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義
“迪陽”是在印度的哲學家奧修的《智慧人生》一書中提到的一種境界,它是一種寧靜一種祥和,是說不出來的人的境界,是人進入自我的狀態。
地名
迪陽村,位於山西省高平市陳區鎮,由迪陽、后庄、香山三個自然村落組成。村莊座落在北遇仙山(又名魚仙山)腳下,環山而建。山上林木茂盛,河谷水流潺潺,風光宜人,風景秀麗。
北遇仙山(魚仙山)原有聖水寺一座,水質甘甜,香火旺盛,年代不詳。後毀於文革。現在在遺址上仍有泉水流淌,滋潤著一方水土。南遇仙山(魚仙山)在抗日戰爭期間被日本人占領,修築軍事堡壘,目前山頂遺址尚存,戰壕和修建碉堡的磚石靜靜的躺在那裡,傾訴著當年侵華日軍所犯下的累累罪行,是抗日教育的最好場所。
迪陽村建村年代久遠,以秦姓居多。據說當年居住在居此地西南方善養村的一戶秦姓人家,家有十個兒子,其中兩子遷移到此處,經歷數百年繁衍,遂成村落。具體史實,無從查考。但村中原有左右相鄰兩處宗族祠堂為後人祭祀祖先所建,文革後期時被毀。二祠堂因本宗族人中曾出過縣令,規模和等級較大祠堂要高,在破四舊之前,族人歷年都延續在祠堂祭拜祖宗的傳統。
目前村落規模中等,約有2000餘人。村民們和睦相處,過著寧靜安逸的生活。
迪陽村民風淳樸,民俗文化豐富。每逢過年期間,踩高蹺,扭秧歌,說快書,吹拉彈唱,文化活動多姿多彩,在高平市小有名氣。
村莊以山地溝嶺為主,人均可耕地很少。改革開放之前,在村支部書記秦滿昌的帶領下,興修水利,大搞農田水利建設;興辦金屬冶煉,機械加工等村辦企業使全村經濟突飛猛進,成為當時的典型。改革開放後,因為形勢的不適應和村領導班子的調整,曾經有一段時間,一度先進的村莊變成了後進。 新世紀之始,國家政策和高平市政府的“三通”政策(水通,路通,有線通)引導支持下,村莊通過大力發展煤炭經濟,使百姓很快脫貧致富。現在,村民們吃上自來水,看上了有線電視,家家新修房舍,水泥化路面從村里直通村外的二級公路,人均生活水平基本處於奔小康階段。
2010年隨著高平市市委書記謝克敏號召的戶戶通工程的開展,村里每家每戶的門口和村中的街道全部水泥硬化,還將原來年久的二級公路重新鋪築成了水泥路,同時還將原來一條通往南遇仙山的老路鋪築為水泥路,不僅僅是迪陽村的惠民工程而且成為整個高平市的惠民工程。
但隨著國家對小煤礦的兼併重組,一直依靠煤炭發展的迪陽又失去了房展的方向,不同公交的問題和不捨家的傳統觀又導致很多失業問題的產生,導致村中的經濟水平下滑很快,曾經的小康村已經看不到小康的身影,儘管還是一片寧靜和祥和,但希望在這種淡定和祥和中得到領悟,在高平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建立起一個真正寧靜祥和的和諧迪陽。
傳說
南北魚仙山 屬太行山脈。位於高平市東北部。跨陳區鎮、建寧鄉兩個鄉鎮,面積約4.5平方公里。分南、北2峰,海拔分別為1209米、1211.3米。舊時山腰有龍王廟,廟下有泉水,碑記稱“高邑第一泉”。泉下有池,池中有魚,故名魚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