的家裡,左鄰右舍肯定要說我的閒話。我今後就難以為人了呀!但片刻之後,她又轉念一想:人心都是肉長的,做人一世,講的就是一個良心,總不能見死不救,看到起這人活活冷死,餓死啊!終於,趙黃娘點了點頭,留乞丐住下了。

果不其然,沒幾天,趙黃娘收留乞丐的事就傳開了,在那些買酒的老買主中,竟然還有人時不時地旁敲側擊,當到趙黃娘的面說些不順耳的話。雖說趙黃娘心裡頭很難過,但是她還是忍下來了,盡心盡力地照顧那個乞丐。後來,乞丐的腿腳好了一點,也就不辭而別地走了。

事後不久的一天,趙黃娘外出賣酒回家,又在釣魚山的薄刀嶺下遇到了一位滿頭白髮的老人家。當時,老人家挑著一擔乾柴,正搖搖晃晃地下山。趙黃娘本想去幫忙,但就在那一瞬間,老人家突然跌倒在地。趙黃娘急忙趕上前去,只見老人家兩眼緊閉,從顫動的嘴唇中發出了“水、水——”的微弱聲音。

趙黃娘著急了。在這遠離人家的半山坡上,那來的水嘛?她急中生智,趕緊咬破自己的中指,將鮮血直流的手指伸到老人家的嘴邊。不料,就在鮮血滴進老人家口中的那一瞬間,一陣清風吹了過來,老人家不見了!地上只有一個黃布袋子,袋子上面寫著:

月宮吳剛贈桂子,獎給人間善良家。人有好心桂樹碧,行善積德滿樹花。

落花釀成桂花酒,香氣四溢人人夸。年年都把善事作,歲歲金桂放光華。

趙黃娘這時候才明白,原來那個乞丐和擔柴的老人家,都是吳剛為贈送桂花種子,變成需要幫助的人,前來考驗她的。

後來,趙黃娘將桂子種在了釣魚山上,很快就長出了桂樹,開出了滿院清香的桂花。於是,趙黃氏又用桂花,浸泡出了香氣溢人的桂花酒。

釣魚城上的古桂樹,就是那個時候趙黃娘栽種的。因為這顆古桂樹原本來自月宮,所以它才與眾不同,每年要花開四度,香飄雲外的了。

龍眼井

龍眼井在護國寺藥師殿前的廊檐下。井台呈六角形,每邊長0.6米,井口為圓形,直徑0.5米,井腹深9.6米,亦系用條石疊砌成六邊形,既美觀大方,又為上下淘井時提供了方便。明萬曆《合州志》卷1《無名氏記》說:

西門之內,因溝為池,周廻一五百餘步,名曰天池。泉水汪洋,旱亦不涸。池中魚鱉,可棹舟舉網。又開小池十有三所,井九十二眼,泉水春夏秋冬足備不乾。

龍眼井即為釣魚城36年抵抗戰爭時城中的92眼水井之一。昔日,龍眼井水質清冽,大旱不涸。民間傳說,此井為唐代蜀僧閭邱大師所開。這口古井與山下嘉陵江相通,冬春井水清澈,夏秋江濤洶湧。過去曾有人在鴨腳上紮上紅布條後將鴨子投入井中,其後在釣魚城下的嘉陵江上見到了這隻遊動的鴨子。

閭邱,唐代合州石鏡縣人。世居銅梁山。他的祖父閭丘均曾在唐高宗鹹亨間(670—674年),與杜甫的祖父杜審言為同科進士。唐肅宗上元元年至代宗永泰元年(760—765年),杜甫客居成都浣花溪草堂,就曾作《贈蜀僧閭邱師兄》詩,並在詩的開篇,就對閭邱出身名門,潛心佛理的德行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大師銅梁秀,籍籍名家孫。嗚呼先博士,炳靈精氣奔。唯昔武皇后,臨軒御乾坤。多士盡儒冠,墨客藹雲屯。當時上紫殿,不獨卿相尊。世傳閭丘筆,峻極逾崑崙。鳳藏丹霄暮,龍去白水渾。青熒雪嶺東,碑碣舊制存。斯文散都邑,高價越璵璠。晚看作者意,妙絕與誰論。

歷史傳說

合州民間相傳,閭邱年輕時就是一個很有才華而言行又不受世俗禮節拘束的人。他平時廣交朋友,很有點“散財結客,俠比三河,風流倜儻,名傾六輔”風範。其後在父母再三督促之下,他才選擇在釣魚山上搭建了一間茅屋,閉門謝客,安下心來讀書。

一天傍晚,閭邱讀書疲乏,出外散步,偶然在山中一泉水邊碰見了婷婷裊裊、顧盼生姿的龍女。當時,龍女的美貌和閭邱的英俊就吸引二人走到了一起。他們在泉邊互吐衷腸,情投意和,並由此約定每天傍晚在泉邊見面。不久,閭邱就與龍女私定終身,成為了一對形影不離,恩愛有加的小夫妻。但是,好景不長。大概在他倆共同生活才一個月之後,龍女離家出走,嫁與凡夫的事被龍王察覺了。龍王怒氣沖沖,很快就來到了釣魚山捉拿龍女。閭邱本來就是一個凡夫俗子,哪裡是龍王的對手。夫妻無奈,只得抱頭慟哭。當那臨別之時,他倆更是泣不成聲,難分難捨。龍王看在眼裡,急在心頭。他想:此情此景,真是到了“忠貞不渝,死不足惜”的境地!如果不給留點“面子”,看來是拆散不了他倆了。於是,龍王把紅起的臉一收,對閭邱說:“看你也是個讀書明理之人。要想明媒正娶我的女兒,除非你自己認真讀書,儘快求得功名。當你金榜題名之後,我就把女兒送回來與你團聚。”龍王把話說完,趁閭邱一不留意,拽龍女就地遁去了。

話說龍女離去以後,閭邱就把龍王說的話當真了。他從此刻苦讀書,不久,進京赴考,考中了進士。隨後,閭邱就回到了釣魚山,等待龍女歸來。殊不知,他在山上久等龍女不歸,於是,便拋棄了所獲功名,削髮在釣魚山上的荒寺中當了和尚。為了表達他對龍女的一片深情,閭邱還在龍女遁去的地方鑿了一口深井,每天傍晚在井台邊呼喚著龍女的名字,並且伴隨著這口井度過了自己的一生。

據說,昔日閭邱在井台邊呼喚龍女時,潸然淚下,每當他的淚滴落到井裡,漣漪中就會顯現出龍女那美麗動人的雙眼。後來,荒寺倒塌,古井湮沒。晚唐時,合州名僧石頭和尚來到釣魚山創建護國寺,適得古井故址。淘之,井水清澈甘甜,訪於民間,方知閭邱開鑿此井。石頭和尚很是高興,遂以前人故事,將這口井取名“龍眼井”了。

龍眼井優美動人的傳說故事,吸引了古往今來的遊人。於是男女老幼,均以投石井中,聆聽那碌碌下墜之聲為樂事,故使古井一再淤塞。1981年以後,龍眼井被列為釣魚城重要文物加以了保護,再現了古井清洌不涸之奇觀。

遺址現狀

護國寺,已經改建為釣魚城博物館。該館以釣魚城36年抗戰史為主線,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從“歷史風雲、獨釣中原、鏖戰魚城、上帝折鞭、忠義千秋以及宋代兵器、宋代居民生活場景和名人字畫”等八個方面進行了展示,並有以油畫為背景的戰爭沙盤、12位宋蒙攻守雙方的歷史人物雕塑及汪德臣喊降中雷石、蒙哥中炮的戰爭場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