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漢字]

邦[漢字]

邦(拼音:bānɡ)是現代漢語次常用字 ,最早見於甲骨文 。本意是指建立土界。後引申為國家、城鎮等義。到戰國文字中,由會意字變為形聲字。 基本信息欄來源:

基本信息

字源演變

演變流程圖 演變流程圖

會意兼形聲字。甲骨文從田,表示建立土界,也即“封疆”之義。所以“邦”的造字本義就是“封界”。古文字中“封”、“邦”本為一字,古漢語名動相因,所以“封邦建國”的中動詞“封”和所“封”的名詞“邦”本來是一回事。而在金文中字形的演變又增添了義符“邑”,而表示“封界”之義的“草”和“土” (也即“邦”字的初文)也逐漸演變為僅餘“草”字。到了戰國文字中,其字形進一步簡化,表示“封界”之義的“草”字又演變成為表示草盛意思的“豐”字,所以《說文》云:“邦,國也。從邑,豐聲。”這時“邦”就是地道的形聲字,看不出原來的造字含義了。甲骨文:“貞:勿年於邦土。” (《合集》 846)“邦土”讀為“邦社”。

詳細釋義

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名詞古代諸侯封國的稱呼privilege《論語·顏淵》:“在邦無怨,在家無怨。”盟邦;鄰邦
〈文言〉疆界;邊界。boundary《周禮·天官·大宰》:"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
國都;大城鎮capital;city晉張華《博物志》卷一:“負海之邦,交趾之士,謂之南裔。”城邦
〈文言〉古真臘國(今高棉)對兄與姊的稱呼。brother;sister清梁章鉅《稱謂錄》卷四:“《花箋錄》:真臘國呼兄及姊均為邦。
(Bāng)姓。《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邦巽字子斂。
動詞〈文言〉封;分封。separate《墨子非攻下》:“唐叔與昌尚邦齊、晉。"
參考資料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國也。從邑豐聲。,古文。博江切。

說文解字注

國也。

《周禮注》曰:大曰邦、小曰國。析言之也。許云:邦、國也;國、邦也。統言之也。《周禮注》又云:邦之所居亦曰國。此謂統言則封竟之內曰國曰邑。析言則國野對偁。周禮體國經野是也。古者城?所在曰國、曰邑。而不曰邦。邦之言封也。古邦封通用。《書序》云:邦康叔,邦諸侯。《論語》云:在邦域之中,皆封字也。《周禮》故書。乃分地邦而辨其守地。邦謂土畍。杜子春改邦為域,非也。

從邑。豐聲。

博江切。九部。

古文。

從㞢田。之適也。所謂往卽乃封。古文封字亦從之土。

康熙字典

〔古文〕邫《唐韻》博江切《集韻》《韻會》悲江切,音梆。《說文》國也。《周禮·天官》大宰掌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注》大曰邦,小曰國。

又《釋名》邦,封也。封有功於是也。《書·蔡仲之命》乃命諸王邦之蔡。

又姓。《正字通》明有邦嚴。

又葉卜工切,音崩。《詩·小雅》以畜萬邦,葉上訩。《又》保其家邦。葉上同。

又《大雅》御於家邦。葉上恫,凡《詩》《易》邦字同此音。

《說文解字》書影 《說文解字》書影
《說文解字注》書影 《說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書法字形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舊字型對比圖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舊字型對比圖

書寫演示

邦[漢字] 邦[漢字]

書法欣賞

篆書 篆書
隸書 隸書
楷書 楷書
行書 行書
草書 草書

( 書法來源: )

音韻匯集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韻部聲調四呼韻系韻攝
上古音系
廣韻博江二等
中原音韻江陽開江陽陰平開口呼
洪武正韻 邦 崩 搏旁 卜公 十七陽 一東 陽 東 平聲 平聲
分韻撮要第十剛講降角陰平

(音韻資料來源: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