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據《觀城縣誌》載,野豬林村東是徒駭河,村西是馬頰河。這兩條河都是傳說中大禹治水時疏通治理的較大的河流,村北有三溝(於溝、王溝、馬溝),村南有三廟(紅廟、朱廟、雙廟),地形較為複雜。
野豬林位於觀城東10里。當地人口口相傳,古時的觀城一帶雖然沒有懸崖峭壁的石山,卻遍布土崗起伏的丘陵,各類樹木生長得特別旺盛,林中常見野豬出沒,人們便將此林稱為“野豬林”。後來有獵戶為狩獵方便,在林中造屋居住,繁衍成村,人們遂習稱其為“野豬林村”,林名從此變為村名,並被記入縣誌。至清代,野豬林一帶仍然人煙稀少,十分荒涼,林間草地有落葉,常有牧童放牛,“東郊牧笛”也是古觀城八景之一。清朝文思明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曾以野豬林為依託與官兵周鏇。抗日時期,這裡更是軍民抗戰的“青紗帳”。新中國建立前後,野豬林仍有相當規模,遠遠望去,一片林莽,密不透風,邊際難尋。與書中:“枯曼層層如雨腳,喬枝鬱郁似雲頭,不知天日何年照,惟有冤魂不斷愁”的描寫十分吻合。後來,隨著野豬林的消失,林中獵戶回歸各自的老村,野豬林村已不復存在,其遺址當在今莘縣觀城鎮郭海村北一帶。
1958年前這裡曾有一個僅為幾戶人家的野豬林村,舊屬觀城縣在坊堡管轄,後分別遷入附近的朱廟和馬溝村,野豬林村名消失。據說本世紀四十年代,這裡還有茂密的樹林,並常有鳥獸出沒,令人望而生畏;林中一紅牆灰瓦小廟,廟壁繪有五顏六色的《水滸》故事。1958年大躍進時期,野豬林樹木大量被伐,林中居民遷往附近村莊,野豬林從此成為遺址。1992年11月,由市委統戰部許繼善題字,在此立“野豬林”碑一通,以資紀念,並為尋訪古蹟者導遊。2011年莘縣人民政府在此遺址立碑建亭。
典故
北宋時期,野豬林經常有野獸出沒,很多人在此喪生。《水滸傳》第八回中寫道:“枯蔓層層如雨腳,喬枝鬱郁似雲頭,不知天日何年照,惟有冤魂不斷愁。”
《水滸傳》有關章節和插圖
《水滸傳》 第八回 林教頭刺配滄州道 魯智深大鬧野豬林 這座林子有名喚做野豬林,此是東京去滄州路上第一個險峻去處。宋時這座林子內,但有些冤仇的,使用些錢與公人,帶到這裡,不知結果了多少好漢。今日這兩個公人帶林沖奔入這林子裡來。董超道:“走了一五更,走不得十里路程,似此,滄州怎的得到?”薛霸道:“我也走不得了,且就林子裡歇一歇。” 三個人奔到裡面,解下行李包裹,都搬在樹根頭。林沖叫聲:“阿也!”靠著一株大樹便倒了。只見董超、薛霸道:“行一步,等一步,倒走得我困倦起來,且睡一睡卻行。”放下水火棍,便倒在樹邊,略略閉得眼,從地下叫將起來。林沖道:“上下做甚么?”董超、薛霸道:“俺兩個正要睡一睡,這裡又無關鎖,只怕你走了,我們放心不下,以此睡不穩。”林沖答道:“小人是個好漢,官司既已吃了,一世也不走。”薛霸道:“那裡信得你說?要我們心穩,須得縛一縛。”林沖道:“上下要縛便縛,小人敢道怎的?”薛霸腰裡解下索子來,把林沖連手帶腳和枷緊緊的綁在樹上。同董超兩個跳將起來,轉過身來,拿起水火棍,看著林沖說道:“不是俺要結果你,自是前日來時,有那陸虞候傳著高太尉鈞旨,教我兩個到這裡結果你,立等金印回去回話。便多走的幾日,也是死數,只今日就這裡,倒作成我兩個回去快些。休得要怨我弟兄兩個,只是上司差遣,不由自己。你須精細著:明年今日是你周年。我等已限定日期,亦要早回話。”林沖見說,淚如雨下,便道:“上下,我與你二位往日無讎,近日無冤,你二位如何救得小人,生死不忘。”董超道:“說甚么閒話?救你不得。”薛霸便提起水火棍來,望著林沖腦袋上劈將來,可憐豪傑束手就死。正是:萬里黃泉無旅店,三魂今夜落誰家。
引自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水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