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邵莊地貌為平原,村莊整體呈方形,南北約1.3公里,東西1.6公里,四面環河。東有東河,西有西河,南有南溝,北有小溝河。
東河寬15米,深3到4米,四季流淌,水流清明,水草茂密,魚量較多,龍蝦與螃蟹天然野生眾多,味道尤佳。河水自北流南,貫通該鄉,南通沱河。西河寬約6到8米,水深3.5米,自北流南,中段轉東,是為邵莊南河。南河東河在20世紀是該臨近村莊的主要土地灌溉的水源及疏通洪水的要道。南河約寬5米,深3米,東西走向,有小橋5座。其中大李小橋位於邵莊西大道正南與南河交界處,是南北村莊的必經之橋。北小溝,多為人工取土所成,深淺不一約1到3米,寬度不一,約2到5米。該河西段與邵莊西路交界處有橋一,寬3米。
狀況
邵莊共有81戶,分為東頭,西頭,後門。東頭即莊子東隊,西頭為西隊,後門為莊最後北一排東西住戶,東部屬於東頭,西部屬於西頭。莊子原本分為東西部。莊子西頭有一主要通道,南北走向,路寬3米,水泥鋪成。該莊所屬段路南頭西側為該村國小與醫院。莊中部偏西有南北路一條,約230米。
莊中聚集區南北200米,東西500米。住房呈"3+1""形狀,東西走向有三排房,前後排列,莊西大路沿路有一排房,南北排列。原本該莊東頭有38戶,西頭43戶。李姓16戶,潘姓20戶,沈姓10戶,陳姓7戶,邵姓16戶等。
歷史
邵莊起源約於800年前,約1200年。從前一個姓邵的老頭,由於貧困帶著一個孩子流浪到此處,當時土地荒蕪,尚無人煙,於是在此孤單安家。此後多年,人煙漸多。由於老人家姓邵,所以此村莊起名邵莊。後來,有附近村莊李姓,沈姓,潘姓等遷入,於是莊子形成多姓村莊。邵莊西南邵氏田地有邵氏祖墳聚集地,約有800年歷史。現存氏輩分為明珠光先。
經濟
村莊主要以務農為主,農業收入為主要收入,出外打工為另一重要收入。人均土地3.9畝,主要種植小麥和玉米,一年兩季,先後種植玉米小麥。小麥畝產1000到1100斤,玉米不穩產,700到1100斤。每畝種植最低年成本600。
由於成本高和打工收入相對較高,一些人常年在外,一定程度上使得農業收種難題,多數人希望政府進行土地承包種植。該莊無工業,大多數男人農忙結束後出去打工獲得收入。該莊有4家豬羊養殖戶。該莊整體生活水平平常,達到小康一半水平。住房多為二層和平方,比例為7:3左右,裝修的甚少。尚有大量瓦房未拆除,無土房。
習俗
北方習俗,春節,清明,端午 ,中秋,為主要節日。喪事是主要習俗,相對其他習俗比較繁瑣。喪事出現時,先停屍三天,請客吃飯三天。三天之後辦正事,來奔喪要跪叩頭,帶白布白帽。“點火,請起,孝子孝孫謝”是來出喪禮常聽的用語。
行政
新世紀以前村莊隸屬大李村村委會,後村莊行政改組,大李村村委與八張村、騎馬莊、小楊莊等八個莊合組艷陽村,大李村行政單位取。現政府所在地為騎馬莊,距離向陽鄉政府正北2.3公里,敬老院旁。
重要地標
邵西溝
位於邵莊西部,溝初為人工開成,深2到3米,南北110米,東西20到50米不等。人民公社 時期,由莊西隊共同開發利用,多用於養魚。當時自然環境良好,魚類眾多,泥鰍肥胖。每年夏季雨季時水漫溝河,魚類多漂游到附近田地、樹林、路面。魚苗由西頭大隊放出,豐收季節共同分享。由於05年後氣候變化、污染問題、大隊解散無人管理等問題的出現,西溝已無養魚分魚的良好傳統。
邵東溝
東西60米,南北40米,深3到4米。水清溝深,適合養魚。
盤管站
大饑荒時期遺留的建築遺留,有兩個大型吸水管個一個吸水機器組成,水管通向前方深坑用來抽水。該站主要用來抽水種植水稻,當時政府認為水稻產量高,將田地種植水稻。後來因北方天氣不宜種植水稻而終止。如今該站機器及其管道已被破壞遺失,僅存建築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