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斌[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鄭國斌[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鄭國斌[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鄭國斌,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甘肅省書法家協會理事 。書法創作特於小楷和草書,作品多次在全國、省級展覽中入展、獲獎,曾創作138米唐詩小楷長卷向奧運獻禮,2014年在鎮原縣舉辦了書法匯報展。

人物簡介

鄭國斌小楷(18,37) 鄭國斌小楷(18,37)

鄭國斌,筆名山泉,甘肅鎮原縣人,生於1955年11月。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甘肅省書法家協會理事,供職於甘肅省交通運輸廳。

人物成就

鄭國斌小楷(15,30) 鄭國斌小楷(15,30)

作品曾參加甘肅省第一至五屆中青年書法展,其中第四、五屆中青展獲三等獎和提名獎;新世紀甘肅省書法大展獲三等獎;甘肅省第六、七屆《敦煌文藝獎》獲書法三等獎、二等獎;第八屆全國交通書畫大展獲三等獎,中國職工畫廊書法優秀獎;中國“鎳都杯”國際書畫大獎賽書法優秀獎;入展第二屆全國行草書大展、全國書畫小品展;第八回中韓書法交流展。作品及文章發表於多種報刊。

藝術風格

鄭國斌的書法創作特於小楷和草書。小楷以“二王”為宗,既有趙子昂飄逸灑

脫、文徵明清秀靈動,又有王寵用拙取巧、黃道周老辣拙樸而形成自家風貌。草書則從懷素墨跡,兼參黃庭堅雄逸奇麗風格,又糅以王鐸筆法,使他的草書格調高雅,豪邁縱逸,有正大氣象。

典型事跡

創作百米唐詩長卷

自2004年8月29日當北京從國際奧委會接過五環旗後,鄭國斌開始籌劃百米唐

詩小楷長卷,準備慶賀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此後,他將自己的業餘時間都投入到這部長卷的創作當中,從《全唐詩》等典籍中精心挑選出2008首佳作,用黃豆大小的楷書抄寫在百米長卷上。經過3年的艱苦創作,該長卷終於完成,是目前全國最長的唐詩長卷。書寫長卷的時候,他十分注意線條用筆、運筆中涉及到的提按、轉折、方圓諸法,努力表現線條的剛與柔、緩與急、濃與淡、縱與斂。

鄭國斌說,2004年8月29日,隨著第二十八屆雅典奧運會接近尾聲,北京市領導從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手中接過奧運會會旗、奧運聖火即將熄滅、中國奧運健兒行將凱旋之際,他心潮澎湃、激情四起,想四年後五環旗將在中華大地飄揚,奧運聖火將在中國北京燃起,他決定創作一幅以2008首唐詩為內容的小楷百米長卷,作為獻禮禮物。這一想法得到了他的愛人、女兒、父母親、兄長和姐妹的擁護和支持。作為一名書法藝術的習作者,他以唐詩為載體,以小楷為書體,嚴謹、認真創作這幅百米長卷,向北京奧運會獻禮,是對奧林匹克精神的發揚,也是對中國書法藝術的發揚廣大,更是書法習作者的一種責任、一份義務和一顆赤誠。該長卷創作始於2004年9月1日, 2007年7月全部完成,歷時三年,幾乎用盡一切業餘時間和雙休日、節假日。創作過程中得到家人的支持和鼓勵。創作完成後,書法家肖弟、何裕、翟萬益、於千翔分別對長卷做了題辭、作序。長卷寬0.35米,長125米,外加題辭、序、總長138米。

鎮原匯報展

2014年4月30日至5月6日,甘肅省文化廳、甘肅省文聯在鎮原縣展出主辦了“故鄉情·鄭國斌書法匯報展”,展覽由甘肅省書法家協會、中共鎮原縣委、鎮原縣人民政府、慶陽市文廣新局、慶陽市文聯承辦,共展出鄭國斌書法作品200幅。

鄭國斌說,自己自孩提時就與書法結緣。在校期間利用課堂與課餘時間練習書法。自1976年11月應招參加工作至今的38年裡,在工作之餘,幾乎將全部業餘時間用在對書法藝術的研究與實踐上,習書50年,取得了一點成果。梁啓超先生有句名言:“百行業為先,萬惡懶為首。”聞一多先生說:“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人家說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長期以來,鄭國斌在書法的學習中努力踐行兩位先賢的教誨經,敬業樂業,做到勤奮;鍾情於書法,業餘時間裡全部精力集中到這件事情上,做到專精、真誠。在50年的實踐中,“我是做了”,如今應該是給家鄉父老鄉親們“說了”。而這次《匯報報》就是對“說”的兌現。

人物評價

其一

鄭國斌草書朝辭(70,138) 鄭國斌草書朝辭(70,138)

一丁認為,鄭國斌有著隴東人特有的耿直、倔強的性格和國人所具有的愈挫愈奮的品格。讀罷鄭國斌的長卷書法作品,一丁特別感到一份親近,一份崇敬。一丁認為,鄭國斌的小楷長卷莊重、典雅而不失氣度,是對中國傳統書體的一種完美的繼承,表現出自己的實力和平和的創作心態。完成了這樣的長卷,除了表現出一種堅強的毅力和耐心,恐怕最多的是靠自己對書法的領悟和長期實踐所獲到的一種內在爆發力。他創作的138米攻的楷書巨製,近百年來,隴上並無一人這樣下此功夫,傾其心血,鄭國斌奉獻這份精心力作,為甘肅書法史留下一份精彩之卷。

鄭國斌生長在自然條件差、交通閉塞,經濟欠發達的隴東高原貧瘠地區,比常人更多了些艱辛。他僅憑几本難得見到的字帖,開始了漫長的學書之路。幾十年過來,通過堅毅的吃苦精神,幾乎把讀書習字當作自己的生命那樣珍愛。臨遍了各種字帖,最後把自己的習字方向定在對草書和小楷的研習上。十年內,他先後參加甘肅及全國各類書展近百次,並先後獲得多種獎項。了解到鄭國斌所走過的創作經歷,再看看眼前這幅氣勢宏偉但更具有耐人尋味的秀美而端莊的小楷長卷,一丁想到了國畫大師齊白石老先生的詩句“少小揮毫到老時,功夫辛苦自家知”,是多么的相似和耐人回味。

其二

鄭國斌草書大江四屏 鄭國斌草書大江四屏

鄭國斌回故鄉舉辦書法展覽,是他埋在心中多年的一個夙願和情結。他想把自己學習書法幾十年的一點成果,真實地呈現在人們面前,向父老鄉親們做一個匯報,用自己的書法作品?釋放濃濃的思鄉之情、翰墨之情。

甘肅省文聯主席馬少青認為,長期以來,鄭國斌的書法學習、創作深深耕植於傳統沃土,在傳統中歷煉。他的書法創作長於楷書和草書,尤其長於小楷。楷書宗從唐法,以柳、歐、諸為根基,小楷以二王為宗,以《靈飛經》為基礎,操以趙孟頫、文微明、敦煌寫經,作品飄逸灑脫、清秀靈動,又能用拙取巧、老辣拙樸、率意厚重而形成自家風格。他的草書致力於旭素墨跡,參以山谷、王鐸、傅山筆意,寫的宏闊開張放縱,筆致連綿不斷,有一瀉千里之勢。尤其是狂草,筆道含蓄,滿紙雲煙。流露出一種格調高雅、豪放縱逸和正大氣象,向社會傳遞出一種書法創作的正能量。鎮原匯報展的60餘幅作品,是鄭國斌近三年精心創作的,草、行、楷、隸、篆五體俱全,集中反映了他在書法學習、創作方面的造詣。

其三

於千翔認為,鄭國斌的草書結體開合,率性而行,線條靈動飄逸,氣勢飛揚

鄭國斌金剛經長卷局部 鄭國斌金剛經長卷局部

暢達,有魏晉風度,又見時代風采,一派正大氣象。這取決於他取法乎上,重傳統,得大家之精華,博涉廣覽,日日臨池而不唯占,不薄今,使自己的草書漸進佳境,初步形成了自家面貌,成為隴軍書陣中的一位實力派書法家。和當下書壇在市場經濟影響的背景下所表現的人心浮躁、急功近利,亂象紛呈的現象相比,鄭國斌能靜下心來,獨善其身,幾十年堅持自己的藝術追求,像一個苦行僧那樣辛勤耕耘,精神可嘉,實屬不易。

其四

鄭國斌草書獨憐幽草(70,138) 鄭國斌草書獨憐幽草(70,138)

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甘肅省書法家協會常務副主席翟萬益說,鄭國斌的書

齡已近而立之年,他的書法功底是很雄厚的,在中國書法各個書體方面都作了較為深入的學習。
鄭國斌按照傳統的訓練方式,先楷而隸、而魏碑、而行草,走遍了書體的各個角落,很多功夫都花在了基本訓練方面,故而操筆揮翰,各體皆能,並且都達到了相當的水準。

鄭國斌最為突出的創作是在楷書一路,僅這一種書體,他也是進行了多維的繼承。大楷曾練過柳公權的《玄秘塔》、歐陽詢的《醴泉銘》、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等法帖。對小楷他又在另一個書體系列中追求,先後臨習過二王的《黃庭經》、《洛神賦十三行》、趙子昂《汲黯傳》、文徵明《連社十八賢圖記》、王宏《游包山集》。鄭國斌在吸食了上述的營養之後,花去了好長時間來提煉加工,將古代各個名家的作品,通過自己的吸嚼、消化、吸收,將諸家之長依照中和的法則推了出來,把名家風格迥異的書法因素化合而為自己的東西,使自己塑造的風格有了晉唐的韻味,整飭中多了些寬和,沉穩中減少了些峭拔,這種面目在他筆下保持了很長時間。他帶著冷靜的思考在中國書法史冊中去尋繹自己的路線,他將目光投向了敦煌寫經。敦煌書法,尤其是寫經,在現當代繼承方面沒有足資的參考,鄭國斌在原寫卷中去尋找自己的答案,少了許多的羈絆,沒有任何雜音。這期間,歐褚柳趙們的語言不時對鄭國斌的另啟新腔產生著有形的干擾,鄭國斌在書寫中不斷採取手法,隨塑隨毀,毀塑相間。他打算把褚體與唐寫經混合,把趙體與北魏寫經聯姻,開闢齊頭並進的數條路線,再努力把這幾條路並通起來,走出已有的書法景觀,去開拓自己的天地。在一個時期內,鄭國斌的同一支毛筆,僅小楷可以寫出幾種風格迥異的作品,足可見其在開拓新路上的苦苦探求與反覆實踐。鄭國斌在形式的借鑑中,避免了對寫經的模擬,積極接受當代書家對形式開拓的成果,對他人實踐過的千奇百怪的形式,他都加以變化地運用,大大豐富了作品的形式,給欣賞主體賦予了新的愉悅。創新是對已有程式的破壞,是一種新的秩序的建立;只要是新的,就還有需要和諧完善的地方。鄭國斌為自己設定的這條路是可以肯定的,他是一種新的起點上的繼承,更是一種繼承中的創新。 在楷書研習的同時,鄭國斌同時致力於草書的創作,在從懷素、黃庭堅和王鐸那裡汲取營養後,寫得開張放縱,筆道含蓄,筆致複雜,滿紙雲煙。

藝術生平

其一

鄭國斌草書虎(120,240) 鄭國斌草書虎(120,240)
鄭國斌草書月落 鄭國斌草書月落

鄭國斌自孩提時就對書法頗感興趣和厚愛。每當按照老師布置的日課習作大仿、小

楷作業時,他總能專心致志地去完成。父親從貨郎擔上買到的毛筆、墨盒、顏料,更是增加了他對書法的鐘愛。可惜由於隴東的自然條件差,文化落後,交通閉塞,很少見到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各種碑帖。加之年"文革" 10年,破"四舊"之風盛行,他在校學習期間,經常光顧新華書店,卻很少見到書法字帖。當時很流行的書法字帖僅為經"加工"過的柳字帖,內容多為雷鋒日記、毛主席詩詞之類的。同時,他根本不了解書法為何物,只認為能把毛筆字(大仿、小楷)寫好,就是最大的寬慰。從1963年至1976年的13年裡,他對書法的認識只是處於朦朧階段,習字只是為了完成作業里的大、小楷和作文、周記而已。在家習字只是用毛筆在方磚上練練懸肘等。
從1976年底走出隴東黃土高原,來到金城,鄭國斌眼界逐漸開闊。隨著"四人幫"垮台和"文革"結束,整個文化乃至書法得以復甦,古人遺留下來的各類書法碑帖、書法理論、文學、史學等書籍陸續出現在新華書店的書架上,從而獲得了大量書法理論書籍、古人字帖。從1977年至今,他將學習書法的路子確定在楷、行、草書上,偶爾也練過隸書。楷書主要臨柳公權《玄秘塔》、歐陽詢《醴泉銘》、諸遂良《雁塔聖教序》等。期間,還把大量時間用在練習小楷上,主要臨二王父子《黃庭經》、《洛神賦十三行》,鍾紹京《靈飛經》,趙子昂《汲黯傳》,文徵明《蓮社十八賢圖記》,王寵《游包山集》和敦煌寫經等;行書主要學王羲之《聖教序》,米芾《蜀素帖》及其他行書手稿之類;草書走張旭、懷素、黃庭堅、王鋒一路。  在學習書法過程中,他始終堅持自學,從打基礎做起,也從未拜過老師指點。只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得到省上老書法家言切意懇的點評和指導,指出讓他把書法創作的思路放在草書和小楷創作上並逐步涉獵大篆,使篆隸筆意融入其中。在實踐中,他體會到,老師們的指點可謂真知灼見,為他書法創作點破迷津,對他創作幫助很大。他的作品多次入展國家和省級展覽並獲獎,曾在《書法賞評》、《書法導報》、《中國旅遊報》、《甘肅日報》、《蘭州日報》、《蘭州晨報》、《蘭州晚報》作過專題介紹。"情系奧運"——唐詩百米長卷問世後曾被《中國青年報》、《工人日報》、《中國新聞網》、《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圖片庫》、《香港中通社》、《甘肅日報》、《蘭州日報》、《甘肅電視台》、《蘭州電視台》等20家新聞媒體報導。

其二

鄭國斌從三十多年的書法實踐中品味到書法學習必須首先要重學養和重品格。

他認為,所謂重學養、重品格,就是說作為書法愛好者和創作者,必須博覽群書而厚積薄發。一方面要對中國書法史、歷史、哲學、文字學、文學、美學等知識進行廣泛涉獵和修養,從中汲取有益的營養,以此來充實學習書法的“養分”;另一方面要通過在學習和社會實踐中增長才幹和見識,歷練個人意志和品質為日後學習書法走向高層次打下基礎。如果不這樣,即使你的創作達到一定水準後也因後勁不足而停止不前,或者原地踏步。 第二,要有紮實的基本功和雄厚的實力。紮實的基礎和雄厚的實力是書法創作最基本的要素,離開了它則書法創作無從談起,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有了紮實的基礎和雄厚的實力以後,才使創作成為可能。同時,創作書法作品,必須要有強烈的創作欲望,有一種躍躍欲試的衝動和激情使自己儘快進入角色在具體實施創作過程中,既要遵循古法,同時又要敢於突破教條;避免墨守成規,死搬硬套,不做古人的翻版,更不可克隆今人,而是要在講求自己的藝術個性和風格尋找突破口。

鄭國斌楷書對聯傳道(70,138) 鄭國斌楷書對聯傳道(70,138)

第三,要有開闊的眼界和廣泛的學識。書法創作與學習書法不一樣,學習書法你可以學一種範本或多種範本,以達到鍛鍊與提高的目的。因而,你只要學會或臨像就行,不管形似或神似都可以;而書法創作則是一種藝術再創造,它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審美觀通過書法作品的方式來實現你對書法藝術的創作,因此決不能僅局限於或者滿足於簡單的寫某某體或某種帖,而是在某種字型的基礎上表現自己的創意,要把與古人對話後的收穫在自己的創作中表現出來。所以,書法創作必須具備多方面的綜合素質。這就是說,一方面對古代碑帖要多看、多讀、多寫,多占有資料,多學習借鑑,從古人身上汲取營養;另一方面要多看展覽、比賽作品,通過各種渠道和途徑,儘量多地了解當代書法的動態和信息,掌握現代人的書法觀念和潮流,但也要避免盲目追求時尚,迎合時風。

鄭國斌小楷(15,15) 鄭國斌小楷(15,15)

第四,要有一個好的創作心態。要把自己的思維調整到最佳狀態,精力高度集中,心無旁鶩。好的創作心態,必須得一“靜”字。靜是一種審美境界,惟靜才能致遠,惟靜才能深入。這種靜的境界,沛乎行間而不在於一點一畫,是一種“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感受。被莊子謂為道的境界:心靜、心齋、坐忘。這種心境,也是書法創作最需要的。書家創作,宜靜思後慮,化萬物之靈氣致筆端,達到“精鶩八極,心游萬仞”的地步,小楷創作尤其要這樣。在如今,謙謙君子多不合適宜,逐名爭利成為一時潮流,最難做到的是耐得住寂寞。清靜之餘爬格子、寫文章、臨小楷,其樂陶陶,其意綿綿,悠然自得,豈不快哉。

第五,要線上條的優美上下番苦功夫。中國書法藝術的表達力、感染力在於線條,線條中所表現的方與圓、剛與柔、縱與斂、緩與疾、濃與淡等軌跡無一不是作者在用筆、運筆過程中使用提按、轉折等動作去實現。若干線條聚攏在一起,構成作品,作品是否感染人,關鍵是線條。作者要冷暖自知,決不能孤芳自賞,更不能沾沾自喜。構想線條質量不過關,不精到,粗糙乏力度,其作品就不會感染人,吸引人。他在實踐中感悟到,線條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生命線,線條力度是中國書法藝術表現的靈魂。舍此,中國書法藝術欣賞就無從談起。常讀古賢狂草,臨其帖,與“古人對話”,無不被其精美的線條與線條中所涵養的力度感動和迷戀。這方面,懷素不乏變革創新之處,黃庭堅不乏精彩感人之處,王鐸不乏膽識過人之處,毛澤東不乏師古超越之處,吾輩私淑弟子不乏汗顏之處。要使作品的線條美、豐富、有力度,做到剛柔相濟,必須多秉燭,多耐力,常讀帖,羨臨帖,敏領悟,睿貫通,此其一也;或餘暇染翰,焚膏繼晷,寸陰是競,勤奮又加

鄭國斌隸書對聯選持山(70,120) 鄭國斌隸書對聯選持山(70,120)

,日積月累,點滴發揮,此其二也。舍此孰無它途!而外,線條的用筆、運筆中涉及到提按、轉折、方圓諸法,古聖賢在論述中對此奉為金針,未予度人,只能意會,難以言傳。我輩只有通過實踐,方能領悟,逐步掌握,且不可求速成,更不能一味追求創新,急於樹立自家風格而“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睹泰山之形”。

總之,一個成功的書法家,是需要一個漫長的歷練過程,是需要一個“窮而後工”和“學而後工”的修養過程。

作品欣賞

本詞條內所有圖片均為鄭國斌先生書法作品,請點擊欣賞。

鄭國斌書法作品選集 鄭國斌書法作品選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