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的飯幌子

通遼的飯幌子

幌子也叫“望子”、“酒帘”、“酒旗”。始現鬧市於晉朝。傳說天上有“酒旗星”,“主宴饗飲食”,專司酒宴之職,所以,人間也將酒旗作為酒館、飯館的標誌了。民間叫它“飯幌子”,實際是取其招攬之意。在通遼城裡,您可以在二三里之外就能判斷出前面的飯店開了門沒有。因為,通遼飲食業的一個習俗便是飯館、酒家一開門營業,頭件事就是把幌子高高地在門前掛起,而停止營業的第一件事又是摘幌子。古人李中有詩云:“閃閃酒帘招醉客,深深綠樹隱啼鶯。”

簡介

通遼的飯幌子,做得精美,掛得有理,體現古風,興隆生意,堪稱一絕,看一眼也是個美的享受。

人文歷史

幌子也叫“望子”、“酒帘”、“酒旗”。始現鬧市於晉朝。傳說天上有“酒旗星”,“主宴饗飲食”,專司酒宴之職,所以,人間也將酒旗作為酒館、飯館的標誌了。民間叫它“飯幌子”,實際是取其招攬之意。在通遼城裡,您可以在二三里之外就能判斷出前面的飯店開了門沒有。因為,通遼飲食業的一個習俗便是飯館、酒家一開門營業,頭件事就是把幌子高高地在門前掛起,而停止營業的第一件事又是摘幌子。古人李中有詩云:“閃閃酒帘招醉客,深深綠樹隱啼鶯。”

幌子一掛,人們從遠處就知這家飯館正營業,紛紛奔來,這不是其招攬之意嗎?更難得可貴的是摘幌停業這一古風亦被通遼保留著。您不信?有文為證,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秋》中就有描寫這一古風的文字:“市人爭飲,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

人進通遼城,到處可以看到幌子,若進了北市場,那邊是仿古建築的食品一條街。高掛的幌子一貫而至小街的盡頭,“談笑言醉醒,風至幌條橫”。這裡的幌子,形成了通遼的一大景觀。數不清,看不盡,粗看各有千秋。細辨又同出一宗。幌子分為兩色,紅幌子中空,高高懸起,有“曉納東來紫氣,暮入遍地吉祥”之意,為漢族、滿族、朝鮮族飯店門前所掛。藍幌子素潔高雅,反映了一個民族視藍色為“清真”的特殊信仰,為回族飯店所懸掛。

飯店的幌子以東北懸掛最多,而東北又以通遼的幌子製作最精美,下面以紅幌子為例說開去。

通遼的幌子以一個紅顏醒目,似蒸籠大小的木羅圈為主架,上下鑲兩道金邊。木羅圈四面多繪象徵“生意長久,萬年不衰,網財四方,買賣興隆”的“萬”字圖案和菱形網狀花紋。木羅圈下是隨其成圓垂著的幌條兒,少則幾十條,多則上百條。用紅塑膠或布製成。木羅圈上有花邊、彩牙兒和串綴冒尖的幌花。幌花或五顏六色,或潔白如雪各異。另有三股繩兒下連木羅圈,上拴一鐵鉤,即幌鉤。幌子高懸門上,飄搖不定的幌條是跳動紅旺的爐火,木羅圈位置寓早上的蒸籠,幌花是堆積如山的美味佳肴(亦有說是包子),三股幌繩表升騰之蒸汽。整個幌子的寓意是紅火上久熱著早已備好的飯菜酒漿,想吃的,您就快來吧!進門就可享用,不用久等。

通遼的飯店,看幌子就能分出等級檔次來。幌子掛的多少,是有規矩的。能包辦酒席的是掛四個幌子的較高檔飯店,掛有兩個幌子的屬一般飯店,各種炒菜俱全,也備水酒。掛一個幌子的是低檔飯店,多是經營單一主食,如餃子館、抻麵館等,也只備個涼盤小菜,供來者喝上三五杯了事兒。至於賣個饅頭、油條、大餅的小飯鋪,已多不掛幌子了。話又說回來,四幌以上的高級飯店便要在門上懸掛製作講究的牌匾了。所以,通遼有這么一句話:“就那倆錢兒還想去下館子。當心讓四個幌兒嚇回來!”

在通遼,顧客若懂這方面的知識,遠遠地看著幌子,就知道這家飯店適合不適合自己進去。

早些個年,通遼圍繞幌子的習俗也不少。就說掛幌子吧,幌鉤不能朝著街面。飯店的主人認為,那樣會“傷”了顧客,而幌鉤朝里又有鉤住錢眼兒、鉤錢入門之意,掛錯了是不吉利的。摘下的幌子只能放在大廳的飯桌上,不能放在地上。有“幌子落地,大師傅離去”之說。又如,幌條兒不能用剪子剪,而是讓刀工極好的師傅剁制而成。只有非正宗酒家的夫妻店才用剪子剪制幌條。最後再舉一例,就是一個新飯店開業之時放鞭炮,最忌諱的就是鞭炮炸開在幌子上,意思是怕開張之後灶火燒黃了飯店。如有此事出現,在過去店主會吩咐人立即收幌關門,另擇吉日,掛新幌子重新開張。總之,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習俗就是大家約定俗成的規矩。至於換幌子,重新作幌子,在幌子木羅圈內點灶門灰等等習俗,就不一一說來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