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那提三藏。唐曰福生。具依梵言。則雲布如烏代邪。以言煩多故。此但訛略而雲那提也。本中印度人。少出家。名師開悟。志氣雄遠弘道為懷。歷游諸國務在開物。而善達聲明通諸詁訓。大夏召為文士。擬此土蘭台著作者。性泛愛好奇。尚聞有涉悟。不憚遠夷。曾往執師子國。又東南上楞伽山。南海諸國隨緣達化。善解書語。至即敷演。度人立寺。所在揚扇。承脂那東國盛轉大乘佛法崇盛贍洲稱最。乃蒐集大小乘經律論五百餘夾合一千五百餘部。以永徽六年創達京師。有敕令於慈恩安置所司供給。時玄奘法師。當途翻譯聲華騰蔚。無有克彰。掩抑蕭條。般若是難。既不蒙引返充給使。顯慶元年敕往崑崙諸國採取異藥。既至南海。諸王歸敬為別立寺度人授法。弘化之廣又倍於前。以昔被敕往理須返命。慈恩梵本擬重尋研。龍朔三年還返舊寺。所齎諸經。並為奘將北出。意欲翻度。莫有依憑。惟譯八曼荼羅禮佛法阿咤那智等三經。要約精最可常行學。其年南海真臘國。為那提素所化者。奉敬無己。思見其人。合國宗師假塗遠請。乃雲。國有好藥唯提識之。請自採取。下敕聽往。返亦未由。余自博訪大夏行人云。那提三藏。乃龍樹之門人也。所解無相與奘頗返。西梵僧雲。大師隱後。斯人第一深解實相善達方便。小乘五部毗尼外道四韋陀論。莫不洞達源底通明言義。詞出珠聯理暢霞舉。所著大乘集義論。可有四十餘卷。將事譯之。被遣遂闕。夫以抱麟之嘆。代有斯蹤。知人難哉。千齡罕遇。那提挾道遠至。投俾北冥既無所待。乃三被毒載充南役。崎嶇數萬頻歷瘴氣。委命斯在。嗚呼惜哉。重要事跡
《續高僧傳》記載,那提三藏出身中印度,年輕出家為僧,游化各地,亦曾遠渡錫蘭,精通諸國語言,四處布教。因偶聞中國佛教興盛,便攜帶大乘和小乘「經」、「律」、「論」五百多包一千五百多部,於655年抵達長安,被安排住在慈恩寺。當時正是玄奘翻譯事業如火如荼展開、聲譽如日中天之際,並未能顧及遠從印度來的學僧。翌年那提三藏受皇帝命令,為採集珍貴藥草而被送往南海。南海地區(中南半島等地)的國王們為他建立寺院,使其弘揚佛法。但就他個人而言,一方面此行乃受唐朝皇帝命令,一方面認為非將放在長安慈恩寺的梵本翻譯出來不可,所以就在663年回到長安。但是,就在這之前(659年),玄奘為翻譯《大般若經》離開長安,移住離宮玉華寺,並將那提三藏的梵本也帶走了。縱使那提三藏想要翻譯,也已經沒有梵本,所以僅翻譯《八曼荼羅經》(正確地說,應是《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以及《阿吒那智經》三部。其中,前二者收錄於《大正藏》第十四冊,而最後一部早已散佚。雖然是小部經典,但都是玄奘譯經所未含括的重要資料。那提三藏二度來到長安的同年,又以採集藥草為由,得到皇帝的允許前往南方,而後未再回來。那提三藏除精通大乘中觀派教義外,亦精研小乘諸派的「律」,也通曉婆羅門教聖典《吠陀》;著有《大乘集義論》,據說此著作若漢譯,應有四十卷以上。那提三藏從印度帶來的梵本,就包數而言,與玄奘約略相等,但就部數而言,約有兩倍以上。而且玄奘實際翻譯出來的只不過是帶回來的一成左右,剩下來的都沒有被運用,就永遠地消失了。
《續高僧傳》記載,那提三藏出身中印度,年輕出家為僧,游化各地,亦曾遠渡錫蘭,精通諸國語言,四處布教。因偶聞中國佛教興盛,便攜帶大乘和小乘「經」、「律」、「論」五百多包一千五百多部,於655年抵達長安,被安排住在慈恩寺。當時正是玄奘翻譯事業如火如荼展開、聲譽如日中天之際,並未能顧及遠從印度來的學僧。翌年那提三藏受皇帝命令,為採集珍貴藥草而被送往南海。南海地區(中南半島等地)的國王們為他建立寺院,使其弘揚佛法。但就他個人而言,一方面此行乃受唐朝皇帝命令,一方面認為非將放在長安慈恩寺的梵本翻譯出來不可,所以就在663年回到長安。但是,就在這之前(659年),玄奘為翻譯《大般若經》離開長安,移住離宮玉華寺,並將那提三藏的梵本也帶走了。縱使那提三藏想要翻譯,也已經沒有梵本,所以僅翻譯《八曼荼羅經》(正確地說,應是《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以及《阿吒那智經》三部。其中,前二者收錄於《大正藏》第十四冊,而最後一部早已散佚。雖然是小部經典,但都是玄奘譯經所未含括的重要資料。那提三藏二度來到長安的同年,又以採集藥草為由,得到皇帝的允許前往南方,而後未再回來。那提三藏除精通大乘中觀派教義外,亦精研小乘諸派的「律」,也通曉婆羅門教聖典《吠陀》;著有《大乘集義論》,據說此著作若漢譯,應有四十卷以上。
那提三藏從印度帶來的梵本,就包數而言,與玄奘約略相等,但就部數而言,約有兩倍以上。而且玄奘實際翻譯出來的只不過是帶回來的一成左右,剩下來的都沒有被運用,就永遠地消失了。
沙門那提(布如烏伐耶),唐曰福生,本中印度人,….曾往獅子國(錫蘭),又東南上楞伽山(亞當峰),南海諸國,隨緣遠化(包括今日之暹、緬、錫蘭、馬來西亞、里伯、爪哇…),承脂那(即支那)東國,盛傳大乘,佛法崇盛,瞻部稱最,乃蒐集大小乘經律論五百餘夾,合一千五百餘部),若令譯完,功邁玄奘,開元錄作者重致慨於奘曰:“恨其經部不翻,其數尤眾”,從可知矣)以天皇永徽六年,創達京師,….時玄奘法師當途翻譯,….掩抑蕭條,般若是難,那提不蒙引致,無由自敷…。(錄開元錄卷九)
吾人讀此數言,可知吾國之損失多矣,此一千五百餘部大小乘經律論(其中除梵文外,我想亦有許多用巴利語記載的,因那提既喜游化南海諸國,且其時正當巴利語盛行於錫蘭、暹、緬之際),不但沒有譯成中文,且連原本亦被奘門之徒沒收毀掉了,何以知之?
…以昔被來,理須返命,慈恩梵文,擬重尋研,龍朔三年還返舊寺,所齎諸經,並為奘將北出,意欲翻度莫有依憑,唯譯八曼荼羅經三部,要約精最,可常行學,…豐德寺沙門道宣綴文,並制序,…小乘五部毗尼…。(同上卷九)
那提第二次帶去中國之梵本,既為“奘將北出”,則前之大小乘經律論之被毀,可以知之。梵本北出,這又是一種大的損失,以昔日交通之不便,又頻覯如此之大不幸,中印雖大,梵本雖多,其不亡也幾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