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家莊遺址

這條壕呈南北向,與圍繞遺址西、南、北三面的斷崖和丹河水一起,形成聚落的保護屏障。 燒制火候高,硬度大,不滲水,紋飾以素麵為主,凸凹弦紋、籃紋、附加堆紋、鏤孔、捺窩、乳釘紋等多見。 製作方法均採用快輪加工技術,器形規整,器類繁多,主要器類如鼎、豆、罐、盆、杯、碗等,形態各異,令人眼花繚亂。

古遺址名,山東濰坊市境內,位於昌樂縣北岩鎮鄒家莊村西,東依丘嶺,西、南、北三面緊鄰大丹河,臨河處斷崖高5.7米。從斷崖上可看到灰坑、房基、柱洞、陶窯、陶片等遺蹟遺物,總面積約21萬平方米。1983年和1985年,北京大學考古系曾兩次對其進行考古發掘,清理出土灰溝、陶器等一批重要文物。灰溝為南北向,斷面為倒梯形,上寬約20米、底寬1米、深約7米、兩邊斜坡,坡上留有高低不等的小平台,有關專家認定,此系龍山文化中期偏早階段的人工防護壕。這條壕呈南北向,與圍繞遺址西、南、北三面的斷崖和丹河水一起,形成聚落的保護屏障。從目前資料看,類似的龍山文化聚落遺址,在國內系首次也是惟一發現,應是城市發展進程中的早期形態。兩次挖掘獲得的陶器,以泥質和夾砂黑陶為主,褐陶次之,另外還有硬質白陶。燒制火候高,硬度大,不滲水,紋飾以素麵為主,凸凹弦紋、籃紋、附加堆紋、鏤孔、捺窩、乳釘紋等多見。製作方法均採用快輪加工技術,器形規整,器類繁多,主要器類如鼎、豆、罐、盆、杯、碗等,形態各異,令人眼花繚亂。它們是龍山文化制陶業的巔峰期作品,體現了當時手工業的高度發達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