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吳秀波、劉濤主演的《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正在熱播。
作者郭瑞祥,研究魏晉史多年,系司馬懿同鄉,有考據癖。
飽覽《三國志》《晉書》《資治通鑑》多部史書,深入淺出,說盡司馬懿隱忍的一生。
一本書解密司馬懿的傳奇一生。
作者簡介
郭瑞祥,男,1967年出生,成長於司馬懿故里——河南溫縣,先任中學教師,後從政,喜歡研究傳統文化,尤好歷史,涉獵廣泛,重點研讀兩漢和魏晉史。出版有文學賞析作品《詩酒趁年華——古詩詞中的詩酒人生》,即將出版《天下歸心:曹操傳》
目錄
第一章 拒絕辟召:家族策略
曹操辟召司馬懿,司馬懿裝病拒絕。其兄已經在曹操麾下任職,司馬家族不想把保險投在同一個地方。他要選擇更大的勢力集團作為合作對象,為自己的仕途尋找堅實靠山。
報恩還是求才,曹操的一石兩鳥/003
看得見天下,看不透風雲/008
這個女子不簡單/012
裝病,司馬懿的絕學/016
小人物是怎樣死掉的/020
第二章 謹忠慎行:進階之道
機會一到,司馬懿欣然出仕,從前輩榮損中吸取經驗,他勤於職守,盡心盡責,是一位稱職的“事務官”,而幾次隨軍征戰,他又出謀劃策,展示了智謀和才華,讓曹氏父子刮目相看。
司馬懿出仕的背後,是一場陽謀/027
入職第一課,低調隱忍/031
得隴望蜀,領導的心思慢慢猜/035
借刀殺人,被忽略的幕後推手/040
第三章 關鍵抉擇:兄弟默契
奪嫡大戰,司馬懿和兄弟司馬孚再次秉承平衡策略,各為其主。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又竭盡全力扶持新主上位,贏得了曹丕信任。曹丕代漢稱帝,司馬懿一躍成為朝中重臣。皇帝四處征戰,他鎮守後方,成為曹魏政權的“蕭何”。
奪嫡大戰,決不能袖手旁觀/049
兄弟同心,扶新皇上位/054
守住後院,做鎮國之寶/062
累並快樂著/067
洛宮受詔,做了輔政大臣/071
第四章 督軍荊豫:立功樹威
曹丕去世,明帝即位,司馬懿終於開始了自己的“將軍”生涯。他南征北戰,屢戰屢勝,成為魏國的常勝將軍。人生仕途也漸入佳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而曹休、曹真的去世,標誌著曹氏人才凋敝,曹魏政權,無可奈何地走入了下坡路。
上庸擒孟達,一戰成名/077
諸葛亮來了/083
一個人,一處山,一次戰術錯誤/088
東吳還是西蜀,且看我謀伐天下/093
陸遜的石亭 曹休的宿命/097
曹真伐蜀,一場大雨澆滅了夢想/102
第五章 巔峰對決:忍辱戒急
對手和戰友都是考驗/111
戰,還是不戰/117
誰殺死了張郃/123
磨刀霍霍,針鋒相對/127
演一出雙簧戲給自己人看/132
劫材不夠了/138
第六章 北征遼東:洞悉人性
司馬懿平定遼東,是一場沒有懸念的戰爭,但依然有精彩的地方。司馬懿知己知彼,克服重重困難,在預定的時間內平定了叛軍,體現了司馬懿對人性的洞悉和不折不回的堅定意志。
後諸葛亮時代,蜀魏家中事/145
孤獨的戰神,高處不勝寒/150
朝秦暮楚,遊走於大國之間/156
花甲老人的新征程/161
故鄉的清風明月,且載歌載舞/165
輕鬆突破防線/171
與人斗 與天斗/175
第七章 遭受排擠:忍不能忍
明帝彌留之際,三番五次更換輔政大臣,最終還是確定了司馬懿。但這並沒有讓曹氏消除對他的疑慮,以曹爽為首的宗親集團,想盡辦法排擠司馬懿。司馬懿並未因受排擠而怠政,也未因受壓制而抱怨,依然顧全大局,堅持始終,盡心盡責為國分憂。
峰迴路轉,再入權力核心/181
曹爽的朝堂/187
司馬懿的戰場/193
邯鄲學步與仗義為國/199
縱私慾,失人心/204
忍不可忍/208
第八章 致命一擊:世家力量
面對複雜的政治鬥爭,年近七旬的司馬懿選擇以退為進。他再一次裝病去麻痹對方,於忍耐中尋找機會。曹爽才能低下,致使朝政衰敗,給司馬懿造成可乘之機。為國,為己,急需他挺身而出。他以裝病拉開人生大幕,又以裝病完美收官。
山雨驟來,黑雲壓城/217
亮出肌肉,亮出獠牙利齒/222
洛水為誓/227
公開審判/232
第九章 人生終點:權力之巔
司馬懿集威權於一身,雖然很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並且多次辭讓皇帝的封賞,但督揚州軍事的王凌,看到皇權衰微,皇帝黯弱,強臣擅權,公開起兵討伐司馬懿。但雙方還沒有正式開戰,王凌就自知必敗,自縛投降。那么,司馬懿會放過這個政治上和軍事上的異己嗎?
他們要推翻庸帝強臣/241
我寧負卿,不負國家/246
把他們統統送上刑場/251
自己定製的葬禮/256
第十章 生前身後:興廢有憑
在生命的最後兩年,司馬懿登上了權力的最高峰。但是,他辭相位,拒九錫,又表現出相當的謙恭。是忠?是奸?司馬氏後代的事情,司馬懿無法把控,他能做的,僅是把握住自己。直面生的功績,他相當清醒。
司馬師:短暫而不簡單/263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268
司馬孚:永遠的魏臣/273
英雄皆成往事/277
附:司馬懿年表/283
序言
序 言
這個世界,堪稱人物的人畢竟不多。
歷史上的司馬懿,是一位備受關注而又飽受爭議的人物。
政治上,非議他的人定義他為白臉奸臣,辜負了曹氏三祖的信任,欺負皇室孤兒寡母,發動政變,顛覆皇權,拘禁公室,為子孫取而代之打下基礎。甚至極言其一開始投靠曹魏,就懷著篡位奪權的野心,是一位長期掩藏自己真實政治意圖的偽裝者。欣賞他的人,說他對曹魏政權忠心耿耿,從無二心。明證是,後期他大權在握,但對皇帝、太后恭敬如前,沒有絲毫僭越。他還多次拒絕皇帝賜封相國、公爵、九錫,說明他在主觀上是竭力維護曹魏政權的。對於誅殺曹爽,則因曹爽亂政在先,司馬懿是曹魏功臣。
軍事上,非議他的人說他同諸葛亮作戰,占據各種有利條件,卻屢屢損兵折將,最後龜縮不出,可見軍事才能之有限。欣賞他的人說,同諸葛亮作戰,堅守不出,正是抓住了對方弱點而採取的有效措施,達到了戰略目的,展現了司馬懿不拘一格的作戰能力。司馬懿一生擒孟達、拒諸葛、敗公孫、伐王凌,大大小小戰役,從來沒有失敗過,可謂用兵如神。
性格上,非議他的人稱他陰險、狠毒,不擇手段。為了麻痹曹爽,他在病床上忍耐將近兩年;為了給自己樹威,他把張郃當作犧牲品;為了建功立業,孟達本來有希望被爭取到自己陣營中來,他偏偏要拿起屠刀……欣賞他的人謂之剛正、堅韌,是非分明,說他誅曹爽,不是為了一己之私,而是為了國家。贊他任用賢能,擢拔人才,不看門第,不論親疏,不搞黨同伐異。
千百年來,有人想要他遺臭萬年,有人想為他翻案正名。
所以,司馬懿是一個有背景、有故事、有個性的人,是一個值得後代閱讀的人。
本書試圖通過對司馬懿人生經歷的描述,揭示影響他成功的社會環境和神秘的家族力量,為讀者理清歷史發展脈絡,透析人生榮辱規則,真實地再現魏晉時代波瀾而詭秘的社會風雲。
這是一頁歷史,也是一段故事。我們走近他,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文摘
上庸擒孟達,一戰成名
孫權“下馬威”沒有給魏國造成多少麻煩,倒像是給新皇登基舉行慶典。
曹叡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再一次為眾臣子加官晉爵。升鍾繇為太傅,華歆為太尉,陳群為司空。曹休為大司馬,曹真為大將軍,司馬懿稍遜,為驃騎大將軍。
軍事上,曹休、曹真為第一等級,司馬懿僅次於他們,為第二等級。
通常皇帝年幼,先皇才遺命輔政大臣。而曹叡現在已經二十三歲,意氣風發,渴望大展宏圖,不願身邊放著幾個輔政大臣礙手礙腳。但先皇遺命,又不得不遵守,於是他想了個辦法,把輔政大臣分散開來,儘量外派,兩廂清靜。
太和元年六月,曹叡對軍政事務重新進行布局。
他把四位輔政大臣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
曹休依然鎮守東線,都督揚州軍事。
曹真依然鎮守西線,都督雍州、涼州軍事,抵禦蜀漢。
司馬懿被任命鎮守南線,都督荊州、豫州軍事,駐宛城(今南陽)。這一條戰線,曾是赤壁之戰的生命線,後來由曹仁鎮守,又是與關羽襄樊之戰的最前沿,在三國時期一直是戰略要衝。
陳群被留在朝廷內佐政,升任司空,總領尚書台事務。無論曹丕,還是曹叡,都把陳群放在身邊,一來是因為司馬懿比陳群更適合獨當一面,或者說能力更強一些,二來陳群的優勢在於方略,在於制度建設,是那種紙上談兵式的人物。曹丕“四友”中的另一位吳質評價說:“陳群從容之士,非國相之才,處重任而不親事。”說陳群性格不急不躁,不善於處理具體事務。他評價司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是能夠擔當大事的人物。
這次任命,對司馬懿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從此,司馬懿手握重兵,在朝中分量日重,最終完成由重臣到權臣的轉變。
司馬懿上任督軍,很快展示了他的軍事才能,創造了三國經典戰役的又一神話。
司馬懿鎮守的前線正好位於魏蜀吳三國交界地帶。
宛,在南陽盆地北部,北依伏牛山,為洛陽門戶;東靠桐柏山,接壤東吳重鎮江夏;西北與長安被秦嶺阻隔;向西越過大巴山通往漢中;南面一馬平川,經過襄陽直指南郡。
三面高山,像懷抱,給宛城以安全感,只有南面容易受到東吳威脅。曹叡派司馬懿鎮守宛城,主要意圖也是對抗東吳。但是,不能忽視的是,在大巴山和秦嶺之上,三千米海拔的華中屋脊,有三座城池,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得之,則可俯視漢中,失之,蜀國軍隊居高臨下,宛城如芒在背。
這三座城池,分別是房陵、上庸、西城,行政區劃上屬於漢中,被稱為“東三郡”。
給司馬懿帶來麻煩的,正是這東三郡。
三郡曾經歸蜀國所有,襄樊之戰後三郡為曹魏所得。房陵郡和上庸郡合併為新城郡,由孟達駐守,治所上庸城。西城郡則改名魏興郡,由三郡舊部申儀為太守。
孟達,字子度,扶風人。孟達原為劉璋部下,後背叛劉璋,引狼入室,做帶路黨,幫助劉備竊取益州。襄樊之戰後,他獻東三郡,投降曹魏,深受曹丕賞識。曹丕拜孟達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任命為新城太守。甚至把他召到洛陽,和他出則同車,入則共輦。
曹丕厚待孟達,引起魏國大臣不滿。司馬懿是表現最為強烈的一個,他多次向曹丕進諫,認為孟達先事劉璋,後投劉備,再降魏國,是不折不扣的投機分子,不適合委以邊疆重任。劉曄也認為孟達貪圖小利,不是忠義之人,不能信任,但曹丕不聽。
揣測曹丕的用意,大約是借孟達收買人心,希望蜀吳兩國更多的邊將投誠。
曹丕駕崩後,孟達知道魏國反對他的人很多,終日惶惶,不知該如何是好。
正在這時,蜀國丞相諸葛亮伸來了橄欖枝。
興復漢室是諸葛亮孜孜以求的目標,是蜀國的最高綱領。現在蜀國弱、魏國強,如果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雙方差距勢必越來越大。諸葛亮心急如焚,不顧國力孱弱,決定北伐,在亂局中捕捉機會,贏取勝利。
諸葛亮出山時,曾為劉備制定了一個著名的軍事規劃,後世稱為《草廬對策》。《草廬對策》規劃的北伐路線有兩條:一條是出秦嶺,占據關中;另一條是出荊州,直抵宛洛。荊州丟失後,這條規劃只能跛足前行。現如今如果能有一支軍隊從上庸、房陵殺向宛洛,也是不錯的選擇。於是,諸葛亮在出師北伐的同時,著力策反孟達。
孟達是心胸高傲之人,唯有對諸葛亮敬佩有加。諸葛亮利用這一點,派人給孟達送信,談交情,敘友情,表示不會追究孟達背叛的責任。孟達將信將疑,搖擺不定,但已有歸蜀的意思。
為了儘快促成孟達歸順,諸葛亮決定釜底抽薪。孟達跟魏興太守申儀不和,諸葛亮故意把孟達打算降蜀的訊息泄露給申儀。申儀不敢怠慢,馬上遣人報告給司馬懿。孟達得知訊息泄露,更加惶恐,只好下定決心,叛魏降蜀。
司馬懿督軍荊州、豫州,新城正在他的防區範圍。
司馬懿決定先穩住孟達,避免打草驚蛇。
司馬懿給孟達寫了封信,大意說:文帝很信任你,對你委以重任,放在邊疆,作為抵禦蜀國的屏障。反觀蜀國,對你切齒痛恨,一直想置你於死地。諸葛亮過去拿你沒有辦法,現在用盡心機,鼓動你歸降,就是要引誘你,報你當年叛蜀之仇。如果你答應降蜀,將把自己置身於危險境地。
孟達果然是搖擺人士,被司馬懿花言巧語迷惑,又猶豫不決起來。
諸葛亮深知他的性格,怕他反覆,不斷督促他儘快舉兵歸順,並提醒他防範司馬懿突然襲擊。
首鼠兩端,終究不是辦法。時間不等人,必須做出決斷了!再三權衡後,孟達給諸葛亮回信,表示已經下定了決心。
他在信中透露了自己的如意算盤:
司馬懿駐軍宛城,離洛陽八百里,離我的新城一千二百里。得知我起事的訊息,上奏天子,得到允許方可發兵。如此往來反覆,及至魏軍兵臨城下,已經是一個月以後的事情了。那時我已備戰充分,各項軍事部署充分妥當,城防鞏固牢靠,魏軍遠途奔襲,勝負難料。何況,新城地域縱深,地勢險要,道路艱難,司馬懿必定不會親自前來。如若派其他將領來攻,我更能穩操勝券了。
為穩妥起見,他請求諸葛亮支援接應。
諸葛亮接到他的信,叫苦不迭。俗話說:“兵者,詭道也”。孟達以常情常理推算司馬懿,無疑是坐著不動等著挨打,定然凶多吉少。他粗略計算一下,即使當即派兵援助,恐怕已經來不及了,只有祈禱孟達好運。
如果是諸葛亮跟司馬懿鬥智,二人會棋逢對手,孟達還差得很遠。假如古人會測智商,司馬懿和諸葛亮的智商能達到160,孟達最多只有120。
關於怎樣對付孟達,司馬懿軍帳里那些智商不高於120的將領們也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孟達尚在猶豫徘徊,這時候應以攻心為上,盡力拉攏爭取。有人建議,新城郡易守難攻,魏軍糧食不多,應該等後援充盈,再發兵不遲。
幸好司馬懿並不糊塗,他力排眾議,說:對手舉棋不定的時候,正是守備鬆懈的時候。一旦等他們安排停當,再進攻就困難了。
司馬懿拍板定案。兵貴神速,他沒有按常規表奏天子,等待朝廷指令,而是特事特辦,先斬後奏,親自帶兵日夜兼程,在陡峭險惡的山麓中緊急行軍,一天走兩天的路,只用八天時間,就到了新城郡治所上庸城下。
這一條線,穿越著名的武當山,深入大巴山,峰巒疊翠,險崖瀑飛,錦石溪流,雲遮霧繞,林木蔥鬱,風景宜人。但司馬懿和他的軍隊,毫無心情欣賞美景,他們直撲目標,給孟達來了個措手不及。
孟達還在為舉兵的事進行具體安排時,登城一望,城下黑壓壓全是魏兵。
這太不可思議了!
沒等孟達迷瞪過來,魏軍就像漢水潮湧一樣湧向城池。司馬懿身先士卒,親臨城下指揮作戰,從八個方向攻城。孟達也算是有軍事才能的人,一邊頑強抵抗,一邊向蜀、吳兩國求救。可惜兩個國家在附近都沒有大量駐軍,只能派小股部隊救援。司馬懿早有準備,將援軍截擊在半路,同時以更猛烈的攻勢攻打上庸城。
十六天后,孟達手下部將見大勢已去,開門投降。孟達被殺,傳首洛陽。
兵不厭詐、先斬後奏、先發制人、出其不意、速戰速決,是這場戰爭的軍事智慧。司馬懿運用嫻熟,一點也不像沒有作戰經驗的新手。
司馬懿一戰成名,一躍成為一流戰將,可以和當世任一高手相提並論,決戰沙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