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彩繪

通渭彩繪以青綠色為主色,同時根據裝飾內容的需要,配以相當數量的間色和用金。 通渭彩繪的繪畫工序可分為基層處理、地仗、彩畫作三大部。 建國以前,通渭境內彩繪比較興盛,從事彩繪工藝的藝人以平襄、隴山、馬營、李店、常河等鄉鎮最多。

據說通渭最早的彩繪是從四川傳入,由於年代久遠,早期實物例證難以眾口保留下來,據通渭縣誌記載,通渭彩繪在元朝已經出現。是一位四川籍師父傳入,具體生年、姓名已無處考證,該師父姓南,在通渭帶有三個學徒都姓張。南師分別傳授給三個弟子以彩繪、泥塑、白活,故而有“三張頂一南”的民間說法。今天所保留下來的通渭地方彩繪是在官式彩繪的範圍內(如套用宋、明、清包式傳統侑畫及文飾藍本),又容納了部分地方彩繪的圖案(如雜式彩繪)。同時在繪製技法上,吸收各民族建築裝飾藝術之精華,注重建築環境及使用功能的統一。
通渭彩繪以青綠色為主色,同時根據裝飾內容的需要,配以相當數量的間色和用金。
通渭彩繪從構圖上可分為:金線大點金鏇子彩繪、墨線點金彩繪、龍草和墨彩繪、民間雜式彩繪四種。裝飾圖案很多可通用。如許多窗格圖案的套方、方勝、回紋、萬字、冰裂、海棠盤長等,可相互搭配,不受程式的約束。彩繪圖案與文字有著密切關係如雲紋、雷紋、淵紋、山紋、鳳紋、 “福”、“壽”、等的運用十分普遍。
通渭彩繪的繪畫工序可分為基層處理、地仗、彩畫作三大部。
通渭彩繪多瀝以“粉條”,在“粉條”上或兩“粉條”之間貼以金箔,再以各種礦物顏料繪出花紋。主要有銀硃(又名紫粉霜),樟丹(又名光明丹,含一氧化鉛),石黃(又名黃金石AS2S3),洋綠(又名油綠),鈦白(主要成分TIO2),黑石脂(又名石墨)酞菁蘭,酞菁綠,佛青(群青),立德粉等。製作工具有斧、撓、竹釘、竹扁、刮板、砂布、絲頭、糊刷、麻、各種毛筆等。
通渭彩繪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目前的蒐集、整理出來的彩繪有60多種,有人物故事、祥禽瑞獸,龍鳳、花卉、佛手等,構圖自由活躍,不拘一格。主要繪製在枋心、找頭、盒子、墊板、柱頭等部件。通渭彩繪,採用龍紋、鳳紋,與草紋、回紋互換,搭配、點綴的構圖方式,紋理細如髮絲,輕盈剔透,氣勢宏闊,濃淡對比明快。其構思大膽,紋樣嚴謹莊重,造型別致,栩栩如生,以象徵的手法,直接或婉轉地寓意幸福、高貴、富裕、長壽的美好願望,是通渭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性文化標誌。
通渭彩繪在沿襲了宋、元、明、清傳統官式彩繪的同時,吸收了各民族之藝術精華,融會了民間大量繪畫圖案,反映和包容了各個歷史階段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等豐富內容,對於研究本地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具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通渭彩繪與官式彩繪在諸多方面存在著承襲關係,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它所表達的思想,所注入的情感,所閃耀的智慧,所闡釋的哲理,乘著這一藝術的傳播,滋潤著當地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親近它,了解它,可以更加深切地察知當地文化精神流向,成為我們民族精神財富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通渭彩繪主要用於寺廟、山場的建築裝飾。它在有效地保護傳統建築結構的同時,也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求和精神寄託,從建築學的角度看,彩繪在美化人們居住環境、淨化心靈、陶冶情操的同時,對傳統建築起到了防腐、保護作用,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建國以前,通渭境內彩繪比較興盛,從事彩繪工藝的藝人以平襄、隴山、馬營、李店、常河等鄉鎮最多。但現在隨著老一輩工匠的相繼去世,以“口耳相傳”為主體的師承關係出現了嚴重斷代,製作者後繼乏人。加之近年來,受各種文化思潮的影響,人們的思維觀念、審美情趣、價值觀念等發生了重大的轉變,青年一代對通渭彩繪技術缺少認同,這些民間的技藝逐漸被人們淡化,導致彩繪傳人越來越少,瀕危狀況堪憂。
通渭彩繪根植於全國彩繪發展的土壤之上,其工藝精湛,構圖充實,在沿襲元明清官式傳統彩繪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各民族繪畫技術之精華,融合了大量民間圖案。不僅有著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而且蘊涵著深厚的文化積澱。希望通過文化遺產的保護,通渭彩繪能散發出它的無窮魅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