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62年10月,鄧興旺出生於湖南省沅陵縣北溶鄉三八村鄧家嶺 ,該村只有5戶人家,要跑出10多里山路,才能見到公路 。
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生物系植物生理生化專業。1982年,獲北京大學生物學學士學位,之後在北京大學生物學專業攻讀碩士。
1985年,到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半年的植物光合作用研究工作,隨後獲得學校的優秀生獎學金,留校攻讀博士學位,專攻對葉綠體基因表達的調控研究 。
1989年,提前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植物生理及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並獲得美國生命科學基金會的博士後獎學金,之後在美國農業部與伯克利分校合辦的研究所里進行博士後研究,研究課題是:擬南芥光形態建成的分子遺傳學分析以及燕麥光敏色素A(phy A)基因的核蛋白與啟動子相互作用的活體DNase指紋分析。
1992年初,進入耶魯大學生物學系任教 ,開始創建自己的實驗室,先後擔任助理教授(1992年-1995年);分子細胞發育生物學系副教授(1995年-1999年);終身副教授(1999年-2001年);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系終身正教授(2001年-)。
1995年8月28日,獲得柯林頓總統頒發的總統青年教師獎,可以連續5年每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10萬美元研究撥款的權利。
1998年起,他參與組織北京大學植物分子生物學與發育遺傳學暑期免費講習班,並親自為學員授課 。
1999年,因為在植物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領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他被耶魯大學提前聘為終身教授,成為上世紀80年代後美國常青藤大學植物生物學界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來自中國大陸的華人科學家。
2000年,被聘為北京大學長江特聘講座教授 。
2001年,在他的推動下成立北京大學-耶魯大學植物分子遺傳學及農業生物技術聯合研究中心,擔任中心主任
2003年,應邀擔任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共同所長。同年擔任耶魯大學Daniel C. Eaton植物生物學冠名講席教授。
2009年,成立未名興旺系統作物設計前沿實驗室(北京)有限公司,擔任董事長 。
2013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同年被評為品牌中國年度人物 。
2014年,辭去耶魯大學終身教授教職 ,全職回國籌建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 。
2015年12月8日,被授予《自然》傑出導師獎 。
2016年,加入南方科技大學開始籌辦植物分子遺傳學實驗室 。鄧興旺作為學術帶頭人主持的“植物細胞伸長的調控機理”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資助 。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鄧興旺在《細胞》、《科學》、《自然》等世界權威刊物上發表多篇學術文章,他領導的實驗室所取得的成果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其研究成果成為了行業標準。
1987年,鄧興旺對葉綠體基因表達調控研究的新見解,由當年《生化》、《細胞》雜誌發表,引起學術界強烈反響。
1992年,單體分離培養出第一個光性狀調控基因COP1,測定了它的分子結構、作用和精確位置,實現了該項目研究的突破。
2010年,鄧興旺帶領團隊創製了“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兩系雜交稻制種風險大、三系雜交水稻制種周期長的難題 。
2014年,鄧興旺教授實驗室在《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遺傳》發表了題為Photoactivated UVR8-COP1 Module Determines Photomorphogenic UV-B Signaling Output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在擬南芥UV-B光受體UVR8如何在植物體內感受UV-B信號並進行信號轉導的機制 。
2015年,鄧興旺研究組在《美國科學學院院報》發表題為“Arabidopsis DET1 degrades HFR1 but stabilizes PIF1 to precisely regulate seed germination”的研究論文,該工作首次鑑定到了光調控種子萌發的中心抑制子,並闡述了不同光照條件精確調控植物種子萌發的分子機理 。
2016年,鄧興旺研究組在《美國科學學院院報》發表題為“BBX21, an Arabidopsis B-box protein, directly activates HY5 and is targeted by COP1 for 26S proteasome-mediated degradation”的研究論文,該項研究揭示了一個光調控植物幼苗形態建成的重要分子機制,為進一步理解光調控植物生長發育信號通路具有重要意義 。
2016年,鄧興旺研究組在《美國科學學院院報》發表題為“Noncanonical role of Arabidopsis COP1/SPA complex in repressing BIN2-mediated PIF3 phosphorylation and degradation in darkness”的研究成果,該研究結果對於深入發掘動植物中COP1的新功能與作用機制提供了重要啟示 。
發表文章
He H, Zhang H, Wang X, Wu N, Yang X, Chen R, Li Y, Deng XWand Li L. , Development of a versatile, target-oriented tiling microarray assay for measuring allele-specific gene expression , Genomics , 2010 , 96(5):308-15
He G, Zhu X, Elling AA, Chen L, Wang X, Guo L, Liang M, He H, Zhang H, Chen F, Qi Y, Chen R and Deng XW. , Global Epigenetic and Transcriptional Trends among Two Rice Subspecies and Their Reciprocal Hybrids , Plant Cell , 2010 , 22:17-33
Zhou J, Wang X, He K, Charron JB, Elling AA and Deng XW. , Genome-wide profiling of histone H3 lysine 9 acetylation and dimethylation in Arabidopsis reveals correlation between multiple histone marks and gene expression , Plant Mol Biol , 2010 , Volume 72, Number 6, 585-595
Chen H, Huang X, Gusmaroli G, Terzaghi W, Lau OS, Yanagawa Y, Zhang Y, Li J, Lee JH, Zhu D and Deng XW, Arabidopsis CULLIN4-Damaged DNA Binding Protein 1 Interacts with CONSTITUTIVELY PHOTOMORPHOGENIC1-SUPPRESSOR OF PHYA Complexes to Regulate Photomorphogenesis and Flowering Time , Plant Cell , 2010 , 22:108-123
Charron JB, He H, Elling AA and Deng XW, Dynamic Landscapes of Four Histone Modifications during Deetiolation in Arabidopsis , Plant Cell , 2009 , 21:3732-3748
Wang F, Zhu D, Huang X, Li S, Gong Y, Yao Q, Fu X, Fan LM and Deng XW. , Biochemical Insights on Degradation of Arabidopsis DELLA Proteins Gained From a Cell-Free Assay System , Plant Cell , 2009 , 21: 2378-2390
He K, Li X, Zhou J, Deng XW, Zhao H and Luo J. , NTAP: for NimbleGen tiling array ChIP-chip data analysis , Bioinformatics , 2009 , 25:1838-40
Wang X, Elling AA, Li X, Li N, Peng Z, He G, Sun H, Qi Y, Liu XS, and Deng XW. , Genome-Wide and Organ-Specific Landscapes of Epigenetic Modification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to mRNA and Small RNA Transcriptomes in Maize , Plant Cell , 2009 , 21:1053-1069
Shen Y, Zhou Z, Feng S, Li J, Tan-Wilson A, Qu LJ, Wang H and Deng XW. , Phytochrome A Mediates Rapid Red Light-Induced Phosphorylation of Arabidopsis FAR-RED ELONGATED HYPOCOTYL1 in a Low Fluence Response , Plant Cell , 2009 , 10.1105/tpc.108.061259
Jiao Y, Lori Tausta S, Gandotra N, Sun N, Liu T, Clay NK, Ceserani T, Chen M, Ma L, Holford M, Zhang HY, Zhao H, Deng XWand Nelson T. , A transcriptome atlas of rice cell types uncovers cellular, functional and developmental hierarchies. , Nat Genet , 2009 , 41, 258 - 263
Yu JW, Rubio V, Lee NY, Bai S, Lee SY, Kim SS, Liu L, Zhang Y, Irigoyen ML, Sullivan JA, Zhang Y, Lee I, Xie Q, Paek NC and Deng XW. , COP1 and ELF3 Control Circadian Function and Photoperiodic Flowering by Regulating GI Stability. , Mol Cell , 2008 , 32:617-630
Zhu D, Maier A, Lee JH, Laubinger S, Saijo Y, Wang H, Qu LJ, Hoecker and Deng XW. , B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rabidopsis Complexes Containing CONSTITUTIVELY PHOTOMORPHOGENIC1 and SUPPRESSOR OF PHYA Proteins in Light Control of Plant Development. , Plant Cell , 2008 , 20(9):2307-23
Guo L, Zhou J, Elling AA, Charron JB, Deng XW. , Histone Modifications and Expression of Light Regulated Genes in Arabidopsis Are Cooperatively Influenced by Changing Light Conditions. , Plant Physiol , 2008 , 147(4):2070-83
Saijo Y, Zhu D, Li J, Rubio V, Zhou Z, Shen Y, Hoecker U, Wang H, and Deng XW, Arabidopsis COP1/SPA1 Complex and FHY1/FHY3 Associate with Distinct Phosphorylated Forms of Phytochrome A in Balancing Light Signaling. , Mol. Cell , 2008 , 22;31:607-613
Zhang HY, He H, Chen LB, Li L, Liang MZ, Wang XF, Liu XG, He GM, Chen RS, Ma LG, and Deng XW. , A Genome-Wide Transcription Analysis Reveals a Close Correlation of Promoter INDEL Polymorphism and Heterotic Gene Expression in Rice Hybrids. , Mol Plant , 2008 , 1: 720-731
Zhang Y, Feng S, Chen F, Chen H, Wang J, McCall C, Xiong Y, Deng XW. , Arabidopsis DDB1-CUL4 ASSOCIATED FACTOR1 Forms a Nuclear E3 Ubiquitin Ligase with DDB1 and CUL4 That Is Involved in Multiple Plant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 Plant Cell , 2008 , 20(6):1437-55
Liu Y, Wang F, Zhang H, He H, Ma L, Deng XW. ,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Arabidopsis 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 Gene Family Reveals Specific Role and Redundancy of Individual Members in Development. , Plant J , 2008 , 55;5(844–856)
Li L, He H, Zhang J, Wang X, Bai S, Stolc V, Tongprasit W, Young ND, Yu O, Deng XW. , Transcriptional analysis of highly syntenic regions between Medicago truncatula and Glycine max using tiling microarrays. , Genome Biol , 2008 , 19;9(3):R57
Li X, Wang X, He K, Ma Y, Su N, He H, Stolc V, Tongprasit W, Jin W, Jiang J, Terzaghi W, Li S & Deng XW, High-Resolution Mapping of Epigenetic Modifications of the Rice Genome Uncovers Interplay between DNA Methylation, Histone Methylation, and Gene Expression. , Plant Cell , 2008 , 20:259-276
Feng S, Martinez C, Gusmaroli G, Wang Y, Zhou J, Wang F, Chen L, Yu L, Iglesias-Pedraz JM, Kircher S, Schafer E, Fu X, Fan LM, Deng XW. , Coordinated regulation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development by light and gibberellins. , Nature , 2008 , 24; 451(475-479)
Lee JH, Terzaghi W, Gusmaroli G, Charron JB, Yoon HJ, Chen H, He YJ, Xiong Y, Deng XW, Characterization of Arabidopsis and rice DWD proteins and their roles as substrate receptors for CUL4-RING E3 ubiquitin ligases. , Plant Cell , 2008 , 20:152-67
Jiao Y, Lau OS, Deng XW. , Light-regulated transcriptional networks in higher plants. , Nat Rev Genet , 2007 , 8(3):217-30
Bai SL, Zhong X, Ma L, Zheng W, Fan LM, Wei N, Deng XW. , A simple and reliable assay for detecting specific nucleotide sequence variations in plants using optical thin-film biosensor chips. , Plant Journal , 2007 , 49(2): 354-66
Wang X, He H, Li L, Chen R, Deng XW, Li S , NMPP: a user-customized NimbleGen microarray data processing pipeline. , Bioinformatics. , 2006 , 22(23): 2955-7
Chen H, Karplus VJ, Ma H, Deng XW. , Plant Biology Research Comes of Age in China. , Plant Cell , 2006 , 18(11):2855-64
Chen H, Shen Y, Tang X, Yu L, Wang J, Guo L, Zhang Y, Zhang H, Feng S, Strickland E, Zheng N, and Deng XW, Arabidopsis CULLIN4 Forms an E3 Ubiquitin Ligase with RBX1 and the CDD Complex in Mediating Light Control of Development , Plant Cell , 2006 , 18(8):1991-2004
Li L, Wang X, Stolc V, Li X, Zhang D, Su N, Tongprasit W, Li S, Cheng Z, Wang J, Deng XW. , Genome-wide transcription analyses in rice using tiling microarrays. , Nature Genetics , 2006 , 38: 124 – 129
Ma L, Chen C, Liu X, Jiao Y, Su N, Li L, Wang X, Cao M, Sun N, Zhang X, Bao J, Li J, Pedersen S, Bolund L, Zhao H, Yuan L, Wong GK, Wang J, Deng XW, Wang J. , A microarray analysis of the rice transcriptome and its comparison to Arabidopsis. , Genome Res. , 2005 , 15(9):1274-83.
Suhua Feng, Ligeng Ma, Xiping Wang, Daoxin Xie, S. P. Dinesh-Kumar, Ning Wei, Xing Wang Deng, The COP9 Signalosome Interacts Physically with SCFCOI1 and Modulates Jasmonate Responses , Plant Cell , 2003 , 15 (5): 1083-94
Wang H, Ma LG, Li JM, Zhao HY, Deng XW. , Direct Interaction of Arabidopsis Cryptochromes with COP1 in Mediation of Photomorphogenic Development. , Science , 2001 , 294(5540):154-8
人才培養
鄧興旺的研究成果被編入《植物發育的機制》等教科書;為研究生開設了《植物遺傳和發育》等多門專業課 。
2001年鄧興旺推動成立了北大—耶魯植物分子遺傳及農業生物技術聯合研究中心,之後在中國大陸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等高校聯合培養的碩士、博士,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國家工程技術數字研究館信息、全國圖書館參考諮詢聯盟:2004年至2016年期間,培養的學生信息如下 :
時間 | 論文名稱 | 作者 | 畢業院校 | 學位 |
2015 | 擬南芥非典型激酶ABC1K1調控紅光形態建成的分子機理研究 | 黃浩 | 清華大學 | 博士 |
2013 | 精氨酸甲基化修飾調控自噬通路中底物/受體複合物與支架蛋白的結合 | 李思慧 | 北京大學 | 博士 |
2013 | 擬南芥DET1蛋白通過正調控PIFs蛋白抑制暗中光形態建成 | 唐達芳 | 北京大學 | 碩士 |
2012 | 黃單胞菌類轉錄激活子效應蛋白(TALEs)的結構和生物化學性質研究 | 高海山 | 北京大學 | 博士 |
2012 | R環介導基因組不穩定的分子機制的研究 | 甘文劍 | 北京大學 | 博士 |
2011 | Rcor2對於胚胎幹細胞多能性維持和體細胞重編程的功能研究 | 楊鵬 | 北京大學 | 博士 |
2011 | 擬南芥轉錄因子FHY3全基因組綁定位點分析及參與葉綠體分裂的調控機制 | 歐陽鑫昊 | 四川農業大學 | 博士 |
2011 | 水稻基因組中中等長度非編碼RNA的鑑定與分析 | 劉婷婷 | 北京大學 | 博士 |
2011 | UNC-108和RAB-14線上蟲凋亡細胞降解過程中的功能研究 | 郭鵬飛 | 北京大學 | 博士 |
2010 | 擬南芥MOS1調控抗病基因SNC1機理的研究 | 李應中 | 北京大學 | 博士 |
2010 | 擬南芥分子伴侶蛋白J3通過與蛋白激酶PKS5的相互作用調控質膜H+-ATPase活性的研究 | 謝長根 | 北京大學 | 博士 |
2010 | 植物免疫對Pseudomonas syringae三型分泌系統的抑制及AHL20對植物免疫的調控 | 盧海彬 | 北京大學 | 博士 |
2010 | GA調控的DELLA蛋白降解機理研究 | 王鋒 | 北京師範大學 | 博士 |
2010 | 致病大腸桿菌三型分泌系統效應蛋白EspH和EspG調節宿主細胞骨架的生化機制研究 | 董娜 | 北京大學 | 博士 |
2010 | microRNAs和高表達small RNAs在水稻兩個亞種及正反交F1代中的雜種優勢分析 | 陳芳芳 | 北京協和醫學院 | 碩士 |
2009 | 水稻基因表達進化的研究及植物激素調節機制的生物信息學分析 | 彭智宇 | 北京大學 | 博士 |
2009 | 對多種植物進行的轉錄組學及表觀遺傳學分析 | 何航 |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 博士 |
2009 | H/ACA RNA引導的假尿嘧啶合酶的結構和生化研究 | 段景琦 | 北京大學 | 博士 |
2009 | LGN在小鼠卵母細胞成熟過程中的動態定位以及對紡錘體組織裝配的調節 | 郭欣政 | 北京大學 | 博士 |
2009 | 水稻海藻糖-6-磷酸合酶基因家族的初步研究 | 臧百勝 | 北京大學 | 博士 |
2009 | 中樞五羥色胺信號在雌鼠母性行為和性偏好中的作用 | 張莎莎 | 北京大學 | 博士 |
2008 | 位點特異性組蛋白修飾在植物發育及基因表達中的功能分析 | 郭蘭 | 北京大學 | 博士 |
2008 | 擬南芥CULLIN4與CSN、CDD、COP1三個複合體對植物光形態建成的共同調節 | 陳浩東 | 北京大學 | 博士 |
2008 | 擬南芥DELLA蛋白在赤黴素信號途徑與光信號途徑中的功能研究 | 王宇 | 北京大學 | 碩士 |
2007 | 擬南芥泛素特異蛋白酶家族的功能分析 | 劉艷芬 |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 博士 |
2007 | 擬南芥SPA家族蛋白表達模式及SPA-COP1複合體的組成與功能研究 | 朱丹萌 | 北京大學 | 博士 |
2007 | 水稻轉錄組學與表觀遺傳學分析——套用覆瓦式晶片對水稻基因組轉錄活性,DNA甲基化和組蛋白修飾的分析 | 王向峰 | 北京大學 | 博士 |
2007 | 擬南芥DCAF1基因的表達與功能研究 | 張宇 | 北京大學 | 博士 |
2006 | 高等植物光形態建成過程中基因調控的生物信息學分析 | 何坤 | 北京大學 | 博士 |
2006 | 利用蛋白晶片進行擬南芥轉錄因子性質研究 | 鞏威 | 北京大學 | 博士 |
2004 | 擬南芥FHY1蛋白表達模式及其與光敏色素A相互關係的研究 改良TAP系統在酵母和擬南芥中的套用 | 申雲平 | 北京大學 | 博士 |
2004 | 利用擬南芥微陣列晶片對光信號傳導途徑基因與蛋白的功能和相互作用的研究 | 高瑩 | 北京大學 | 博士 |
榮譽表彰
時間 | 榮譽/獎項 |
2013年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
2013年 | 美國科學促進協會會士 |
2003年 | 國際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Kumho獎,每年全世界僅有一名獲獎者 |
1995年 | 美國總統青年教師獎 |
社會任職
學術任職
時間 | 職務 |
2011年 | 植物光生物學國際研討會組織者 |
2007年 | 第18屆國際擬南芥研究大會組織者、主席 |
2007-2008年 | Multinational Arabidopsis Research Committee主席 |
2007-2008年 | North American Arabidopsis Research Steering Committee主席 |
2006-2008年 | The Arabidopsis Information Research 顧問委員會成員 |
2006-2007年 | Multinational Arabidopsis Research Committee共同主席 |
2004-2008年 | North American Arabidopsis Research Steering Committee成員 |
2003-2008年 | 德國馬普研究院科學顧問委員會成員 |
2003-2006年 | Ohio State Arabidopsis Stock Center科學顧問委員會成員 |
2003年 | Scientific Review Group Member for Samsbury Laboratory成員 |
雜誌任職
時間 | 雜誌 |
2010-2012 |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期刊編委 |
2008年至2014年 | 《Plant Cell》期刊編委 |
2006年至今 | 《Molecular Plant》期刊顧問委員會成員 |
2004年至今 | 《Journal of Integrated Plant Biology》期刊編委 |
2000年至今 | 《Genes to Cell》 |
2000-2005年 | 《Plant Journal》期刊編委期刊編委 |
1998年至今 | 《Plant Molecular Biology》期刊編委 |
參考資料來源: |
人物評價
鄧興旺有著堅忍不拔的探索精神和紮實深厚的科研功底,他還對中國生物學基礎研究、農業生物技術研發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 (中國新聞網評)
鄧興旺對植物基因組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植物防禦機制和調控,激素調控,植物形態和大小的生物工程等諸多領域,這一基礎研究套用於作物改良 - 這對中美兩國都具有重要意義,對整個人類具有廣泛影響 。 (2003年國際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Kumho獎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