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介紹
2008年有人口300多戶,2000多人。從2006年開始連續三年被辦事處評為衛生先進集體。2006年被金水區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2006年度人口和計畫生育先進集體。村委會主任崔小五同志2008年3月被金水區委區政府評為先進工作者。因鄭東新區建設,2003年開始拆遷,2005年搬回新建安置小區。崔莊是工程機械村,擁有工程機械廠2家、打樁機10多台、推土機50多台、挖掘機100多台。村民們熱衷於“三個一幫,五個一夥”到外地找活乾,最終大都因為“小工程不願乾、大工程幹不了”,落下個“湊錢還鄉”的局面。崔小五認識到:必須打破“戶戶點火、零散經營”的發展模式,堅持化零為整、集約發展才有出路。他運用在部隊學習的戰術知識,動員外出打工人員回鄉創業,採取參股、合股的方式,把該村勞動力和現代化機器集中起來,以集體的優勢包攬工程、尋求發展。
退伍軍人崔小五2002年至2005年連續被鄭州市金水區評為“依法治區工作先進個人”,2005年當選為村委會主任,在建設新農村的征途中,開始推進“鳳還巢”工程:使村民由外出打工潮變為回鄉創業潮。近兩年來,他利用鄭東新區每年要在崔莊附近舉行20多次交易會的機會,積極爭取承接交易會項目。通過項目吸納了富餘勞動力,實現勞動力就地轉移,使村民每年得到幾萬元的收入,實現了“整村推進、共同致富”的目的。截止到2008年,該村擁有各種工程機械(挖掘機、裝載機、壓路機、剷平機、推土機等)共300餘台,成為聞名中原、知名全國的工程機械創業村。同時,引進中原汽車貿易有限公司、金色年華置地有限公司、鄭州市天然氣有限公司、東周供水有限公司等企業,村民人均純收入7000元,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該村整體步入富裕型小康水平。村裡有社區衛生服務站、幼稚園、國小。2008年6月5日上午,崔莊社區舉辦失地農民專場招聘會,120餘人參加了招聘會。招聘會上,21世紀物業、園方物業、盛和物業等用人單位提供了保全、保潔等多個工作崗位,經現場競聘,80餘人與用工單位達成了初步就業意向。村兩委先後投資200多萬元,把文化廣場、文體活動中心建到了民眾家門口。還組織成立了崔莊文藝演出隊,培訓文藝骨幹20餘人次,使隊伍紮根於民眾,豐富了民眾的精神生活。
歷史地名
位於今中州大道與商鼎路見交匯處東南部。東臨邢屯村,西隔熊耳河與燕莊村相望,南連十里舖村,北靠原鄭州飛機場。據崔氏家譜載,清朝康熙年間(1662—1689年),崔氏懷德、懷亮二兄弟由今滎陽市崔廟遷此定居,以姓起村名,故曰崔莊。崔莊既是行政村也是自然村,村轄4個村民組。過去,崔莊村以農業為主,主產小麥、水稻、蓮菜。改革開放後,村兩委班子帶領廣大民眾,充分發揮地理位置等優勢,在抓好農業生產地同時,積極鼓勵村民發展運輸業、工程機械業,提高了農民收入。1993年該村汽車修理廠發展到8家,用於運輸業的汽車達200多輛。1995年開始,引進裝載機、挖掘機等,該村的汽車運輸業為主逐步轉變為工程機械業。該村逐步形成為聞名全省乃至全國的汽車運輸業及各種工程機械創業村。因鄭東新區建設,2003年開始拆遷,時有土地面積2409畝,其中耕地1858畝,村民524戶、1680人。村民姓氏主要有崔、李、康三大姓氏。2005年搬回新建安置小區。村中名人有民國時期的鄭縣縣長崔國慶。
崔莊村位於老集鎮南約2公里,界南河南岸,“S328”線穿境而過轄16個自然村,共1066戶,總人口4485人,其中黨員78人,村幹部5人。土地資源:耕地面積3343畝,其中農作物小麥面積約3003畝,林業(楊樹)資約60餘畝,其中經濟作物280畝,無土地流轉面積。
集體經濟
無經營性集體資產,村部占地面積約510平方米,村級無負債,無集體經濟收入。村級可支配收入主要來源於鄉鎮各項工作考核獎金。
產業情況
該村產業主要以農業為主,無村辦集體企業,有小規模私營個體企業4個,涉及服裝加工、糧食加工、水泥預製等從業人數約250人,有個體工商戶11戶。農民經濟收入:農民經濟收入以外出打工和種植收入為主。從2010年以來,縣級國土資源局下派楊艷書記到我村後,在其的領導下,種植引進了草莓項目,養殖上,常州三德利畜禽有限公司落點我們村,在一年多的時間農民收入明顯增加。 崔莊村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各項工作任務都得到了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