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元井

又名通源井,建村歷史悠久。 通源井衛生院 1958年冊井公社衛生院在通源井建衛生所。

又名通源井,建村歷史悠久。位於河北省沙河市西南部,距沙河市區44公里,距冊井鄉政府5公里,南與武安鄰界,是沙河市西南部與武安市連線的樞紐。傳村北水井通地下水源,故名通源井,村以井名。現有1300多人,其中姓王的約200戶,其餘為陳、張、李、曹等姓。現有耕地1 324畝,人均占地面積約1畝,1981年9月中旬,通源井、公社遭冰雹襲擊,大者如雞蛋,秋作物打成光桿。。
該村曾是鄉政府所在地,轄北盆水,常莊,新莊,蔡林,小南溝,魏莊,白莊,劉莊幾個村。1953年沙河縣設71個鄉時設為通元井鄉,1956年,沙河縣合併為24個鄉,設通元井鄉,1958年,成立了25個人民公社,時間不長沙河縣併入邢台縣後,境內合併為5個大公社,通元井村歸冊井公社管理。1961年,重設沙河縣後,設定通元井公社,1983年,通元井公社改為通元井鄉,1996年並鄉擴鎮後,撤銷通元井鄉,歸冊井鄉管轄。
通元井村地處太行山腳下,村西趙廣寨海拔829米,北與大安山相連,儲藏大量的質地細密的石灰石和大理石,祖祖輩輩以種地為生。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村里建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石材廠20多家,所生產的石材銷路較廣,可用來鋪院子,做台階,雕刻,石碑,也用來做公路兩邊的路邊石,就連沙河市區里也可見到我們村生產的青石,這不僅帶動了我村的經濟發展,也解決了我村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
通元井環境優美,青山、綠林不缺,南坡有蘋果園,西溝有杏林,柿溝,外水泉,里水泉,西溝大洞,老娘腳洞等,也有一些古老的傳說,比如龍拱洞,石婆婆,大箭或等,但唯獨缺水,唯一遺憾的是全村的土地不能灌溉,就連飲水都成問題。
通元井村交通便利,每天都有四五趟班車通往沙河市區,御通線(御路至通元井)的完工更是方便了通元井村村民的出行。
衛生
通源井衛生院
1958年冊井公社衛生院在通源井建衛生所。1973年改稱通源井公社衛生院。1999年該院有房12間,有人員6名,有X光機、B超機、心電圖機、顯微鏡等,有病床6張,可行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及危重病人的搶救,年門診量1萬多人次。同時負擔農村衛生防疫和婦幼保健工作。院長老中醫劉西芳在此工作四十多年,醫術好、醫德高,很受百姓歡迎。
教育
通源井國小
位於通源村村東北,始建於1980年,原系通源井鄉中學,占地7500㎡,有教學樓一座,建築面積1700㎡。有學生 248名。20011年有教師21名,該校近年建成微機室、語音室、多媒體室、理化實驗室等。曾獲評為“普九鞏固先進學校”、“控輟保學先進學位”等
主要農作物
傳統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穀子、紅薯、高粱、豆類以及棉花、花生、芝麻、油菜等。近幾十年來,雖然品種不斷更新,但仍以上述作物為主。蔬菜過去以瓜類、白菜、豆角、茄子、蘿蔔、大蔥、韭菜、菠菜等為主。現在品種繁多,除以上蔬菜外,西紅柿、土豆、洋白菜、蒜苔、菜花、茴香苗等也十分常見。
主要樹木
傳統樹木以椿、柳、榆、桐、楊、國槐以及梨、桃、杏、李、蘋果、棗、石榴等樹居多。新中國成立後,引進的樹木日漸增多,如:洋槐、松、法桐、泡桐、北京楊、薄皮核桃、富士蘋果等以及數量眾多的園林綠化樹種。
路人傳說
舊時,農村中有路人之說,傳路人十分高大,可一腳邁上房子,另外還有紅毛野人的傳說與此類似。而明萬曆本縣誌中有古時縣西山中有大靴將軍,“其大靴遺蹟,中容二釜”的記載。與民間傳說相類。
氣象諺語藏科學
民眾中有很多氣象諺語,對預測天氣很有幫助,有些是很有科學性的,如“久旱必有久雨”即是對大氣波動曲線的對稱性的描述;“正月十五雪打燈,八月十五雲遮月”,是對大氣長期運動180天韻律的描述。“雲彩往南水連天”是說北方來的低渦冷氣團往往容易帶來長期降水。其它還有“東虹忽雷西虹雨,南虹過來賣兒女”等等很多,不一一列舉。
蚯蚓過路
1991年春的一天,在通元井當鄉長的秦增群在鄉政府通蔡林的路上,發現密密麻麻數不清的蚯蚓,擁簇著糾纏著從路東慢慢爬向路西,黑乎乎的一片,長有數米之多。他從未見過如此壯觀的蚯蚓集體出行,遂即寫了篇報導,登到了《邢台日報》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