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即通古斯語族 ,是世界語言分類阿爾泰語系下的一個分支。
語支
通古斯語族包括以下幾種語支:
穢貊語支:該語支屬於古代通古斯語族的一部分,包括高句麗語、扶餘語、穢貊語、竇莫婁語、等,現均已消失。
滿語分支:包括古代的靺鞨語及女真語(現已演化為滿語、錫伯語、赫哲語等),現代的滿語、錫伯語、滿渾語等。
埃沃基分支:埃文語/拉穆特語、鄂倫春語、埃文基語、鄂溫克語/索倫語、涅基達爾語。
那乃分支:赫哲語/那乃語、烏利奇語、奧羅克語、烏德蓋語、奧羅奇語。
近代以前通古斯語族中真正具備完整文字型系的僅有古代女真語,以及後來的滿語、錫伯語。近現代以後中俄兩國官方分別利用拉丁字母與希里爾字母為本國境內一些無文字的通古斯語種編制了文字,但因種種問題推行效果均不理想,基本未被使用。今天通古斯語族各民族總人口數並不少,但仍在使用通古斯語的人群卻呈逐年下降的趨勢,根統計今天中、俄、蒙、三國境內使用通古斯語的人群總合已不足40萬人。其中一些語言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全球性瀕危語種。
歷史與演進
居住在葉尼塞河以東區域和貝加爾湖以北區域的族民自稱“埃文基”(Эвэнки,另譯:鄂溫克);居住在貝加爾湖以西高地的族民自稱“奧羅奇”/“鄂倫春”(Орочэн/Орочон,意思是“奧羅河的人們”或“從事馴鹿業的人們”,直譯“鹿人”);居住在布里亞特共和國一帶的遊牧族民自稱“牧爾琴”(Морчэн,意思是“馬背上的人們”,直譯“馬人”);而居住在大比拉河流域的族民自稱“比拉爾琴”/“比拉爾”(Бирарчэн,意思是“河上的人”,直譯“河人”)。中俄二國境內的鄂倫春人語言與埃文基語/鄂溫克語東部方言相似。中國官方定位鄂倫春族為獨立於鄂溫克族的民族,鄂倫春語為鄂溫克諸語言中的一個。俄羅斯官方定位為同一民族,同一語言,稱鄂倫春語為埃文基語的鄂倫春方言(Орочонский диалект)。
使用者分布在中國內蒙古鄂溫克族自治旗、呼倫貝爾市、黑龍江省訥河市、蒙古國色楞格省、俄羅斯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等。中國、蒙古境內的鄂溫克語摻有許多漢語、蒙古語、滿語借詞。清朝時期滿清政府曾一度試圖滿化包括鄂溫克族在內的索倫人(另含鄂倫春族、達斡爾族、赫哲族)。如今鄂溫克族在語言方面的漢化程度與周邊的幾個少數民族(如赫哲族、滿族、東北的錫伯族等)相比要低。俄羅斯境內的埃文基族在語言方面俄化程度很深,1992年聯邦普查時29901位埃文基族中有約30%的族民使用埃文基語,而多數隻懂俄語,或兼用俄語/雅庫特語、俄語/布里亞特蒙古語而相對沒落了本民族語言。俄羅斯的埃文基語借詞成份主要有俄語、雅庫特語、布里亞特蒙古語、鄂溫語,和少數的尤卡吉爾語、克里亞科語、楚科奇語借詞。
中國與蒙古的鄂溫克語分海拉爾、陳巴爾虎、敖魯古3個方言。俄羅斯的埃文基語分南部方言、東部方言、北部方言三大方言,約50多種土語。其中南北方言相似,而東部方言與南北二方言差別較大。俄羅斯的埃文基語標準語音及正字法均採用使用人數為多的南部方言。1930年至1952年採用南部方言聶普斯基土語(另譯:涅普斯基)為標準語音,但在1940年代聶普斯基的埃文基人人數急劇下降,從而失去了在埃文基民族文化與語言中的主導地位。1952年後改用相似的南部方言伯利古索卡斯基土語,此標準使用至今日。1990年代,隨著薩哈林州及俄羅斯遠東太平洋濱海各州區的經濟騰飛,和東部埃文基人與其他埃文基人相對隔絕的狀況,東部方言開始遠離南北二方言,形成了以薩哈林州西北土語為標準的東部埃文基語,並在地方中國小展開教授。
字母
在中國,鄂溫克語沒有自己的文字在牧區使用蒙古語字母書寫,而農區和林區沒有書寫形式,通用漢文。語言學研究資料與教學課本均採用國際音標或自製的拉丁字母轉寫系統。而在俄羅斯,由1930年至1931年間開始鄂溫克語使用拉丁字母書寫,1936年至1937年間改以西里爾字母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