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里昂車中
細弱的燈光淒清地照編一切,
使其粉紅的小臂,變成灰白。
軟帽的影兒,遮住她們的臉孔,
如同月在雲里消失!
----
朦朧的世界之影,
在不可勾留的片刻中,
遠離了我們,
毫不思索。
----
山谷的疲乏惟有月的餘光,
和長條之搖曳,
使其深睡。
草地的淺綠,照耀在杜鵑的羽上;
車輪的鬧聲,撕碎一切沉寂;
遠市的燈光閃耀在小窗之口,
惟無力顯露倦睡人的小頰,
和深沉在心之底的煩悶。
----
呵,無情之夜氣,
卷伏了我的羽翼。
細流之鳴聲,
與行雲之漂泊,
長使我的金髮退色么?
----
在不認識的遠處,
月兒似鉤心半角的編照,
萬人歡笑,
萬人悲哭,
同躲在一具兒,——模糊的黑影
辨不出是鮮血,
是流螢!
創作背景
李金髮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留學法國,曾受到法國象徵派詩歌的很大影響。因此,他所作的詩歌也多運用象徵性的形象和意境來表現自己複雜微妙的內心世界的感情,記錄了對社會和自然現象敏銳的印象和感受。這首詩寫於作者留學法國時,是詩人為了記錄坐在里昂火車中所看見的景象和產生的感想而創作的。
文學賞析
這首詩生動地記述了詩人坐在里昂火車中所看見的景象和產生的感想。在曲折的狀景寫物中,表達了對“萬人歡笑、萬人悲哭”的社會現實的不平和感慨。
全詩五節,寫得層次分明,集中凝鍊,表現出詩人捕捉生活形象的敏感和藝術概括的能力。第一節寫詩人對車廂內的觀察。微弱的燈光照在異國婦女身上、臉上,使其“粉紅的小臂”也變成了“灰白”,白皙的臉龐被軟帽遮住了,留下了一片陰影,“如同月在雲里消失”一般。這些細膩的觀察和新穎的比喻,給這首詩帶來了一種藝術美。詩人用光的明暗變化,表現自己對生活瞬間的觀察與感受,用粗略的描述和新奇的比喻,構成一幅詩意的畫面,讓你感到真切,新鮮。第二節、第三節寫飛馳而過的窗外的景色,有飛過的朦朧黑影,山谷中疲乏的月光,杜鵑羽毛一樣翠綠的草地,撕碎沉寂的車輪的鳴聲,遠方街市明滅閃爍的燈光,也有旅客臉上的倦意和心底的煩悶。這一切,都極精煉而鮮明地凝結在詩句中。第四節寫自己伏窗而望時所產生的內心感慨,在夜氣中只能停止了自己想像的羽翼,聽著、看著鳴響的細流和飄泊的行雲,自己也感到歲月從身邊飛逝而過了。詩里寫的是里昂車中的見聞,又何嘗不是人生旅途的列車中的感受。列車飛馳而去,也可以說是人生時光飛馳而去的象徵。隨著列車的行進,詩人的意念也在急促地流動:詩人的視線下意識地又伸向了車外更遠處那被月兒“鈎心鬥角的遍照”的大幹世界,仿佛隱約聽到“萬人歡笑,萬人悲哭”;在遠處模糊一團的黑影里,恍惚看到鮮血的流動,流螢的飛舞。“鈎心鬥角”、“歡笑”、“悲哭”、“鮮血”、“流螢”,這些語意雙關、寓意雋永的詞語,啟示我們在字句以外,比喻以內去體味它們的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在現實社會中是充滿著你爭我奪的搏鬥的,有勝利者的歡笑,也有失敗者的悲哭。從這詩情洋溢而又恍惚朦朧的意象里,讀者仿佛也能聽出詩人對弱肉強食的現實社會的憤懣和不平。從現代詩歌發展歷史看,朦朧美的追求和通過意象傳達詩人的思想情緒和感受,不僅是對浪漫主義坦白奔放的反叛,而且是對初期白話詩直白淺露傾向的反撥,對提高詩人的藝術水平是起了積極作用的。
名家點評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孫玉石:這首《里昂車中》仍不失為顯示李金髮的創作才華和詩歌特徵的佳作。他用描寫光、聲、色等語言手段概括自己對生活中普通事物一瞬間的觀察和感受,造成一種既鮮明而又朦朧的抒情美的效果。(《袖珍新詩鑑賞辭典》)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劉泰隆、教育部高等學校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趙明:在藝術上,這首詩的特色也很鮮明。隨著列車的行駛,意識在無定向的流動,意象層出不窮,景物紛至畓來,目不暇給。詩人把繪畫雕塑的技巧運用到詩里,使全詩別有一種渾成的感覺。在語言上,文白夾雜,文言語句的生吞活剝的引進,違反了讀者的閱讀習慣。但詩里那種靈敏的感覺和超群拔·俗的想像,巧妙的象徵,新奇的比喻,還是有吸引力的。尤其是在結構上,把思想感情組織在高度濃縮的形式里,這種象徵藝術可供我們批判地學習和借鑑。(《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
現代作家杜學忠:詩的內容是現實的,記錄的是詩人坐在火車上見到的景象和感受,但詩人在貼近現實中尋求著超越,用色彩、光影、聲響的變幻與親和把現實“催眠”,給我們造成一個迷人的恍惚和美麗的朦朧。(《古今中外朦朧詩鑑賞辭典》)
作者簡介
李金髮(1900~1976年),原名李權興,又名李淑良,字遇安,廣東梅縣人。早年在香港求學。1919年赴法學習雕刻藝術。1925年回國,加入文學研究會。並創辦《美育》雜誌,後任教廣州美術學院。1936年任該校校長。1939年後投身外交界,先後被派駐伊朗、伊拉克使館任職。1951年後定居美國。他是把“法國象徵詩人的手法”介紹到中國詩里的“第一個人”(朱自清),也是中國初期象徵派詩歌的代表作家。著有詩集《微雨》、《為幸福而歌》、《食客與凶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