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社會變遷

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社會變遷

《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社會變遷》是由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籍,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教育、報刊輿論、城市變革、民間社會和農村社會等方面,更加深入地考察了辛亥革命對中國近代社會發展變遷所產生的影響。全書的特點之一,是在體例上按專題研究進行排列,而不是平鋪直敘和面面俱到地撰寫辛亥革命史。另外,《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社會變遷》主要是著力探討辛亥革命在各方面所產生的影響,自然也對人們如何看待上述近年來出現的“新觀點”有所幫助。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社會轉型
一、近代中國社會轉型與辛亥革命
二、辛亥革命與新制度
三、辛亥革命與舊社會
四、辛亥革命的歷史遺產
第二章 辛亥革命與中國政治發展
一、民主政治體制的開新
二、專制政治之還魂
三、各種救國思潮的漲落
四、民主革命旗幟之再舉
五、辛亥革命與中國共產黨的產生
第三章 辛亥革命後的經濟政策與經濟發展
一、南京臨時政府的經濟政策與影響
二、民國元年工商會議的召開
三、民初北京政府的主要經濟政策
四、民初北京政府經濟政策的影響
第四章 辛亥革命時期的思想文化
一、孫中山革命思想的起源
二、革命派與改良派的思想論戰
三、民國初年的思想危機:傳統主義的崛起
四、帝制復辟的理論與實踐
第五章 辛亥革命時期以《申報》為代表的報刊輿論政治傾向的變化
一、《申報》政治傾向演變的軌跡
二、《申報》政治傾向演變的原因與影響
三、對《申報》政治傾向演變的歷史透視
第六章 辛亥革命與近代教育變遷
一、辛亥革命前教育的遞進發展
二、辛亥革命後的立新變革與復古
三、辛亥革命前後教育發展之比較
第七章 辛亥革命與商界商會的發展
一、辛亥革命後商界的發展變化
二、辛亥革命後商會的擴展
三、辛亥革命後以商會為代表的民間社會制衡能力的增強
第八章 辛亥革命與近代城市變革
一、工商業發展與新興城市的崛起
二、辛亥革命與城市發展
三、社會風俗變革與城市人的現代化
第九章 辛亥革命與近代農村社會變遷
一、傳統農村社會的城鎮與村落
二、晚清團練興起與農村社會變化
三、辛亥革命前夜的城鎮與村落
四、辛亥革命時的農村社會
五、近代以城鎮為中心的農村社會
後記

文摘

教育體制的轉換帶來了新式教育的發展。據1912年的統計,全國學校數為87272所,學生總數2933387人,其中中國小堂86318所,小學生2887630人;中學319所,中學生45428人;大學3所,大學生229人。此外,還有一大批青年學生出洋留學。其中留日學生最多,1905年達8000餘人,1911年為3228人。到1911年,還有留學美國者650餘人,留學歐洲者600餘人。他們是近代中國接受新式教育的一代知識分子,在知識結構、心理素質、文化觀念方面已與傳統士人有了根本的不同。隨著他們的出現,是一大批宣傳新思想新觀念的報刊的興起,是種種政治和社會改良的團體的出現,是拒俄運動、拒法運動等各種愛國學潮的風起雲湧。新興知識分子是20世紀初引導社會潮流的最為活躍的社會力量。
軍事體制方面,清朝原有的軍事體制是高度中央集權的。太平天國之時,隨著湘淮軍的崛起,出現了一支由地方督撫大員自籌軍餉、自行招募、自己統領的軍隊。太平天國被鎮壓以後,湘軍的一部分和淮軍駐防各省,成為防軍。防軍雖然在中法、中日戰爭中承擔了國防軍的職責,但招募、統領之權均在各省,中央並不知其確切數目。此外,1866年,直隸總督劉長佑從綠營挑選精壯組建了練軍。1868年曾國藩任直隸總督後,依照軍營制度重訂營制,加以整頓。此後,許多省都仿照曾國藩所訂營制組建了練軍,從而使練軍也成為由督撫統領的軍隊。隨著湘淮軍和練軍的出現,晚清軍事體制發生很大的變化,出現了中央與地方兩種建制的軍隊。這種情況令統治者擔心會出現“尾大不掉”、“外重內輕”的局面,力圖通過整頓與改革逐步收回權力。另一方面,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也使許多人看到,僅僅學習西方堅船利炮而更新武器是不夠的,還必須學習西方的軍制、操法,即組建一支新的軍隊。

編輯推薦

《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社會變遷》是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文庫·學術研究系列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