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三年來,學校為社會培養了中職學歷教育人才3443人,短期培訓25029人,獲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被授予“全國燎原學生先進集體”、“全國成人教育先進單位”、“省文明單位”等60餘項榮譽稱號。擔負著為上級學校輸送合格新生和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培養實用人才的雙重任務。
校園規劃
“十二五”時期(2011-2015年)是學校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期,也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創建國家級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的攻堅時期。為實現學校教育改革發展的新突破,更好地為“三農”和區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服務,根據上級有關要求,結合我校教育實際,特制定本規劃。
學校現狀
在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正確領導下,我校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為“十二五”期間實現學校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 學校2004年成為省級標準化職教中心;2008年2月牽頭成立瀋陽近海職業教育集團;2009年經教育部認定為國家級重點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2、 教學管理實現了“七化”,即:督導常態化、管理規範化、檢查制度化、活動穩定化、評定綜合化、分析記實化、監控手段現代化,有效促進了人才質量提高。
3、 深化校企合作,實行“同步人才培養”模式。即企業落戶——學校招生,企業建設——學生學習,企業投產——學生就業,學生培養和企業建設同時進行的人才培養模式,幫助企業實現員工本地化,降低運營成本,通過此種模式,學校僅為瀋陽工具機集團銀豐鑄造有限公司就培養技術工人1000餘人。
4、 建成1箇中央財政支持的國家級重點專業,3個省級示範專業,有4名教師通過國家及骨幹教師培訓,有5名教師在國家級說課比賽中分獲一、二等獎。
5、 承擔社會責任,學校開展“9+2”義務職業教育試點工作,到2010年為止,已為600餘個農村貧困家庭子女免除學費近300萬元。
6、 堅持“面向市場、服務三農,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人才”的辦學宗旨,以“盯著企業設專業,瞄準市場去辦學”為辦學理念,年招生人數在1000人以上。有穩定的就業基地37家,學生就業率保持在97%以上。
二、機遇與挑戰
機遇
1、國家對農村中職學生資助政策和對涉農專業免學費等一系列利好政策拓展學校的發展空間。
2、區域產業結構調整與就業準入制度的推進,為我校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廣闊的就業前景。
3、省級示範校、國家級重點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的創建,不斷推動、促進我校更加明確的向全國一流中職學校的目標前進。
挑戰
1、中職學校招生市場競爭激烈,良好的秩序尚未形成。
2、是學生文化基礎整體不高,教育教學質量提高遇到一定難度。
3、學生自我約束能力相對較差,管理難度增大。
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落實《職業教育法》、《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及省、市相關檔案精神,全面規範教育管理,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創新培養模式,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以實幹出效益,以質量創品牌,堅持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推動學校各項事業科學發展。
總體目標
“一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五年上台階”,建設“理念先進、特色鮮明、管理規範、文化厚重”,“市內領先、省內一流、國內知名”的國家級示範中等職業學校。
1、專業建設目標
在現有專業建設成果的基礎上,按照“理念先進、目標明確、思路清晰、改革領先、師資最佳化、設備先進、成果明顯”的原則,將原有農機、機加、汽車運用與維修、學前教育四大骨幹專業中的1~2個專業建成國家級骨幹專業,帶動其他專業快速發展。
2、校園文化建設目標
以德育為首,從狠抓校風、教風、學風、校園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建設入手,完善校園文化活動設施,學校文化建設融合企業文化,並將“產業文化進教育、工業文化進校園、企業文化進課堂”作為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強化對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營造良好育人環境,建設平安、健康、文明、和諧校園。
第一階段(2011—2012年),完善設施,確定目標。確定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向,重視校園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建設,完善校園文化活動設施,在物質文化建設中,對校園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賦予教育意義;在精神文化建設中,進一步將學校文化建設融合企業文化,實施“產業文化進教育、工業文化進校園、企業文化進課堂”,堅決抵制各種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對中職學生的侵蝕和影響,營造良好育人環境。
第二階段(2012—2013年),活動實踐,不斷創新。圍繞學校德育的整體目標,制定完善《社團活動實施方案》、《校園文化建設實施方案》,以師生技能“大比武”、“紅五月”藝術節、“金十月”體育節和開展學生社團活動等為載體,寓思想道德教育於校園文化活動之中,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提升校園文化品位。
第三階段(2013年以後),形成特色,創建品牌。鍛造和培育校園文化精神,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徵和職業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形成優良的校風、教風和學風。在德育活動中注重校園文化的積澱,變“行為”為“素養”,積“文化”為“品格”,化“活動”為“經驗”。
3、硬體建設目標
外部設施設備建設搭配比例恰當,布局合理。
完成主校區新建項目二期工程,建設1萬平方米的學生宿舍樓、食堂建設,主校區建築面積達到70000平方米以上,建築總面積達到10萬平方米以上,增設職業技能鑑定工種5個,建設3個校中廠,建設內部設施設備,實現實訓設備總值達2000萬元以上。校園綠化率達40%,教學設施設備先進化,辦公設施設備現代化,建設數位化校園,實習實訓基地產教研一體化。
農業機械使用與維護專業作為重點建設的骨幹專業,在原有基礎上,投資100萬元,進一步完善實訓基地建設。
(1) 以學前教育專業現有設備為基礎,投資20萬元建設幼兒教育實訓基地。
(2) 投資100萬元用於機加、汽車兩個實訓中心購置實訓設備。
(3) 校企共同進行課程和教材開發,建設3個專業教學資源庫。
(4) 以數位化校園為目標落實學校公共設施設備建設,實現教學管理、學生管理、後勤管理的信息化。
①投資300萬元完善數位化校園建設。
②投資200萬元進行教學大樓設備建設。
③投資80萬元進行辦公設備建設。
(5)、圖書和報刊與體育設施建設
在實行圖書館與體育場、體育館等資源共享的前提下,根據辦學特點,規劃落實滿足學校專業特點及人文特點的圖書和報刊與體育設施建設。
① 投資20萬元完善學校教學資料庫建設,滿足網上教學和資源共享需要。
② 體育設備建設:每年投入2萬元左右添置體育器材,重點是面向專業特點的健身、休閒類器材。
4、課程建設目標
引進企業和行業的資源,探索以市場聯動和市場需求為導向設定專業課程,運用巨觀統籌、合理布局、結構平衡、整體最佳化的策略,形成長短結合,以長為主;寬窄並存,以寬為主,體現專業集群和專業鏈優勢的專業課程設定構架。
強化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的辦學理念,改革傳統的學科型課程模式,合理確定各類課程的結構、比例和權重,開發綜合化和專題化課程,探索模組化組合課程,增強課程的實用性、靈活性和適應性,實現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的有效對接。
實行學分制,開展分層次教學探索,實踐產教結合教學、項目教學,加強實訓教學,實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5、產業發展目標
結合學校專業實際和辦學特色,引進機加、汽車維修知名企業合作辦實習工廠,聯合創辦學校實驗幼稚園,承擔各種培訓和成人教育,確保校內實習實訓,拓展對外業務,並力爭當年創造效益,為學校發展提供經濟基礎。
6、校企合作目標
(1) 通過人才需求信息共享,成立由企業專家、能工巧匠和學校專業帶頭人參加的產教合作委員會,負責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共同參與組織開展教學分析,制定職業能力項目教學模組開發課程,確定課程設定和教學環節等。
(2) 深入開展社會人力資源調查,準確把握市場對人才的類型、技能水平和職業素養的要求,校企簽訂訂單培養協定,學校按企業要求實施訂單教育,企業按照協定要求接納訂單人才。學校訂單與冠名定向培養不低於學校學生總數的95%。
(3) 充分發揮瀋陽近海職業教育集團優勢,促進教育資源整合,形成優勢互補,實現人才培養與市場就業的無縫對接。
(4) 探索建立“股份制”實訓基地。採用“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讓實訓基地成為一個獨立的實體,具有相對獨立的法人。對實訓基地內部實行企業化管理,對外實行準市場化運作。形成以基地為中心,實現學校與企業合一、實訓與生產經營同步、育人與創收共贏的基地運行模式。
7、隊伍建設目標
進一步深化學校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定點定崗高效的原則合理設定崗位。建立一支結構合理,愛崗敬業,愛校愛生,不斷進取的教職工隊伍。
(1) 加強培養和引進,建設一支廉潔高效,業務精湛的管理與服務隊伍。
(2) 堅持“雙進”和“外引”“內培”相結合,加強專業師資隊伍建設,努力建設一支學歷高、職稱高、實踐操作能力強的教師隊伍,“雙師型”教師比例達到95%。
① 實施“十百千工程”,每年10%以上專任教師參加省級以上培訓;市級以上培訓達100人。
② 每年從企業聘請專、兼職教師15-20人。
③ 進一步強化專業教學團隊的建設。保證專業帶頭人、課程負責人和團隊每年到校外交流學習,做到專業教學團隊的進修提高有專項經費保障,每年不少於20萬元。
8、事業發展目標
堅持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並舉,全日制與非全日制並重,圍繞服務發展方式轉變,發揮中職教育優勢,大力推進各類社會培訓。尤其是多形式開展面向企業職工、退役士兵、新型農民、進城務工人員、被征地農民和農村預備勞動力的技能培訓。積極推進城鄉社區教育,完善職業教育培訓網路,充分發揮職業培訓和繼續教育的作用。
年招收全日制新生1000人以上,非全日制中職學員600人以上,年培訓10000人次以上。2011年在校生規模達3500人,2012年在校生規模達3900人,2013年在校生規模達4300人,2014年在校生規模達4700人,2015年在校生規模達5000人。
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
全面加強領導班子和中層幹部隊伍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促進班子團結協作,艱苦創業,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樹立全校“一盤棋”的思想,服從和服務於學校改革、發展的大局,維護政令暢通,做到令行禁止,嚴禁各行其是。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加強調查研究,善於傾聽師生員工特別是專家、學者的意見,提高民主決策、科學決策的水平。
2、轉變教育觀念
轉變傳統的知識質量觀和片面的能力質量觀,牢固樹立以人文素養為核心,以專業技能為本位,以公共技能為補充的全面質量觀,注重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從知識能力、非智力因素等各個層面展開,實現“科學教育與人文精神”的整合。從區域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出發,設計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科學的教育內容和課程體系,推行現代教育技術,改革落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3、堅持以人為本
教師是學校的主人,實現“十二五”發展目標,必須充分調動和激發廣大教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堅持用科學發展觀引導全體教職員工同心同德、同舟共濟、同甘共苦,努力推進學校事業的全面跨越。科學利用經濟槓桿調節教職工工作質與量差別,切實改善教職工福利待遇,培養教師與學校榮辱與共的感情。
4、推進內部改革
加強中層機構的改革與建設,構建與事業發展相匹配的幹部隊伍管理機制。改革教學、科研的管理方式,促進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積極推行後勤服務模式改革,建立符合本校特點的新型的後勤服務體系。深化人事分配製度改革,建立科學、適用的工資分配製度和激勵機制,全面提高辦學效益和整體水平。
在“十二五”期間,全體職教人將繼往開來,銳意進取,同心同德,通力協作,打造農村職教品牌,盡心盡力辦好人民滿意學校,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更多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