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真實,不容演繹
《史記》云:黃帝崩,葬橋山。短短數語給後人留下了重重迷霧:黃帝是否真有其人?《史記》所云黃帝冢是否真的存在?橋山究竟在何處?
拂去歲月的塵埃,聆聽時光的迴響,推敲那些似乎無可質疑的事實,我們探詢質疑的目光和歷史對接,浮雲煙塵過後,經年累月被錯置的歷史終將復原,一切將再現真實面目。為甘肅正寧的“黃帝冢”正名,是我們對始祖的一種莫大尊重,也是對我們的一種最佳救贖!
甘肅正寧黃帝冢及其傳說(1)甘肅省正寧縣五頃原鄉有一古冢,冢高60米,頂部南北長70米,東西寬30米,面積約1500平方米,兩面臨谷,中間一峰聳起,連通五頃原和二頃原,“天然成橋”,故曰“橋山”也。動土層至少在40米以上,當地老年人說是“先轅墳”或“仙人墳”,原先故墳上長滿又高又密的松樹。經考證,松樹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砍掉的,梯田、核桃樹是1958年後五頃原林場修築、種植的。這就是聞名遐邇的“黃帝冢”。
(2)“二頃原”、“五頃原”是“二姓原”、“五姓原”的變音,目前這一帶的有些土牆上仍寫著“二姓原”、“五姓原”。二姓、五姓是為黃帝守陵的二姓、五姓人家,與明凌濛初所言:“黃帝葬橋山,子孫守冢,因為氏”吻合。
(3)黃帝冢在橋山,從東西方向看,黃帝冢位於溝通五頃原和二頃原之間的天然土橋上,是曰“橋山”;從南北方向看,橋山山脊走向正南正北,故曰“橋山即子午山”,子午山以子為北,午為南。黃帝冢為正南正北方位,南高而北低,面首朝南,符合黃帝時期乾南坤北、天南地北的理念。
(4)遠望正寧黃帝冢,附陰抱陽,宛若一巨鳥南飛,守望著華夏大地,世代庇佑華夏子孫。
黃帝是生於神農時代的真實歷史人物古代述史,依原始社會中人類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以一個形象化的名稱而作概括。如先秦史家們認為人類之初白天結群拾橡栗等野生植物果實充飢,晚間築巢於樹上棲息,因此稱這個時期為“有巢氏”;到了發明鑽木取火,改生食為熟食的階段,就命名為“燧人氏”時期;當人們發現有些禽獸是可以人工飼養、繁殖的,畜牧業發展起來,稱此為“伏犧氏”時期;而當原始人類進步到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經濟生活的時代,就稱其為“神農氏”時期了。
《史記》曰:“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有兩層含義:一是說軒轅黃帝生在神農時代;二是講到了軒轅之時,神農時代世風衰敗。言軒轅黃帝用“時”,說神農用“世”。時,即時候,世,謂世代,明白顯示了軒轅黃帝是生於神農時代的真實歷史人物,他以武功統一了華夏地域,建立了國家制度。他有姓、有名、有生存年齡、世系之載,其歷史活動都有時間、有地點,甚至有歷史遺蹟可考。
黃帝冢應為實冢而非衣冠冢黃帝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亦有明確記載:“黃帝崩,葬橋山”,為何至今關於黃帝冢是否存在仍有爭議呢?
追溯其根源,在於司馬遷《史記·孝武本紀》中的一段敘述:其來年冬,上議曰:“古者先振兵澤旅,然後封禪。”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澤兵須如。上曰:“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對曰:“黃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後來的人在這一基礎上將黃帝進一步神話,為後來認為“黃帝是神話傳說,沒有具體人”的學者提供了論說依據。
作為以敘史嚴謹而聞名的司馬遷,為何會在《史記》中出現前後不一且將歷史神化現象呢?深入研究《史記》就會明白,並非司馬遷敘史前後不一,而是後人對《史記》研究的片面性所導致的。《史記》在一開篇的《史記·五帝本紀》中已明確指出:“黃帝者,少典之子……,黃帝崩,葬橋山……。”並無半分將黃帝神化,而且清晰明白地記述了黃帝從生至死的一生。而至於在《史記·孝武本紀》中的所述,只是作為當時記事官的司馬遷在真實地記錄漢武帝與其臣下的對話,漢武帝晚年沉迷於長生不老,而其臣下為了奉承討好,謊稱黃帝已仙上天一點也不奇怪。由此可知,《史記》中關於黃帝葬地的說法很明確,這一葬地即“橋山”,黃帝冢是實冢而非衣冠冢。
黃帝真冢在甘肅正寧《史記》中所記載“橋山”究竟在何地?目前,關於橋山的主要爭議集中於四個地方:陝西中部、甘肅正寧、河南新鄭、河北涿鹿。筆者在實地考察和批閱古籍的基礎上,最終確認“黃帝真冢在甘肅正寧”。
(一)對歷史古籍的研究表明:黃帝真冢在甘肅正寧的可能性高達80%。筆者蒐集了自戰國時期《竹書紀年》至今的有關黃帝葬地記載的文獻共42部,根據文獻的年代、記載的內容與記載主題、歷代學者的評價三個方面,分別設定不同的權重(30%,30%,40%),採用專家打分的方式,對歷代有關於黃帝葬地的文獻進行打分,確定各文獻的可信度得分(得分最高者為滿分,相對得分)。並據此計算,進行比較研究得出,黃帝真冢在陝西中部、河南新鄭、河北涿鹿、甘肅正寧的可能性比例為4:1:1:24,黃帝真冢在甘肅正寧的可能性高達80%(研究的具體過程將在學術期刊發表)。
(二)從地理角度分析,蒙恬墓、扶蘇墓、古陽周城遺址、秦直道等在地理空間上與甘肅正寧黃帝冢互相印證。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12年,秦大將蒙恬和太子扶蘇率三十萬大軍在子午嶺修直道,直道未成而始皇出巡死在沙丘。秦二世胡亥發動宮廷政變,假傳聖旨賜扶蘇、蒙恬死。蒙恬死在陽周縣(今正寧縣永正鄉),葬於蒙家窪村,扶蘇葬於寧州(今寧縣)西原畔,墓冢均尚在。秦二世繼續修完了秦直道,漢武帝元封元年冬(前110年)“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對漢代“里”與現代“里”的差異校正得出,秦直道距正寧黃帝冢10里,漢武帝北巡順道拜謁黃帝冢才合乎情理,而不可能是到距秦直道二百里的陝西中部縣或其他地方。
(三)從地脈思想及中國仰韶時期帝王葬地的要求分析,甘肅正寧橋山是黃帝葬地的最佳位置。《黃帝內經》、《易經》、太極等思想一脈相承,認為:太極圖之圓就是人們最直觀的天象,圓中的陰陽魚是天下華夏河山之形;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是以太極中白魚之黑眼、黑魚之白眼為純陰、純陽點,是陰陽、乾坤、宇宙萬物滋生處。甘肅正寧正位於太極黑魚之白眼位置,是陽生之處,且正寧子午山正南正北的地理山勢最符合仰韶文化時期帝王葬地的要求。
相關詞條
-
軒轅黃帝
軒轅黃帝為中華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黃帝(英文:The huangdi;Yellow emperor)(前2717-前2599年...
基本資料 人物概述 黃帝陵 文化貢獻 黃帝功績 -
公祭軒轅黃帝典禮
清明謁陵掃墓、祭祀先祖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黃帝陵是中華兒女共同景仰的民族聖地。清明公祭黃帝陵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盛事,有...
簡介 2012年公祭 2013年公祭 2014年公祭 2015年公祭 -
黃帝陵[天下第一陵:橋山黃帝陵]
地理環境 古軒轅黃帝畫像 黃帝陵所在的橋山,位於陝西黃陵縣城北約一...”一文,文章說:“黃帝陵風水軸線就是橋山主脊至黃帝墓冢,並與印台山山峰之間構成一條連線,黃帝陵區的各種建築都是以此為軸線而建造,墓冢方向正好在...
地理環境 歷史沿革 主要景觀 文物遺存 陵園文化 -
黃帝陵
,鬱鬱蔥蔥。軒轅黃帝的陵冢就深藏在橋山巔的古柏中。 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長...的國家,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人類文明從此開始了。所以後世人都尊稱軒轅黃帝...的衣冠葬於橋山,起冢為陵。 這就是傳說中的黃帝陵的由來。黃帝死後就安葬在...
-
皇帝陵
水環繞。山上有八萬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鬱鬱蔥蔥。軒轅黃帝的陵冢就深藏在橋山巔的古柏中。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長48米,環冢砌以青磚花牆,陵...”。《史記·封禪書》載:“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漢武仙台...
基本概況 黃帝傳說 歷史沿革 地理位置 天下第一陵 -
軒轅姓
,出自軒轅黃帝,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史籍記載:軒,姓也,黃帝號軒轅,後因為氏...,如晉朝汲冢出土戰國竹簡《穆天子傳》 ,其中雖多誇張,但畢竟反映了當時周穆...葬衣冠處。”此黃帝冢,正是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於橋山...
歷史發展 人口分布 傳統文化 姓氏名望 -
軒轅廟[延安市黃陵縣軒轅廟]
,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園,位於黃陵縣縣城北面,有“華夏第一陵...朱元璋,規定對軒轅黃帝的祭祀,皇帝要親自撰寫祭文,派遣重臣前往參加祀典...見軒轅廟內碑廊明《軒轅黃帝廟重修記》),充分顯示黃帝廟的煌煌大觀。到了...
位置概況 歷史沿革 主要景觀 軒轅黃帝 -
軒轅
上說,黃帝發明了車,所以人們叫他軒轅氏。 軒轅黃帝,姓公孫,名叫軒轅...第一帝。人類文明從此開始了。所以後世人都尊稱軒轅黃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姓公孫。為上古時帝王。是有熊國君少典之子。 相傳軒轅黃帝的母親叫...
古代帝王黃帝 人物生平 為政舉措 軼事典故 著名戰役 -
拜祖大典
軒轅黃帝的生日。 拜祖大典 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是指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在河南省鄭州市下轄新鄭市舉行的祭拜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活動。2008年6月7日...) 。黃帝像 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華夏炎黃子孫的共同祖先。據《易經...
概述 歷屆盛況 故里景區 相關傳說 相關景點