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永兵

金永兵

金永兵,學者,1973年生於安徽壽縣。200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獲博士學位。現執教於北京大學中文系,任文藝理論教研室副教授。曾獲北京大學優秀博士論文三等獎、北京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北京大學優秀德育獎。金永兵:《文學理論客觀性與主體間性》,《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2004年第6期,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05年第3期。金永兵:《近30年我國文學理論的拓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時代文藝出版社2008年版。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金永兵,男,1973年12月出生,安徽壽縣人。文學博士,紐約大學訪問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副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黨委副書記。

專著論集

金永兵金永兵

金永兵 著:《文學理論本體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董學文、金永兵 等著:《中國當代文學理論1978-2008》,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出版編著

金永兵金永兵

李志宏、金永兵主編:《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時代文藝出版社2008年版。

參編:《西方文學理論史》(董學文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0世紀中國藝術理論主題史》(李心峰主編),遼海出版社2005年版。

《馬克思主義文論文選·導讀與注釋》(董學文主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美學概論》(董學文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馬克思主義文論教程》(董學文主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學術論文

金永兵金永兵

金永兵:《“文化研究”的價值與虛妄》,《湖南社會科學》,2008年第2期。

金永兵:《文學理論: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高校理論戰線》,2008年第8期。

金永兵、馬前:《文學理論“蘇聯模式”及其在新時期的價值變遷》,《文藝理論與批評》,2008年第5期。

金永兵、楊伯特:《新時期以來文學理論“他者化”問題研究》,《黑龍江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

金永兵:《近30年我國文學理論的拓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時代文藝出版社2008年版。

金永兵:《在歷史深處的思考》,《文藝報》,2008年7月10日。

金永兵:《當前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的“西馬”化傾向及內在規定性的缺失》,“回顧與展望——改革開放30年全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2008年12月,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

金永兵:《當前文學理論研究面臨的一些根本問題》,《華夏文化論壇》第二輯,吉林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金永兵:《試論文學理論的科學性和意識形態性》,《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金永兵:《“文學理論”學科命名與學科位置》,《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05年第11期。

金永兵:《文學理論客觀性與主體間性》,《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2004年第6期,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05年第3期。

金永兵:《文學理論史的理論品性與歷史書寫》,《湖南社會科學》,2004年第3期。

金永兵:《文學理論科學學派的構建》,《高校理論戰線》,2004年第5期。

金永兵:《中國藝術欣賞理論的轉型與現代生成》,《雲南藝術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金永兵:《建構科學形態的文學理論》,《飛天》,2004年第4期。

金永兵:《書寫文學理論的歷史》,《文藝報》,2004年9月14日。

金永兵:《我國近50年文藝思潮的變遷》,“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學會﹒武夷山會議”論文,2004年9月

金永兵:《關於文學理論學科定位的思考》,《文藝研究》,2003年第2期。

董學文、金永兵:《文學理論科學性思考》,《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年第5期。

董學文、金永兵:《論文學理論學科的定位》,《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

金永兵:《建構科學形態的文學理論》,《陰山學刊》,2003年第3期。

金永兵:《馬爾庫塞文藝思想研究》,《北京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03年第2期。

金永兵:《文學理論研究中的歷史意識問題》,《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2002年第6期。

金永兵:《創新的路徑依賴:術語革命》,《甘肅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02年第11期。

金永兵:《給勞動者一份文學關懷》,《中國文化報》,2002年5月21日。

金永兵:《論作為科學的文學理論》,《學術界》,2001年第6期。

董學文、金永兵:《當前文學理論研究熱點背後的偏失》,《江海學刊》,2001年第4期;《新 華文摘》2001年第10期;中國作家協會理論批評審員會主編《中國文學理論批評文選》(2001卷),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

董學文、金永兵:《試析意識形態轉型理論對文藝批評的影響》,《廣東社會科學》,2001年第3期。

金永兵:《從對現代性的守護看學術的本位》,《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

金永兵:《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新境界》,《文藝報》,2001年12月18日。

金永兵:《文學基本理論建設的新思路》,《文藝報》,2001年6月12日。

金永兵:《尋找文學理論生長根基》,《人民日報》,2001年5月13日;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01年第7期。

董學文、金永兵:《注重文學理論研究的原創意識》,《人民日報》,2001年12月2日。

董學文、金永兵:《解構與整合》,《文藝報》,2001年10月19日攝影文學導刊。

金永兵:《從文學名篇到影視名片》,《河北日報》,2001年7月6日。

金永兵:《悖論中前行的大眾文化》,《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

金永兵:《論“社會主義新人形象”的本質規定——學習鄧小平文藝思想心得》,《毛澤東文 藝思想研究》第11輯,河北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金永兵:《論馬爾庫塞藝術的異在性思想》,《蒲峪學刊》,1997年第4期。

金永兵:《《還原與戲說》,《電影文學》,1996年6月號。

專業領域

文學基本理論、西方文論和美學、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美學

擔任過的課程

中文系本科生課程:

《文學原理》、《西方文學理論史》、《美學專題》、《馬克思美學思想研究》

文藝學研究生課程:

《近30年中國文學理論的嬗變》、《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史》(包括《傳統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

獲獎

2004年,參與完成“文學原理系列課程建設——‘當代形態’文學理論的構建”,獲北京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2005年,博士論文《文學理論本體性初探》獲北京大學優秀博士論文三等獎。

2005年,北京大學優秀黨務工作者。

2006年,北京大學優秀德育獎。

2007年,樹仁學院獎教金。

2008年,北京大學優秀德育獎。

深圳仁愛醫院耳鼻喉科主任

金永兵醫師金永兵醫師

畢業於溫州醫學院,國內資深耳鼻咽喉專家,現任深圳仁愛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從事耳鼻喉科工作

15餘年。多次參加鼻內鏡微創手術培訓班及鼻炎國際研討會,曾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多家三甲醫院進修學習,有豐富的鼻咽喉科臨床工作經驗。多年專注於鼻咽喉臨床工作和研究,尤其是在青少年鼻咽喉疾病上有獨到見解。對鼻咽喉科各疾病的診斷、治療及各類常規手術駕輕就熟。在咽部疾病的防治上的深厚造詣,以及在鼻部疾病上的豐富臨床經驗。

金永兵文化自信與民族文化價值

在中華文化日益走向復興,中華民族日益以高昂的姿態屹立於民族之林的時候,樹立文化自信心,培養文化自信力,這是中華文化復興的歷史必然,也是中華文化復興的核心內涵。文化自信是全球化時代面對其他文化尤其是西方強勢文化的衝擊之下,對自己民族文化尤其是其文化核心價值觀,在世界民族文化格局中合法性與合理性的充分認同和肯定。因此,這裡的文化自信是一種文化價值比較的結果,而不純粹是一種自我陶醉或者盲目自大,抑或不是敝帚自珍式的自我封閉,它既來自於對自我民族文化特殊性的充分認識,更是來自於對民族文化中世界性、普遍性價值的深入理解。

在西方殖民主義時期,以“西方中心主義”文化視角來看,中華文化作為東方文化,它是作為非西方的“他者”而存在的,而且這個“他者”是一種與西方文明不可同日而語的愚昧落後的文化“景觀”。殖民主義理論很強調中華文化的特殊性,因為正是這種特殊性構成了他們關於東方文化形象的想像性建構。這種文化景觀的存在只是滿足西方人的獵奇與高人一等的自我優越感,映襯著西方文明的高度繁榮和普遍有效。東方文化所呈現的只是屬於特定區域內落後民族的世界,不具有任何的普遍價值,也無任何與其相互交流的必要。這種西方殖民主義視角始終強調東方文化的特殊性,但是,它既看不到東方文化所具有的普世價值,更不認為其特殊性對於人類文化的發展具有獨特的不可或缺的貢獻,東方文化的特殊性成了一種無價值的奇異性,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是需要以西方文化來改造的東西。

隨著後殖民主義的到來,殖民主義時期的“西方中心主義”文化觀念受到挑戰與顛復。現在是文化多元主義盛行,不再認為東方文化是一種沒有存在合法性的文化,而是認為人類文化是平等的,各種文化都有存在的權利與必要,各種文化的特殊性應該受到尊重乃至保護、弘揚,並且格外加以強調那些非西方文化的特殊性。表面上看起來,這種文化觀為各種非西方文化尋找到存在的理由與生存空間,各種非西方文化也因此都在努力地挖掘本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奇異性,讓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得以充分展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乃至認同感都在這種文化獨特魅力中得到充分張揚。這些年中國民俗文化的異常火爆在很大程度上與此是合拍的。但是,這裡所謂的文化特殊性隱含的意思不外乎是此種文化囿於特定時空的有限性,是“地方知識”、“地方文化”,這些特殊性並不是構成人類文化核心層面的普遍有效的成分,那些普遍性的東西仍然只能從西方文化中去尋找。我們很難見到西方學術界聲稱或者尋找西方文化的特殊性,總是見到他們慷慨地表達對非西方文化特殊習俗的高度尊重,正如一個高貴者俯下身來和貧賤者交談一樣。一個很明顯的根據是,西方學界可以很尊重乃至很羨慕非西方文化的特殊性,甚至是越特殊、越少見、越奇異,就越好,但是,他們眼中看到的只是這些特殊的文化,卻從不會認同生存於這些特殊文化之中的人們的活生生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方式,不會因為尊重這些文化的特殊性而尊重世界各民族人們對自己生活方式的選擇。因而,我們可以看到:一面是高調宣稱尊重文化差異,尊重各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一面是特彆強調自由、民主的西方意識形態和西方的政治文明、經濟模式和生活方式,從這種態度分裂的症候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他們對“他者”特殊性的尊重本質上並沒有遠離“西方中心主義”的窠臼。

因此,文化自信一定要建立在對本民族文化價值尤其是核心價值內容的深刻的理性認知基礎之上,而不是僅憑一腔熱情和自以為是的民族主義情緒。我想這裡需要從兩個方面弄清楚本民族文化的價值:其一是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問題。受歷史傳統、現實政治經濟制度、地理氣候自然條件等因素的合力影響和塑造,每個民族都必然有自己文化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既是一種局部的局限性,但同時也由於它的獨一無二性、不可複製性,從而具有獨特的魅力和價值,成為對人類文化的獨特的不可替代甚至不可或缺的貢獻。並且,需要把這種獨特性的貢獻及其對於其他文化的那種互補性價值充分張揚出來,這才是文化特殊性的意義所在,是文化自信的根據所在,而不能只是沾沾自喜於某種純粹的特殊性,甚至是只為了與眾不同而追求、發展一些與人類普遍價值相違背的怪異的東西。這正如一個人的個性是其特殊性所致,但是決不可將一些特殊的怪癖當作性格魅力來張揚,不可形成“惡劣的個性”。正如魯迅當年所批判的,不能把裹小腳、打麻將等當做是我們真正的國粹。

其二是大力弘揚和倡導本民族文化中具有普遍性價值的成分。任何民族文化都擁有不同程度的普遍性。中華文化經歷五千年風雨而依然強盛,其中必然有最適合人類發展的文明要素。社會主義作為人類最先進的制度在中國雖遇曲折,但是卻能不斷發展並生機勃勃,其中自然擁有極為豐富的人類現代社會發展所必需的普遍性因素。這些核心要素是什麼,需要我們認真地去挖掘去弘揚。這裡的文化價值的普遍性不是建立在以西方價值觀念為準繩的基礎之上,不能是所謂與西方一致的即為普世的,與西方不同的即為特殊的。我們常常可以見到這樣一種看法,認為西方文化談人道主義,於是我國古代的人本理論便有了普遍性。這裡的邏輯是有很大問題的,強調人、強調民眾的重要性恰恰是各民族文化中最初的民主主義的成分,不是因為某種西方文化強調了這一方面,這一方面便擁有普遍性價值,而是說西方文化也強調這一點,所以它也有普遍性價值。認識了這個邏輯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努力尋找、建構人類文明所需要的普遍性價值,而不是在西方的標準答案的參照下做選擇。同時,這也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看到,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以及其他文化之間的巨大不同和相互補充的可能,既不是以中華文化去替代西方文化以及其他文化,也不是以西方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為主體用中華文化去補充它們,它們是各種不同的文化系統,都有普遍性價值,也都有不可或缺的獨特貢獻,同時也都存在隨著歷史發展日益喪失存在合理性的糟粕的東西。只有建立民族文化主體性,才能在複雜的文化交往與鬥爭中不喪失自我,才有建立文化自信的可能。清理、研究中華文化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將會為我們民族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力建設打下最堅實的理論基礎,這是一個艱巨而重要的時代命題。

我們總是批判西方文化所謂的普世價值的虛偽性,搞得人家以為我們的社會文化中根本就沒有普遍性價值。其實,我們在批判的同時,也要理直氣壯地把我們的好東西拿出來,更多地弘揚我們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普遍性的東西。低聲囁嚅,害羞不語,像個沒有見過世面的小姑娘,怎么可能建立起文化的自信心、自信力?只“破”不“立”是沒有力量的。我們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裡的“中國特色”的內涵是明確的,不是純粹的特殊性的東西,而是包含了極為豐富的普遍性的價值,只看到“中國特色”概念的特殊性,而忽視其中普遍性內涵,是非常片面的。當前理論界存在大量的濫用“中國特色”概念的現象,只要是說中國的事情,就是“中國特色”,“中國特色”變成了中國特殊性的同義語,這進一步強化了人們關於這一概念的特殊性層面的誤解。其實,我們當代的文化譜系中具有普遍性價值的東西很多,概括地說,政治上基礎最為廣大的人民民主、經濟上的共同富裕理想、文化上的和諧共生的傳統,等等。有人可能會說你說的都沒有真正實現啊。這自然是事實,但是所有能被稱作普遍性的東西都是被集中化、概括化的東西,都是一種“理想型”,無論這種普遍性來自於西方的文化生活還是來自於東方的文化生活。普遍性文化並不是遠離於我們日常生活的具體性、特殊性,而是存在於其中,這裡我們要考察的是某種普遍性價值在哪種文化生活中有更多的成分、有實現的更大的可能,割裂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係看問題,人類將永遠沒有普遍性的東西可言。並且,正是因為這種普遍性價值還沒有被我們的日常實踐充分展現出來,我們更要去大力挖掘、深入思考、積極弘揚,理論一旦為民眾所掌握就會轉化為強大的生產力。人們的個體理想和社會的發展藍圖從形而上的意義上說都是需要以這種普遍性價值來參照的,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也是人類發展的目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