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逸梅

鄭逸梅

鄭逸梅(1895—1992),出生於江蘇蘇州,祖籍安徽歙縣。父早歿,依蘇州外祖父為生,改姓鄭。5歲入私塾,10歲入上海敦仁學堂,14歲入蘇州長元和公立第四高等國小堂。17歲進江蘇省立第二中學。開始為報刊寫文史小品。21歲進江南高等學堂。32歲到上海,入上海影戲公司,編撰字稿及說明書。參加南社。1913年,編輯《華光半月刊》、《金剛鑽報》。1934年,辭《金剛鑽報》編輯職務,任中孚書局編輯。1938年,在上海國華中學任副校長。同時在上海音樂專修館、愛群女中兼課。國華中學停辦後,在大夏大學附中、大同大學附中任教。1942年至1943年,在徐匯中學、志心學院、江南聯合中學任教。1944年至1946年,在模範中學、誠明文學院任教。筆耕不輟,以“報刊補白大王”聞名。建國後,在晉元中學任教,任副校長。文化大革命中受衝擊,1977年徹底平反,恢復名譽,加入農工民主黨。為上海文史館館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自1981年起,每年從事寫作、編撰50萬字左右。1992年7月11日在上海逝世。著作很多,有近50種。近年輯為《鄭逸梅選集》三卷本。

基本信息

個人經歷

鄭逸梅 鄭逸梅

鄭逸梅,1895年10月19日出生於上海江灣,祖籍安徽歙縣。父早歿,依蘇州外祖父為生,改姓鄭,譜名際雲。他5歲入私塾,10歲入上海敦仁學堂,14歲入蘇州長元和公立第四高等國小堂。17歲進江蘇省立第二中學。開始為報刊寫文史小品。21歲進江南高等學堂。32歲到上海,入上海影戲公司,編撰字稿及說明書。參加南社。1913年,編輯《華光半月刊》、《金剛鑽報》。1934年,辭《金剛鑽報》編輯職務,任中孚書局編輯。1938年,在上海國華中學任副校長。同時在上海音樂專修館、愛群女中兼課。國華中學停辦後,在大夏大學附中、大同大學附中任教。1942~1943年,在徐匯中學、志心學院、江南聯合中學任教。1944~1946年,在模範中學(晉元中學)、誠明文學院任教。課餘筆耕不輟,以“ 報刊補白大王”聞名。

鄭逸梅 鄭逸梅

建國後,在晉元中學任教,任副校長。1966年退休。“文化大革命”中受衝擊,1977年,徹底平反,恢復名譽。加入農工民主黨。為上海文史館館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自1981年起,每年從事寫作、編撰50萬字左右。1992年7月11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7歲。他的著作很多,有近50種。近年輯為 《鄭逸梅選集》3卷本。

鄭逸梅先生自1913年起就在報刊發表文字,至耄耋之年仍然揮筆不輟,成就一段文壇佳話。其筆下著述,多以清末民國文苑軼聞為內容,廣摭博採,蔚為大觀,成為了解近現代文藝界情形的寶貴資料。鄭先生早年作品多用文言,簡練含蓄,饒有風致;晚年爐火純青之作,則用白話間以文言,筆墨卷舒之中,人情練達之處,皆能融合知識性與趣味性。這些作品以別具一格的小品文體和雅俗共賞的風格,贏得了各界讀者的好評。

主要作品

著有專著《人物品藻錄》、《淞雲聞話》、《逸梅小品》、《孤芳集》、《近代野乘》、《逸梅談叢》、《南社叢談》、《鄭逸梅文摘》、《藝壇百影》、《影壇舊聞》、《三十年來之上海》、《清娛漫筆》等。

鄭逸梅作品《文苑花絮》 鄭逸梅作品《文苑花絮》

中華書局出版有鄭逸梅先生著作 《藝林散葉》《藝林散葉續編》《書報話舊》《文苑花絮》《清末民初文壇軼事》《近代名人叢話》 〉《南社叢談:歷史與人物》。前兩本書以筆記文體瑣記近現代文史掌故,文字短小精悍,敘述親切生動,兼具史料性和趣味性;《書報話舊》以通俗平實的文字瑣談清末民國出版界、報界舊聞逸事,勾勒出了一部富有參考價值的文化史料,具有比較強的可讀性,素來為關注近現代文化史的學人稱道,也吸引了不少普通讀者的興趣,可稱雅俗共賞。

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有鄭逸梅文集 《書話篇——芸編指痕》《人物篇——世說人語》《藝事編——林夏雲煙》《美文類編——前塵舊夢》


作品選讀

《藝林散葉》:

康有為

1.康有為謂:古今書法家,以蘇東坡為最劣,不知用筆,若從我學書,當先責手心四十下。

鄭逸梅作品《紙帳銅瓶》 鄭逸梅作品《紙帳銅瓶》

2.康有為居檳榔嶼,顏其室為大庇閣,繞屋皆花木,有一大樹,似榕而經年著花,色黃而繁艷,惟一日即落,康名之為一日黃,曾有句云:“昨日開來今日落,可憐頃刻短繁華。”

3.康有為善八股文,人戲稱之為八股聖人。後去八股二字,竟以聖人自居,號長素。

4.康有為赴禮部試,題為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而康試文結語曰:孔子大矣,孰知萬世之後,復有大於孔子者哉!乃隱以自況也。

梁啓超

1.梁啓超在南京東南大學講學問之趣味,有云:我是個主張趣味主義的人,倘若用化學化分梁啓超這個東西,把裡頭所含一種原素名叫趣味的抽出來,只怕所剩下僅有個零了。

2.梁啓超為我國學者在著作中提到馬克思之第一人。當一九○二年,梁署名中國之新民,撰《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刊載《新民叢報》第十八號,涉及馬克思,惟馬克思譯為麥喀士。

3.梁任公自謂為現在中國不可少之一人。又云:數年以後,無論中國亡與不亡,舉國行當思我耳。

4.梁啓超自稱書呆子,謂書呆子常被人利用。

5.梁啓超曾云:說到美人,便離不了病,真是文學界一件恥辱事,我盼望往後文學家描寫女性,最要緊先把美人的康健恢復才好。

6.梁啓超極推重黃遵憲之詩,遂有詩界革命之一人之稱。

鄭逸梅讀書法

鄭逸梅書法 鄭逸梅書法

鄭逸梅認為大凡讀書主要有兩種方法,即“里打進”式和“外打進”式。 他自己則屬於後一種。他說:“前人看重基本功,所以家長和老師相互督促弟子們閱讀經典著作,誦千古名篇,務使含英咀華。在這時期,不容許閱讀所謂‘閒書’,以免分散注意力,直至文理通達,纔能涉獵稗史小說,有所遣興。這種讀書屬於‘里打進’。”而“外打進”式讀書法,則“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先從饒有趣味性的稗史小說和時代氣息很濃厚的散文開始,然後讀清文及晚明小品﹒更上溯元曲、宋詞、唐詩、漢文章,及《左傳》、《離騷》、《詩經》、《尚書》也得鑽研一番。”

鄭逸梅在將兩者進行了比較之後評論道:“培根之深,植基之固,是前者勝於後者;至於領會之易﹒進步之速﹒是後者勝於前者。各有利弊,難下結論、”鄭逸梅在談及自己的讀書方法時說:自己初在私塾﹒讀訓蒙書及《大學》、《中庸》一類,不感興趣。

後來乘涼時聽到《三國演義》被吸引住住,乃由聽講轉而自己翻閱,漸由一知半解到悉其大端,“當時認為讀書是件苦事,一轉變覺得其味無窮”。終漸成大家,運櫂如是,成為一代知名作家。

補白大王

鄭逸梅是真正的“八卦大師”,為報紙副刊寫了一輩子的隨筆,趣聞,字數超過1000萬字,人稱“補白大王”。他從中學開始就在出版界的圈子裡混,一直是三大報《申報》、《新聞報》、《時報》的特約撰稿人,與那些出版巨頭,寫作名家都有極深的交情,從他嘴裡抖出來的出版內幕自然是最最權威的了。出版界的八卦,大家可以去看《書報話舊》,這篇文章里我們專門來談鄭逸梅自己的八卦。

鄭逸梅原來是姓鞠的,因為酷愛梅花而改用這個筆名。據說,當時他啟蒙時自己購買的第一本書是《吳梅村詞》,掃葉山房的石印本。鄭逸梅原本不了解吳梅村,聽都沒聽到過,但是他看到書名中有一“梅”字,馬上斷定是本好書,當即買下。其實當時他只是箇中學生,經濟並不寬裕,實在買不起什麼書。好在讀書成績優秀,每次考試都能名列前茅,學校里也不發獎學金,用“購書券”來代替。鄭逸梅就用購書券買來王蘊章主編的《小說月刊》反覆閱讀,也試著寫隨筆投稿,終於逐漸步入文壇。而他出的第一本集子,就叫作《梅瓣集》。

南社文人多好風雅,鄭逸梅自然也不例外,把他的書齋命名為“紙帳銅瓶室”。這個名字看起來頗為怪異。鄭逸梅解釋說,古人的詠梅詩中,多有紙帳、銅瓶之類的描述。若是直接在名字中嵌入個“梅”字,那就顯得俗了。他現在取名“紙帳銅瓶室”,正是取“暗藏春色”之意,真可謂匠心獨具了。不過後來,他得到年輕篆刻家陳茗屋刻的一方“秋芷室”的印章,愛不釋手,從此“紙帳銅瓶室”改名為“秋芷室”。有人曾問他,秋芷室是什麼意思?他回答說,秋芷室者,臭知識也。

由此可見鄭逸梅詼諧幽默的興致。他自己也承認,一直沒有興趣從經學國小入手,扎紮實實練好基本功。可是但他對小說,筆記有著異常的興趣,最最喜歡讀的就是《花月痕》、《紅樓夢》和《三國演義》,最不配胃口的則是《水滸》、《鏡花緣》和《儒林外史》。為了考證《三國演義》里的故事種種,他還專門寫了一本《三國閒話》,極受讀者歡迎,這種真雅興是近代文人中少有的。

他的好友南社詩人高吹萬曾經給他寫了一副對聯,人澹如菊;品逸於梅。菊字與他的本姓“鞠”諧音,下聯則嵌入他的筆名。用這兩句對聯來概括鄭逸梅的一生,倒是最最合適的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